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逻辑
2025-08-08 09:32:0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论证逻辑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题型判断
问题包含:假设、支持、加强、削弱、反驳、解释、评价、结构相似
论证推理题目结构
背景信息,干扰信息
论据
结论的引词+结论(大多数情况为最后一句,少数情况在第一句)
提问句
选项内容
论证推理解题步骤
论证推理解题步骤
二找结论的引词
三找结论
四找论据
五思考推理
最后再看选项
读完题目以后的灵魂拷问
这题考什么
考官想让我干什么(考官设计的正确选项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有没有跟这道题相同逻辑结构的题目
论证推理的备考误区
做阅读理解,做逻辑如读阅读理解
只从削弱,支持等角度思考问题 ,不思考题目逻辑骨架,不思考题目出题套路
论证推理的考点,跟问削弱还是支持无关,绝大多数的选项,正着说是支持,反着说是削弱
用日常思维带入选项逐个验证排除,疯狂脑补
不体会逻辑推理,不体会考官出题意图,只关注结论是否正确
站在考官出题的角度备考,而不要站在做题思路备考,最快的解题方法,是直接寻找正确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
论证基础逻辑结构
结构角度
两句式推理,推理为:因为论据,所以得出结论
1、论据和结论有重复信息
论据:因为A是B或者A→B 结论:所以A是C或者A→C
用逻辑连词建立两者关系:B是C,或者B→C ;用科学视角建立两者关系:B带来的一个影响,能够导致C
论据:因为A是C或者A→C 结论:所以B是C或者B→C
指出相同(支持):A=B;A能代表B;指出不同(削弱):A≠B;A不能代表B
2、论据和结论均为简单句,没有重复
论据:因为:A论述结论:所以:B论述
3、结论包含完整推理
论据:A的背景信息结论:A会导致B
论据:A与B同时存在结论:A导致B
4、论据中是两个同时发生的事实/两组数据的对比
单句式推理,即:结论包含完整推理(有关键词:“为了”“导致”“是…的原因”)
某原因或者某行为,可达到某种效果或结果。某种效果或结果,是因为某行为或者某原因
为了达到某目的,我们应该/必须采取某种措施或行为
内容角度
如何建立/支持/加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上帝视角:用逻辑连词来建立因果关系
科学视角:用科学原理的影响和作用来建立因果关系
统计视角:用数据的相关性来解释因果关系(穆勒五法)
如果反驳/削弱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举反例:用反例来反驳一般性论述
举他因:引入其他角度的更多因素,来降低论据因素中的影响力
论证推理考官出题方式的正确分类
1、支持假设削弱
1、补全逻辑
论据:因为A是B或者A→B 结论:所以A是C或者A→C
用逻辑连词建立两者关系:B是C,或者B→C
2、建立联系
论据:因为A是B或者A→B 结论:所以A是C或者A→C
用科学视角建立两者关系:B带来的一个影响,能够导致C
3、指出不同/指出相同
论据:因为A是C或者A→C 结论:所以B是C或者B→C
指出相同(支持):A=B;A能代表B;指出不同(削弱):A≠B;A不能代表B
4、前真后假,前假后真,前假后假 (多为举例)
削弱:前真后假,前假后真 支持:前假后假
5、先因后果
由因推果(预言思维)
论据为原因,由原因推出导致结果
从当前时间点往未来推理。推理那些如果没有意外因素,按理说会发生的结果
引入其他导致结果不成立/对结果有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削弱;引入其他队结果有正面影响的原因是支持
底层思维
1、一个政策或行为,导致一个结果
前真后假(摆事实)
忽略其他因素(讲道理)
2、一件事情有好处,所以应该去做
利弊比较
缺不缺这个好处
多角度思维说好/坏的影响
由果推因(刑侦思维)
论据是结果,由结果思考导致该结果的原因
论据:往往是一个数字统计结果,一个观察到的结果,一个实际已经发生的情况,两个同时存在的情况
结论:“XX原因”是导致“该结果(复述论据)的原因”
从当前发生时间点,往过去推理,去分析那些已经发生,但是我们不知道的原因
引入其他导致结果成立的原因是削弱;排除其他导致结果成立的原因是支持
底层思维
支持
简单粗暴讲优点
建立联系
削弱
找到其他导致结果成立的原因(找到导致相同结果的他因)
6、由因推果五大秒杀思路(题干与选项的思路基本固定)
如果没有会不会更好/会不会更差/比较之前起点必须相同
逻辑思维模型
量变与质变,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标准”)
思维误区
1、如果没有会不会更好/会不会更差:一件事情有没有效果,不能简单的用结果来判断,要比较,你做了这件事和没有做这件事(平行世界中)的情况
2、比较之前起点必须相同:一件事情有没有效果,不能用跟别人的终点比较来判断,有没有效果要跟自己比,或者看别人跟你的起点是否相同
题干特征
A做了一件事,但结果还是不咋地,说明这件事没效果
实验组做一件事,对照组没做,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优秀,说明这件事能让人优秀
实验组做了一件事,但是还是比不过没做这事得对照组,说明这件事没效果
正确选项
1、如果没有会不会更好/会不会更差
削弱:如果没有做这件事,那么会更好
支持:如果没有做这件事,不会更好
2、比较之前起点必须相同
支持:在实验之前,相比XX是相同的
削弱:在实验之前,XX是不同的(XX高于/低于等描述)
因果倒置
题干特征
具备A特征的人,同时具备B特征,所以A是B的原因(A与B同时存在,所以A导致B)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有A就有B,对照组无A就无B,所以A是B的原因
正确选项
具备B特征的人,往往会选择A
B是A的原因
通过第三者建立联系
范例
因为是小李打了人,所以小张跟这件打人事件没关系(可能存在间接因果)
题目特征
因为是C直接导致的B,所以A和B没有关系
方法思路
间接的因果关系,也算因果关系
幸存者偏差
范例
去医院的病房看到退步受创的病人比胸部中弹的病人多,由此推出,在战争中腿部更容易中弹(忽略可能头部中弹的病人已经去世进不了所在病房的情况)
题干特征
通过一个统计数据,来推出一个一般性数据,但是所见的数据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论据:看到的数据,某次活动,某次统计的数据显示是某样
结论:整体的所有情况都是某样
思维误区
本来是希望通过统计中样本集合元素所具有的属性,来推出所有集合元素所具有的属性,但实际上,你看到的数据所具有的共性,不一定能代表所有数据的共性。(即看到的样本不具有随机性/代表性)
方法思路
杜绝我见者即是我所有的思路
仅仅说样本数量少不能质疑样本的有效性,样本是否有效的关键是样本是否具有随机性或代表性,而不是样本数量的多少
稀释思路
范例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70%的肺癌患者有吸烟史,说明吸烟将极大增加患肺癌的危险
题干特征
因为XX%的A,同时也有B的特征,所以B是A的原因
论据:根据统计,百分之多少(XX%)的A,均具备B属性
结论:B能够导致A/B是A产生的原因
方法思路
全体里有百分之多少有B
例题:一项互联网公司研发部员工健康普查表明,80%的脱发患者都熬夜,因此是熬夜导致了脱发。
论据:80%脱发患者熬夜(B);结论:熬夜导致脱发
削弱:熬夜>80%支持:熬夜<80%
7、引入前提
概念
前提型假设实际上引入的是一个结论成立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或者说必要条件
结论成立的前提
一个结论成立的前提,就是一个结论成立必须要有的条件
一个结论要成立,有成千上万个必须要满足的前提,有前提是几乎100%满足的,我们不需要考虑,而有些前提则不一定满足,需要考虑
思考方向
有了就必然不行的(该件事情必须不发生)
没有不行的(该事件必须发生)
方法思路
问法:政策、建议、措施类—建议某人去做某事
1、建议/应该/能去做一件事的前提是:这件事还没被做过
2、建议某人去做某事的前提是:某人有能力完成此事,或某事确实能达到目的
3、一个措施有效/有利,应该去做的前提是:不会同时有更大的弊
问法:基于现在的信息做出判断
4、一件物品,跟它所在的环境寿命相同的前提是:不是之前/之后被放置的
5、按照现在的情况,判断未来的情况,前提是:其他环境因素不会发生变化
通用方法:取反代入
把选项取反带入题干来验证结论是否明细不成立,取反能让结论明显不成立的选项就是结论成立需要的必要条件,也就是正确答案
取反代入常见错误
A只能做B这件事
正确取反:A除了B还能做别的事;错误取反:A不能做B这件事
所有的A都会去做B这件事
正确取反:有的A不会去做错误取反:所有A都不会去
A这件事情之所以发生,完全是因为B
正确取反:A的发生不完全是因为B(B依旧是原因,AB依旧相关)错误取反:A的发生,完全不是因为B
题干的主体除了能做A这件事,还可以做B或者其他的事
正确取反:主体能做A,但是不能做B或者其他事错误取反:主体不能做A这件事
2、解释类
题干特征:哪个选项能够解释上述现象/矛盾
解释现象正确选项:指出题干中蕴藏的道理和影响,从而解释现象结果,类似建立联系
解释矛盾正确选项:引入一个其他方面的原因,解释矛盾,类似引入他因
部分增加,总体按理要增加,结果反而减少;
一个方面的收益增加,总体应该要变好,结果反而变差
一个有利的因素出现,总体应该要变好,结果反而变差
3、评价类
题干特征:哪个选项与上述论述结构类似,或能够正确评价上述论述
考点一
评价结构:评价类题目里比较简单的题型,评价结构的题目主要考察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与文字内容无关,只注重表述的结构
关键解题要点:不要加入自己的分析,只看结构不看内容,正确选项和题干的结构必须完全一致,所以在做题的时候可以把内容简化成字母,只看结构,通过比较结构找到最类似的答案
考点二
两人对话:这类题目从题干论据往往不能合理并严谨的推出结论,从而我们还需要得到这个能够影响结论的隐含假设或缺失的条件(两人不在同一个话题)
关键解题要点:评价论点题型要应用我们前面支持和削弱的基本原则,去找包含对论点或结论有能够产生削弱或支持作用的条件选项
4、结论推出类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