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微观)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2025-10-28 12:03:0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经典经济学入门读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一章学习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1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1.1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格言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做决策=在不同目标之间取舍
“人们只有了解他们面临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个体层面
学生时间分配
“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
“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
“或者把时间在这两个学科之间进行分配”
每一小时用于某门课 → 放弃另一门课的一小时
学习一小时 → 放弃睡眠、骑车、看电视或兼职
家庭收入分配
收入可用于食物、衣物、度假
也可用于退休储蓄、子女教育
“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1美元用于上述用途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社会层面
大炮与黄油
更多国防开支 → 较少消费品
清洁环境 vs 高收入
环境法规 → 企业成本增加
后果:利润减少、工资降低、价格升高
好处:环境更清洁、健康水平提高
代价:企业主、工人、消费者收入减少
效率与平等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经济蛋糕的大小”)
平等:将利益平均分配(“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政府政策中的矛盾
福利制度、失业保险 → 帮助需要帮助者
所得税 → 要求成功人士更多贡献
政策带来:更大平等
代价:效率降低(减少工作激励 → 产出减少 → 蛋糕变小)
1.1.2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决策原则:“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那些大学里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每年赚上几百万美元。”
机会成本高,因此通常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收益。”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
假设
“人是理性的”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
应用
企业:决定雇佣多少工人、生产和销售多少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个人:决定工作时间和消费选择以获得最大满足
边际变动
定义
“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决策方法
比较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与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边际示例
打电话
平均成本误导:10分钟电话平均成本9美元 > 收益7美元 → 错误
边际成本正确:10分钟电话边际成本5美元 < 收益7美元 → 应打
原理:有不限时通话套餐 → 边际分钟免费 → 使用者更频繁打电话
航空公司
飞机平均成本500美元
剩余空座售票300美元
边际成本仅为额外服务成本 → 应卖票
水与钻石
水:不可缺少,边际收益低 → 价格便宜
钻石:非必需,边际收益高 → 价格昂贵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1.1.4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高汽油税 → 更多人开小型、节油或混合动力汽车,使用公共交通
更高税率 → 可能推动电动汽车使用
案例:安全带法律
直接效果
“当一个人系上安全带后,发生车祸时存活的概率提高”
间接效果(激励变化)
安全带降低车祸代价 → 减少缓慢谨慎驾驶的收益
理性司机调整行为 → 更快速、更不谨慎开车
结果
车祸次数增加
行人风险上升,但司机保护增加
研究证据
萨姆·佩兹曼(Sam Peltzman)1975年研究
法律减少每次车祸死亡人数
增加车祸次数
净效果:司机死亡人数变化不大,行人死亡人数增加
学习启示
“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它的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它通过激励产生的不太明显的间接影响”
案例研究 汽油价格的激励效应
即问即答
描述一个你最近面临的重要的权衡取舍问题。
举出一个既有货币性的机会成本又有非货币性的机会成本的行动的例子。
描述一个你的父母为了努力影响你的行为而向你提供激励的例子。
1.2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1.2.1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专业化与选择:“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种类更多的物品与服务。”
竞争与合作并存:各个多家在世界经济中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
1.2.2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看不见的手: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心所驱动,而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去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
自发调整:“价格会自发调整,指引这些单个买者和卖者达到某种结果,该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政府干预影响:“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状况自发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对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进行协调的能力。”
参考资料 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本杰明·富兰克林(《穷理查年鉴》)
即问即答
为什么一个国家如果不把自己和其他国家隔离开来,其状况会变得更好?
为什么我们有市场?根据经济学家的观点,政府应当在市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1.2.3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保障市场运作的制度基础,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
“只有在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
产权制度重要性:“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property rights)的制度,以便个人可以拥有和控制稀缺资源。”
例子
农民:如果谷物会被偷,他就不会种庄稼
餐馆:除非确保顾客会付费,否则不会提供服务
唱片公司:盗版太多会停止生产DVD
实施机制:“我们都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庭来实施我们对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的权利。”
政策不总是改善市场结果:“公共政策并不是天使制定的,而是由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
可能问题
“政策只是为了有利于政治上有权势的人”
“政策由动机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领导人制定”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1.3.1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生活水平差异
国家之间的差异
“在2011年,美国的人均收入约为48000美元,中国的人均收入约为5000美元,墨西哥约为9000美元,尼日利亚仅1200美元。”
高收入国家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汽车、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时间上的变化
“在美国,从历史上看,收入每年增长2%左右……人均收入每35年翻一番。”
过去一个世纪,美国人均收入增长了约8倍
生活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
生产率(productivity)的差别
“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差别。”
高生产率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
低生产率国家:大多数人生活贫困
生产率增长决定收入增长
“一国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误区
美国20世纪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工会或最低工资法,而是生产率不断提高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收入增长放缓的原因不是国际竞争,而是生产率增长放缓
政策启示
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政策手段
提高工人教育水平
提供生产所需工具
获取最好的技术
1.3.2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inflation)
主要原因:货币量增长
“当一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
德国例子
“20世纪20年代初的德国,当物价平均每月上升3倍时,货币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
美国例子
20世纪70年代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快速增长相关
近年来低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缓慢增长相关
1.3.3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长期:货币量增加,物价水平上升
短期:减少失业
“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并生产更多的物品与服务。”
“雇用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经济周期与政策
经济周期定义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是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或雇用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的无规律的、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测的波动。”
政策工具与总需求
“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对物品和服务的总需求。”
“需求的变动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在短期中所经历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组合。”
“由于这些经济政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潜在力量,因此,决策者应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经济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2008–2009年金融危机案例
危机原因
“由住房市场的不良拖欠引起的金融体系的问题扩散到经济的其他部分,从而引起了收入下降和失业激增。”
政策反应
“以各种方式增加物品与服务的总需求。”
“奥巴马总统采取的首要措施是包含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的一揽子刺激计划。”
“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也增加了货币供给。”
目标:“减少失业”
担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也会引起过高的通胀水平。”
新闻摘录 为什么你应该学习经济学
职业生涯价值
“在职业生涯的升迁中,经济学训练的价值日益彰显。”
“我想象不出对于公司CEO、国会议员或美国总统来说,什么专业比经济学更好。”
思维方式
严格训练的思维方式,“经济学训练有助于你理解一些谬论和无意的结果。”
破窗谬论
“当一项政府项目就其自身价值而言并不正确,但却能带来就业机会时,就想想破窗谬论。”
“大多数选民陷入了破窗谬论,但经济学专业的人不会。”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