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的数字社会点评
2020-06-28 13:49:1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北大社会学教授邱泽奇最新直播演讲笔记,数字社会的特征及人们的选择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个人总结
通过本课了解到了关于数字社会的几个重要概念
数字社会
数字社会分化
数字素养
数字红利有哪些
数字陷阱
我们正身处数字社会之中,正体验着数字社会发展的过程
多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体会数字社会相关概念,理解关于数字社会选择的观点
1. 引子
疫情像一条鲶鱼,把每一位社会成员赶往【数字社会】,无意中建构了数字社会的【极限实验】
当今社会特点
影响范围广,每个人、群体、组织、国家卷入其中
包含数字技术元素、具有数字属性的场景多
观点表达
资源协调
追踪排查
协同防控
反种族歧视
……
事件更容易极端化,个人事件容易关涉所有人,成为公共事件
内容
数字连接
数字素养
数字鸿沟
数字分化
数字整合
数字变迁
问题
1. 数字社会呈现怎样的分化特征?
2. 数字分化中的“陷阱”是怎样的陷阱?
3. 社会的选择在哪里?
2. 什么是数字社会
概念
主要或一切社会事实的属性和社会行动均用数字刻画的社会
eg:在线支付
社会的分化与整合,社会不平等均依可计算原则呈现的社会
用数据代替询问内心感受刻画情绪、情感
搜索数据代替调查数据
社会演化三阶段
前工业社会(散点社会)
依赖血缘的分化
部落即社会
家族即社会
人是基础,分散的社会
个体主要依靠先赋性身份的社会分化(基础)
点
地方性
依靠自致性获得社会流动
面
国家性
社会地位呈现地方性-国家性垂直图谱
社会结构呈现点-面结构
分量变化:制度>身份>| 教育>职业
工业社会(区块社会)
以职业为依的社会分化
区块及社会(滕尼斯)
社会即社会(涂尔干)
人的社会,也是区块的社会
个体主要以自致性活动社会流动
个体也依靠先赋性获得流动起点
社会地位分化:“行业-行业”垂直图谱
社会整体结构:线-面格局
分化变量:制度>产业>| 教育>职业
数字社会(连通社会)
社会变得越来越小
社会变化越来越快
社会变得越来越数据化
个体还依靠自致性获得社会流动
个体也依靠先赋性获得社会流动
社会地位:“个体性-世界性”流动图谱
社会整体结构:点-线-面
分化变量:制度>数字素养>| 教育>职业
总结
3. 数字社会的分化
持续分化
数字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过程也是社会分化的过程
渗透点=分化点: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公共领域→私人领域
整体上,数字分化和贫富分化形成“共振”和“协振”
共振:传统社会分化+数字社会分化
协振:数字社会触发了新的社会分化
数字难民:被抛弃的一代
数字移民:被拖拽的一代
数字原住民:被分化的一代
特征:代际与代内交错分化,更多人被甩出向上流动的机会圈
(失语、失权、失利)
(失语、失权、失利)
结构分化+个体分化并行
数字素养
概念:指个体运用数字工具和数字平台,发现、评估、整合准确信息的知识、技能、判断。
相似却不同的概念有媒介素养
相似却不同的概念有媒介素养
社会分化的自变量
流量是测量指标之一
疫情中的观察
传统社会在隐形
数字分化
机会:高度互联→“世界性的”
个体:是属地个体,是国家个体,更是世界性的个体;群体更体现为场景临时性
分化:在人类社会展开,尽管依然体现为主权国家形态
数字分化的极化(两个乘数效应)
一极:手握数据“新资源”的大亨+试图控制大亨的权力
一极:被“动员”的个体,被“分化”的个体
4.分化中的“数字陷阱”
积极面
数字红利
数字便利
生活的便利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个体-社会;个体-经济;个体-政治
与此同时,个体也让渡隐私和保密属性,成为“透明人”
生产的便利
企业组织:供应链结构优化,人、财、物、技术、市场,均被整合进
政府组织:传统以人为媒的组织→以数为媒的组织变革
个人组织:整合组织要素的变革
eg:网红,使个人具备整合组织的各种要素
治理的便利
触达性:在给个体提供触达性的同时,也在给国家提供触达性
控制性:从以人为媒的代理控制→以数为媒的直接控制
操纵性:数据的客观性也是数据的可操纵性
eg:脱欧,竞选
共振和协振的后果
上层的富者愈富效应在继续扩展
下层的理性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被迫迈向用“非理性”的方式表达理性
数字极化
eg:方方日记,弗洛伊德事件
数字陷阱
预判陷阱
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局信息,实际上掌握的还是局部信息
基于有限信息的“预判”
eg:哲学家们基于有限信息的无限推论
渠道陷阱
信息不对称,在数字社会获得了放大
信息不对称还叠加了散点社会和区块社会的熟人信任
数字素养弱势群体被排斥在参与“范围+程度”外,成为虚假信息的受害者
数字素养弱势群体
数字难民,数字移民
数字原住民,被传统社会分化叠加的低受教育人口,难以应对海量信息
流量陷阱
流量为王→内容失范,利用社会关注、猎奇心理、茧房效应
算法加持→强化茧房效应,强化流量追求,个体越来越局限于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中
平台之间的流量竞争→用户“土豆化”,成为流量竞争的数字
超高流量看似让作者和用户获得了信息,获得了数字红利,实则可能是获得虚假甚至有害信息
刷屏、热搜、头条成为助纣为虐的推手
5. 数字社会的选择
数字极化=社会极化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改变贫富分化的模式,甚至加剧贫富分化
数字市场的兴起已经定义了这个世纪对商业,也将形塑我们的经济,正在重塑社会的分化
有人因技术进步收益,有人则受到损害;政策介入是必要的
人类社会,至少是中国,又一次到了社会平衡的窗口时代
经济第一的时代?政治第一的时代?
人类需要在数字社会下找到自处之道
数字社会的十字路口
回到过去
固守怀疑
勇往直前
开放信任
三个选择
重塑数字信任
适用的数字规则,可以保护信任、重建信任
数字滥用磨损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
数字过载、数字压力等,损耗者普遍的社会信任,包括对科学技术的信任
数字红利普惠是建立利益平等的基础
适用的数字规则,可以防止垄断、促进普惠
平台对商家的过高“税收”,不仅向差异化的消费者转嫁成本,同时也是在垄断数字红利
数字红利的垄断化甚至叠加新的经济不平等,在品尝了数字便利之后,人们很快便感受到了数字鸿沟
数字红利的不公平分配在促进数字极化、社会极化,也在毁灭数字红利
数字极化不是选择,普惠才有利于数字社会的平等分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与是建立信任、促进普惠的选择
适用的数字规则,可以有效促进参与,促进数字社会整合
对差异的差异化认知社会观点差异的来源,也是社会极化的根源
在极度分化的观点丛林中,参与是表达不同的观点、诉求,寻求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顺应社会分化的大趋势,是寻求社会平衡的现实选择
任由数字陷阱发展,短期内可能聚集社会财富;长期是竭泽而渔
努力克服数字素养的障碍
6. 结论
数字社会之前的分化
依赖于出生身份的家庭政治地位分化
依赖于行业职业的个体经济地位分化
数字社会分化
财富的分化+认知的分化
结构分化+个体分化
数字素养是驱动分化的主要力量
社会正处于数字社会分化与整合的十字路口
数字社会的极化,数字大亨与数字贫民之间对立的数字陷阱
数字社会的整合,数字参与、数字普惠、数字信任的数字整合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