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2022-06-01 11:34:02 5 举报
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只拥有很少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
基本生产结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封建政权还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
政治: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以统治人民,并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文化: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
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封建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
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2.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
1656年,清政府实行“海禁”,宣布“片帆不准下海”
1662年,收复台湾后一度解除“海禁”,允许外国商人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附近)等四口通商
1759年,仅留广州一口通商,关闭其他各口。
这个时期,工业革命在欧洲爆发,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发展上已经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至18世纪,继美国、法国等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9世纪初,英国工业迅猛发展,伦敦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成为世界的纺织中心。
2.殖民主义
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发展,使西方列强对亚、非、美、大洋洲等地区人民的剥削、掠夺和压迫、奴役。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国内外人民、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服务的。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的世界体系。
三、鸦片战争的爆发
(一)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建立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
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英国殖民者以走私毒品鸦片作为牟取暴利及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强迫其殖民地印度种植鸦片,再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收购、加工,走私到中国贩卖。
1825年、1837年英国发生了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鸦片走私的不利影响:造成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导致银贵钱贱,加重劳动人民的负担,直接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
清政府实行禁鸦片措施,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所收缴鸦片。
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6月,封锁珠江入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1月,强占香港。1841年2月,虎门炮台沦陷;8月,攻陷厦门、浙江定海、镇海和宁波。1842年5月,攻陷浙江海防重镇乍浦;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接受英国全部要求,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3年10月,签订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中法《黄埔条约》
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己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由于它与连名义上的独立也没有而由殖民主义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因此被称作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严重障碍。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三)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新产生的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
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土地兼并加剧,有些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由于其作为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农民单凭自身的力量不可能求得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艺者、城市贫民。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产生。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还有组织纪律性、集中、团结、与广大受压迫农民有着天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民族资本兴办的新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机构比较复杂
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利用政治特权和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挤压民族资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是我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没有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四)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社会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
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两大历史任务
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第二节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中国。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每次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49年,葡萄牙武力强占澳门半岛。1887年,胁迫清政府订立《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
俄国利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于1858 年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 《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 60万平方公里领士。1860年,通过签订中俄 《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 万平方公里领土。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 《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 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通过 《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运用武力或欺诈手段,霸占中国通商口岸内的土地,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借。
租界里的一切都由外国殖民者管理,中国的法律在这里不发生效力,俨然是“国中之国”,租界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和侵略中国的据点。
通过侵华战争,帝国主义列强还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战争来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并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造成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
列强在侵华战争中还公开抢劫中国的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
二、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天津教案”、义和团运动
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858年《天津条约》又规定,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10个口岸
1860年《北京条约》又规定增加开放天津卫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勒索中国的赔款,迫使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
中国政府举借外债,主要是以关税和盐税为担保的,是中国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文化渗透
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三节 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一、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边境危机和瓜分危机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
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最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1900年前后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第四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更根本原因)
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维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追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救亡图存和振兴和中华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
1895年,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