意识和注意
2022-04-09 17:28:51   16  举报             
     
         
 AI智能生成
  第三章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意识与无意识    
     含义    
     觉知:意味着“观察者“察觉到某种“现象”和“事物”  
     高级心理功能:对个体的身心起调控,管理,整合的作用  
     心理状态:不同的层次水平;无意识-意识-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以感知觉、记忆、思维为基础,是心理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  
     种类    
     非意识,如心跳,血压调节,一些非意识活动可以有意识的进行  
     无意识    
     无意识行为  
     对刺激无意识  
     盲试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察觉  
     潜意识:深藏于内心、不可接触的部分,被压抑在潜意识中  
     前意识(记忆):个体注意被吸引以后才能达到意识的记忆(平时意识不到想意识也可以意识的到)  
     意识的功能    
     限制注意  
     整理客体和事件  
     根据记忆进行判断  
     睡眠与梦(高频考点)    
     睡眠的阶段    
     第一阶段    
     变化:混合的频率,频率和波幅都较低  
     持续时间:10min  
     特点:呼吸缓慢,易惊醒,个体身体放松  
     第二阶段    
     变化:偶尔出现“睡眠锭"(偶尔短暂爆发的高频高辐的脑电波)  
     持续时间:20min  
     特点:个体较难唤醒  
     第三阶段    
     变化:频率变低,波幅较大,出现▶️ 得塔波,  
     持续时间:40min  
     特点:肌肉逐渐放松  
     第四阶段    
     变化:低频,高幅出现▶️ 得塔波,进入深度睡眠(3、4阶段为慢波睡眠)  
     特点:肌肉逐渐放松,各项指标变慢,很难唤醒,出现梦呓,说梦话,尿床   
     快速眼动睡眠REM sleep    
     得塔波消失,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身体如清醒或恐惧时的反应,肌肉松软,呼吸急促,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往往出现在这个阶段  
     睡眠的功能    
     功能恢复:大脑身体得到休息  
     生态学理论:个体减少能量消耗、避免伤害  
     梦    
     梦的解释    
     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显现,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显性梦境:回想时能说出梦的内容  
     隐形梦境:蕴含显性梦境的含义  
     生理学观点: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主观体验  
     认知心理学观点:梦担负一定的认知功能,认知系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  
     注意概述(高频考点)    
     3.种类    
     不随意注意    
     含义: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原因    
     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  
     经验等。  
     随意注意    
     含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是人独有的。  
     引起原因    
     注意目的与任务:目的越明确、具体、越易于引起维持随意注意  
     兴趣:间接兴趣(对结果有兴趣)  
     活动组织、过去经验、人格  
     随意后注意    
     含义:有预定的目的,无须多大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注意  
     引起原因:直接兴趣  
     根据注意的功能和变现形式,可以将注意分为选择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朝向反射  
     脑干网状结构  
     边缘系统  
     大脑皮层  
     注意的品质    
     广度    
     含义: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速示器实验” 7加减2个组块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特点、知识经验、活动任务  
     稳定性    
     含义: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影响因素:人的主观特点,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注意的分配  
     转移    
     含义:根据一定的目的,及时主动的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者活动转移活动  
     影响因素:原来活动吸引注意强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特点,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在彻里的双耳分听实验基础上提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信息进行加工,需要过滤器来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他信息被完全阻挡在外。工作方式是“全或无”  
     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在格雷的双耳分听实验基础上提出,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它是允许信息从注意的通道中通过,也允许从没注意到的通到经过,后者强度受到了衰减,但没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不同,有些刺激对人的意义重大,激活阈限低,易激活,如鸡尾酒会效应  
     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和诺尔曼,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所有的信息都已经受到分析,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等人,注意的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当前的任务要求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    
     卡尼曼认为,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  
     刺激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用完时,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  
     在认知系统里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人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时灵活的  
     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任务,认知加分有自动化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两类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参与,形成后较难改变,意识控制的加工受限制,需要注意参与,可以随环境变化不断调整。  
     意识控制经过大量练习可以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0 条评论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