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021-10-04 13:05:09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体系,即研究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科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所以,哲学和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特殊和普通的辩证关系。医学研究生命运动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要探索生命的奥秘和健康与疾病的运动规律,医学就必须以先进的哲学思想为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报
猜你喜欢
大纲/内容
古人认为:“精气”是万物本根。后人称为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 ”,或“气一元论 ”,是研究精气(气、元气)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
概论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
精 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气 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无形 — 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
精气的存在形式
精气的定义
精和气概念在哲学范畴内内容近似,但实际操作并不相同,在医学上“精”是液态有形,“气”是气态无形的
气的运动
气机
升、降、出、入、聚、散
形式
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气
气—形
形—气
形—形
气化的形式
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空气
水冷却能成冰,加温便为气,气冷却又为水(下雨)
生长化收藏(植物)、生长壮老已(动物)
气化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类似于现代科学的波(电磁波、引力波)、磁场、引力等理论
人类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人类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命过程,亦即是气的聚散过程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基本内容
对比参考
中国东方“元气论”与西方“原子论”不同论点带来不同的科学发展道理
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持。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均由精气所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均由气所推动和调控。
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促使其形成了同源性的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强调其从宏观上,人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人体在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精气学说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的标志属性:寒热、动静、明暗
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
有绝对性(不可变的)
阳转阴,阴转阳
阴阳属性相互转化
肺 肃降(阴) 秋
心 推动(阳) 夏
脾 交界 阴中至阴
肝 升发(阳) 春
肾 藏水(阴) 冬
五脏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有相对性(可变的)
事物的阴阳属性
一阴分三阴
一阳分三阳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时间观
基本概念
阴平阳秘
概念: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对立制约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概念: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与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互根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老年人“昼不精,夜不寐”
概念: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得关系。
阴阳互用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求啥啥虚,啥虚求啥)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互摩擦、相互交错的相互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感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指阴阳中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
交感互藏
概念: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根本原因: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此长彼消,此消彼长
阴阳互为消长
此长彼长,此消彼消
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消长
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若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转化
1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2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3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物极必反
概念:阴阳双方自动的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阴阳自和
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阴阳平衡
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
1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2 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3 脏为阳,腑为阴
1 脏腑形体分阴阳
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
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
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
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
为阴跷、阴维
行于身之内侧者
为阳跷、阳维
行于身之外侧者
跷脉、维脉
奇经八脉
阳脉之海
行于背部,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
督脉
阴脉之海
行于腹部,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
任脉
分部于体表及身体上部的为阳络
分部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的为阴络
络脉
2 经络系统分阴阳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风、暑、火邪属阳
寒、湿属阴
六淫属阳邪(体表)
饮食、情志失调等属阴邪(体内)
1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2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高热、烦躁、面赤、脉数、口干唇燥、舌红少津、小便黄短、大便干等临床表现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脉沉紧、畏寒肢冷、卷缩、等临床表现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1 阴阳偏盛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卷卧、自汗、脉微等寒虚证
阳虚则寒
虚寒证
临床表现: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证
阴虚则热
虚热证
2 阴阳偏衰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3 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
色泽分阴阳
气息分阴阳
寒热动静喜恶分阴阳
部位:寸为阳,尺为阴
动态:至者为阳,去者为阴
至数:数着为阳,迟着为阴
形态:洪大浮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辫脉之部位、动态、至数、形状
脉象分阴阳
分析四诊资料
表、热、实为阳
里、寒、虚为阴
八纲辩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阴阳为八纲辩证的总纲
不足、阴气亏虚
精血津液主静属阴
不足、阳气不足
气主动属阳
精气血津液辩证
概括病证
用于疾病的诊断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指导养生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伤阳
阴盛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伤阴
阳盛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虚
补阳(阴病阳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阳虚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阴阳双补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
确定治疗原则
“实则泻之”泻其有
寒、凉
阴
温、热
阳
药性
酸、苦、咸
辛、甘、淡
五味
沉、降
升、浮
升降浮沉
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
用于疾病的防治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
五行
五行学说
特性
概念
功能生長
母子關系
相生
迫使發生變化
不發生變化
該發生變化的
相克
乘,即乘袭。与相克意义相似,只是超出了正常范围,达到了病理的程度(某一行太盛或稀少影响其它行的生克制化)
相乘
侮,是欺侮。与相乘规律一样,但相侮与反克的意义相似,故有时又曰反侮。相侮的次序也与相克相反
相侮
母子相及
協調平衡
五行保持
相生相克
五行越來越弱
沒有相生
某一行太過
沒有相克
五行的關係
五行歸納
左升右降
面南背北
古代聖人
冬沉
秋降
夏浮
春升
氣機
承載萬物
轉化
土
大地
氣機的運動狀態
五種狀態
東方 春天 升發 疏泄
木
南方 夏天 散 宣通
火
西方 秋天 降 收斂
金
北方 冬天 藏 閉藏
水
每季末 長夏 運動變化 運化
中醫 功能性 藏府
西醫 實體性 髒府
與現代西醫的區別
大道至簡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河圖洛書》
吐出的
腎
唾
不自覺流出的
脾
涎
唾與涎
土太強
積食
睡覺咬牙
答疑
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生者一炁之所化,成者五土之所成。
《中医基础理论》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
职业:本科
作者其他创作:
《关键对话》思维导图笔记
69 2023-08-20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
301 2022-07-31
《中医基础理论》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466 2021-10-04
《第五项修炼》
388 2021-10-04
《舆论》
289 2021-10-04
《影响力》
219 2021-10-04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350 2021-10-04
《如何聊天暖人心,怎样聊天不冷场》
534 2021-10-04
查理芒格推荐的100个思维模型
4435 202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