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
2025-06-22 09:52:1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注册城乡规划师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逐渐形成固定居民点
防御性构筑物,城池的雏形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生产力提高,需求的多样化
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交易产生,以物易物
抢夺私有物资的战争增加,出现大量防御性构筑物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城市基本形成】
【城市基本形成】
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
出现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
出现固定的交易场所
以非农业的、商业的集聚点开始形成
⭐️⭐️⭐️城市的理解
理解
城
武器守卫土地
市
交易的场所
要点
从军事防御到商品交换为城市,最早是1.2.3的产物
1.政治统治
2.军事防御
3.商品交换
城市是XXX的产物
1、生产力发展
2、社会剩余品交换和争夺
3、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
4、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我国的黄河中下游
郑州商城(亳都 )
埃及的尼罗河下游
第一王朝美尼斯所建的首都城市孟菲斯
西亚的两河流域
乌尔王朝的首都乌尔城
注意
有城垣防御的不一定是城市
有人口集聚的不一定是城市
城市就是居民点
⭐️⭐️⭐️城市的概念
概念
非农业人口集中
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
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定义
城市产生的定义
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是“城”与“市”功能叠加基础上的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
城市功能的定义
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非农业活动的集聚场所
不是贸易活动
城市集聚的定义
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
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城市的区域定义
人类活动的中心,与周围区域保持密切联系
具有控制、调整、服务等功能
对乡镇
城市的景观定义
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建筑物、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包括自然环境又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
城市的系统定义
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的巨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
城乡的边界日益模糊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
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
人口、建筑、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
城市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定地域内经济、社会、文化辐射中心
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城市具有系统性
自然要素(土地、水资源、生态)
人工要素(建筑、交通网络、基础设施)
社会要素(人口、文化、制度)
经济要素(产业、市场、资本)
⭐️⭐️当今城市地域新类型
(城镇化发展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
(城镇化发展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
大都市区
以一个城市为主
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
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与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城镇化较高阶段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最早采用大都市区概念的国家
美国
各地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美国
大都市区(大都市统计区)
加拿大
国情调查大都市区
英国
标准大都市劳动区
澳大利亚
国庆调查扩展区
瑞典
劳动-市场区
日本
都市圈
⭐️⭐️⭐️都市圈
《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 / 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 1 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范》
都市圈是以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城市为核心,以 1 小时交通通勤圈为基本范围,与周边城镇
①经济活动联系紧密
②通勤便捷高效
③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同城化地域
⭐️⭐️⭐️城市群
《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范》
城市群是在特定地域内,以一个或多个特大、超大城市为核心,依托现代化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与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的内在功能紧密联系、具有较高网络联通度的城镇集合体。
涵盖多个都市圈 / 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大
大都市带
几个都市区连成一体
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
6大都市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芝匹兹大都市带 )
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海道大都市带 )
英格兰大都市带
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西北欧大都市带 )
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全球城市区域
全球角度考虑
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
举例
全球城市核心
上海:中国金融、贸易中心,连接全球资本市场。
腹地内二级大中城市
苏州:制造业与外向型经济强市,承接上海产业外溢。
经济联系纽带
上海与杭州通过数字经济产业链(如电商、云计算)形成协同。
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
多个中心之间
既合作
又竞争
发展中国家也有这种趋势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城市是一个动态的地域空间形式,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也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城市形成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
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科技革命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全球化与新经济
全球经济发展带动新的产业,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文化特质
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农业社会的城市
核心职能
政治、军事、宗教中心
主导产业
农业
工业社会的城市
核心职能
经济发展中心
主导产业
制造业
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核心职能
区域服务中心
主导产业
服务业
⭐️⭐️城乡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演进规律
封闭的单中心 → 开放的多中心
平面空间环境 → 立体空间环境
生产性城市空间 → 生活性城市空间
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 → 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都市区、都市带
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方面
社会文化因素
城市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空间结构形成后反过来影响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经济与技术因素
经济发展
城市各组成部分功能的变化
科学技术发展
营造技术水平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构建方式
政治制度因素
城镇化及其发展
⭐️⭐️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城镇化的定义
是一个过程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
数量水平
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 ÷ 区域总人口
质量水平
更重要
城镇化过程
有形的城镇化:物质和形态上的城镇化
人口集中
空间形态改变
经济社会的结构发展
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无形的城镇化:精神和意识上的城镇化
城市生活方式扩散
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
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农村剩余贡献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工业化推进
工业化的集聚要求促成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组合
比较利益驱动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制度变迁促进
显著的加速或滞缓作用,如户籍管理、住房制度等
市场机制导向
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配置
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
城乡规划调控
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集聚城镇化阶段
人口和产业从乡村向城市单向集聚
郊区化阶段
城市中上阶层及相关部门就业岗位向城市郊区迁移
逆城镇化阶段
中心市区人口和郊区人口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再城镇化阶段
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努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吸引人口回流到中心城市
⭐️⭐️我国城镇化的历程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的总体历程
启动阶段(1949-1957)
重点建设工业城市
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
大跃进时期的过度扩张,违背可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停滞阶段(1966-1978)
文化大革命冲击,上山下乡,城市人口下降
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改革开放
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
1949 - 1978 年(计划经济时期)
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起步阶段 )
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
20 世纪 80 - 90 年代(市场经济探索期 )
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
20 世纪 90 年代 - 21 世纪初(改革开放深化、全球化加速期 )
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
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
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的核心
⭐️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经济
基本经济部类: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
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
非基本经济部类: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
城市已成为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城市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空间载体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社会问题集中地发生在城市里
城市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
旧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伴随着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矛盾的对立性:存在着经济开发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建设投资与生态环境的建设等一系列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资源环境对城市发展带来约束的同时,也将优化发展模式,增强人类对资源环境保护和建设能力
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城市与乡村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与联系
城市与乡村的联系
城乡统一体,并不存在截然的界线,城乡一体发展的现象愈发明显
城乡联系方式的选择是多样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城乡联系模式
联系类型
物质联系
经济联系
人口移动联系
技术联系
社会作用联系
服务联系
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集聚规模
首要差别
生产效率
生产力结构
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根本区别
职能
物质形态
文化观念
⭐️⭐️建制体系与城市划分
城市建制体系
我国市镇设置的标准
集聚人口(城镇常住人口)
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
其他经济、社会等方面指标的要求
我国市制的特点
多层次的建制构成
地域类型分
直辖市、省(自治区)辖设区、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
举例
不设区市:东莞,没有市辖区,直接管理下辖的镇、街道
自治州辖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下辖的景洪市
行政等级分
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
双重性
城市管理
区域管理
城市大小划分
口诀:153152
⭐️我国城乡发展的总体现状
城乡差异基本现状
城乡结构“二元化”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近年实际上在减小,收入比:2009年3.33→2020年2.56)
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
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根本目标是扭转城乡二元结构、解决 “三农” 难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