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目的
2025-07-21 13:44:4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第四章 教育目的 逐字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
PS: ”教母“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根基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人类实践活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一个根本区别。
(二)广义的教育目的
和狭义的教育目的
和狭义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泛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变化。
狭义的: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一般包含:①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②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
一般包含:①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②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
PS: 自我教育目的;国家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体系即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从教学目标到教育目的是一个逐级达成的过程
从教学目标到教育目的是一个逐级达成的过程
(一)教育目的:即国家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索要培养的人的质量 和规格的要求,是指导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的,也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二)培养目标:具体质量规格;
(三)课程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引导教育发展方向
引导教育行政部制定有关教育方针政策,调节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引导师生的教育和学习行为
(二)选择功能
影响着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选择
(三)控制功能
对整个教育活动过程具有控制功能。控制着学生的一切活动。
(四)激励功能
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就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成的可能性就越大。
(五)评价功能
评价学校的总体办学方向是否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学校管理是否科学有效;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
第三节 我国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
的历史演变
的历史演变
1957年,毛泽东“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78年,《宪法》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 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 年,《宪法》第46条规定我国现教育目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要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并明确:“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并明确:“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86年4月,《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在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0年,《~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华民族首次以教育法律的形式确立的国家教育目的。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5年《教育法》“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全面发展的要素之中
”劳动“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全面发展的要素之中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自由地发展;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 (机器大工业)物质基础;(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2.国民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2.国民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三、新时代我国教育目的
的基本要求
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坚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
(三)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四)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
(三)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四)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
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
的基本内容
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内容
1.德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2.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全的知识基础;
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
尤其是培育创造性的思想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全的知识基础;
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
尤其是培育创造性的思想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3.体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 要强化体育评价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而是泛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而进行的审美教育活动。
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而是泛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而进行的审美教育活动。
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
(二)“五育”关系:相互独立、相互促进;
德育是方向、灵魂,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对其他各育起着导向和推动作用;
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是智力支持。
体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健康的基础,是其他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障:
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
劳动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德育是方向、灵魂,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对其他各育起着导向和推动作用;
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是智力支持。
体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健康的基础,是其他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障:
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
劳动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