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知识体系
2025-10-29 04:25:5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印度教知识体系是一个深奥而广泛的宗教哲学体系,它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宇宙观、神学观和灵魂解脱的法门。这一传统认为,真理体现在《吠陀》经文中,并通过众多圣典如《奥义书》、《摩诃婆罗多》中的《薄伽梵歌》以及《罗摩衍那》进行阐述。文件类型可被视为经文、诗歌、舞蹈、音乐、艺术和仪式的集合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传统教义和实践。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印度教定义
名称来源:Hinduism → 源自印度河(Sindu),波斯人读作Hindu
印度人把印度教称为:达摩(Dharma),意为“法则、责任、本性”
理论:法
世间万物的自性:火是火,水是水,树是树
印度教徒:生而为印度教徒的职责与使命
性质:不是单一宗教,是信仰与生活方式的综合体
特点
有神论与无神论并存
多元论与一元论并存
禁欲与纵欲并存
宗教与生活方式合一
印度教核心概念
吠陀天启:吠陀经典为神圣启示
祭祀和种姓制度都记录在内
祭祀万能:祭祀仪式繁琐,由婆罗门垄断
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
婆罗门(祭司、学者)
刹帝利(武士、王室)
吠舍(农商、地主、牧民)
达罗毗茶人
首陀罗(平民、奴隶)
不可接触者,贱民,达利特(清洁工、屠夫、尸体清理等)
印度教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吠陀时代(公元前15世纪–前6世纪)
达罗毗荼人时代
公元前2400年,达罗毗荼人就在印度河流域居住
经过世代经营,达罗毗荼人的农业和手工业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达罗毗茶人流行对动植物、母神和生殖崇拜
公元前1500年,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并与达罗毗荼人融合,逐步接受了原住民的生殖崇拜、母神信仰等等。
雅利安人创造出了《梨俱吠陀》等经典
确立种姓制度与祭祀体系
由于婆罗门有独占的权利所以,这个时期的印度教被称为婆罗门教
第二阶段:沙门思潮(公元前6世纪–前2世纪)
产生众多反对婆罗门教
佛教(佛教内道)
反对吠陀权威
反对祭祀杀生
反对种姓制度
六师外道
阿夷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in)︰顺世派的始祖,唯物论者。
浮陀·迦旃延(Pakudha Kacca^yana)︰提倡七要素说之思想家。
富兰那·迦叶(Pu^ran!a Kassapa)︰印度生活派。
末伽黎·拘舍罗(Makkhali Gosa^la)︰印度生活派之祖、决定论者。
散惹耶·毗罗梨子(San~jaya Vellat!t!haput-ta)︰印度不可知论派。
尼干子·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耆那教始祖、或然论者。
克孜尔80窟《降伏六师外道》
婆罗门教开始改革,吸收佛教理念
改革原因
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大一统的王朝,孔雀王朝
第三位孔雀国王阿育王崇信佛教,印度经济商业得到空前规模的发展。佛教迅速传播开来。在沙门思潮的冲击下,婆罗门教岌岌可危开始改革
提倡非暴力政策,婆罗门教因此存活了下来。
改革要点
如戒杀
梵我同一
婆罗门教认为,个体灵魂Atman和宇宙的精神烦是同源的。所以个体灵魂阿们是永恒不灭的特殊存在。
梵(Brahman):宇宙本源
我(Atman):个体灵魂
目标:通过修行实现“梵我合一”,跳出轮回
第三阶段:史诗与往世书时代(公元前2世纪–公元8世纪)
巽伽王朝、笈多王朝又开始信奉婆罗门教
此时期,婆罗门教完成了多部史诗法典。比如《那罗陀法典》等等
婆罗门教改革
多神论被三相神论替代
创造之神梵天
护持之神毗湿奴
毗湿奴就有三十九种化身
把佛教释迦牟尼说成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
毁灭之神湿婆
个人修行(瑜伽)可以获得解脱
化身说缝合吸纳其他宗教主神/觉悟者
引入“化身说”,吸纳佛教(如释迦牟尼为毗湿奴化身)
第四阶段:伊斯兰教入侵与教派分化(8–17世纪)
伊斯兰教传入,镇压佛教与印度教,印度教转向农村,根基稳固
印度教开始分化
毗湿奴派
湿婆派
性力派
……
第五阶段:基督教与近代印度教(17–20世纪)
英国殖民,引入基督教
近代印度教改革
批判神学体系:反对厌世思想,提倡积极信仰,从消极遁世转变为积极生产
极宣传男女平等:破除陈规陋习,比如妇女歧视,鼓励妇女享有基本权益
反对种姓制度
激发民族主义
第六阶段:现代印度教(20世纪至今)
宪法废除种姓制度,但现实中仍存在
教派冲突(印度教 vs 伊斯兰教)持续
种姓制度与社会结构难以彻底改变
派系
毗湿奴派
湿婆派
性力派
……
印度教的神
吠陀时期的神(公元前15-6世纪)
因陀罗——神王(雷神,帝释天)
是雷神、雨神和自然元素之神
形象
它有2条或者4条手臂
法器是金刚杵和翅棒
他的坐骑是大象
他的坐骑头被湿婆砍下来,装在了湿婆儿子象头神迦尼萨的头上
佛教中——帝释矣
阿耆尼(火神)
地位
古老神灵
吠舍时期仅次于因陀罗
传说他有3头七蛇,火眼金睛啊,降伏妖魔。
人神使者,提倡火葬
他们认为只有在燃烧的火堆中焚化死者的灵魂,才能借助火神的力量升入天界。
苏利耶(太阳神)
太阳神,乘七匹红马车
他乘坐7匹红马拉的车子穿过天空,驱逐黑暗
信徒特征
信徒在前额点着红色的标志,脖子上挂着红色的花环
他们认为太阳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子女
儿子
阎摩(死神)
女儿
阎密(女性死神)
阎摩(死神)
印度教中掌管亡灵的神明
死者到达阎魔的管辖地后,他的善行和恶行都会在那里被宣读审判,然后他们才被决定是升上天界还是下到地狱或者转生人间
职位类似希腊神话的哈迪斯
在其他宗教体系里
佛教阎罗王
阎魔这个角色随着佛经汉传以后,就成为了我们现在的阎罗王
伐由(风神)
儿子——猴神哈努曼
风神伐由之子,继承父亲的无穷神力
样貌
猴头人身,面如宝石,毛色金黄,肌肉发达,头戴金冠,身穿腰衣,手持木棒
象征忠诚、驱邪治病的象征
《罗摩衍那》中救悉多,火烧楞伽城,是罗摩的忠诚伙伴
传说他有一次撕开自己的胸膛,让罗摩和悉多看看他的赤诚之心。
是《西游记》孙悟空原型,然后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美猴王
三相神(公元前2世纪–公元8世纪)
梵天(创世之神)
介绍
诞生传说
水中精卵诞生,卵壳成天地
毗湿奴肚脐莲花中诞生
自我诞生(梵的人格化)
形象特征
四张脸(原为五头,被湿婆砍去一头)
四只手
莲花
象征自然和神圣的一朵莲花
念珠
消除烦恼、象征修行的一串念珠
水瓶
装着灵药甘露的一个水瓶
吠陀经
象征一切知识的一本吠陀经
白色胡须,骑天鹅或坐莲花
衰落原因
笈多王朝之后梵天地位下降
创世使命已完成
与女儿辩才天女乱伦
现代印度无梵天主神庙宇
在其他宗教体系里
在泰国
四面佛就是梵天,香火鼎盛
在佛教中:24诸天之一,与帝释天共同成为释迦牟尼的护法神
相关人物
妻子
辩才天女(河神)
介绍
又称
妙音天女
萨拉斯瓦蒂女神
分支主题
梵天左手大拇指中诞生
在吠陀时代,它是一个河流的名字发展出来的河神。可以洗涤灵魂,带给人们财富和子孙
形象特征
肤白的女子
她也有4只手
一只手持着琴
一只手弹琴
一只手拿着书稿
一只手持着念珠
坐骑:白色孔雀/白色天鹅
职能
河神
她掌管着语言、诗歌、音乐和绘画
在其他宗教体系里
在大乘佛教里面,被吸收成为了菩萨。称为妙音佛母,或者是24诸天里的辩才天
人物关系
姐妹
相传她和财富女神拉克西米是姐妹但,但水火不容
寓意智慧和财富不能兼得
孙子
俱毗罗(北方的保护神,财神、福神之一)
佛教多闻天王
毗湿奴(护持之神)
介绍
形象特征
深蓝肤色,头戴王冠,身着王服,佩戴吉祥宝玉
胸前有一卷毛发,象征其永生不死
四只手
法螺
神圣和吉祥的法螺
仙杖
莲花
法轮
横扫二切的法轮
坐骑——迦楼罗(大鹏金翅鸟迦楼罗)
重要化身
人间的化身——罗摩
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男主角
罗摩在弥提罗国参加选婿大会
罗摩衍那故事
罗摩流放14年救妻悉多
神猴哈努曼相助
象征道德与神性圆满
克里希那
佛陀(被编排为第九化身,吸纳嘲讽佛教)
在其他宗教体系里
他在佛教里被称为那罗延天、遍入天,或者是毗瑟纽天
莫高窟285窟西壁
相关人物
妻子
吉祥天女(功德天)——拉克西米(财富女神)
嘴角带笑,身形丰满,头戴王冠。
4只手
上面的两只各拿一朵莲花
下面的两只
一只做下雨的手势
一只抬起手掌做祝福的手势
象征家庭兴旺,商店家庭普遍供奉
山西善化寺——大吉祥功德天
坐骑
迦楼罗(大鹏金翅鸟)
犬鹏金翅鸟以龙(蛇,巨蟒)为食
父亲
仙人迦叶波
处处留情
另一位妻子迦德鲁
与她生了众蛇
母亲
毗那达
佛教天龙部中的金翅鸟神
湿婆(毁灭之神)
介绍
又称
大自在天
湿婆是吠陀时代的暴风之神罗陀罗逐渐演化而来的
人物哲学
湿婆的两面性也体现了一种哲学性。创造带来毁灭,毁灭又引起新生。
形象特征
性格复杂,善恶两面
三眼四手
四手
三叉戟
神螺
水罐
鼓
第三眼能喷出毁灭一切的神火
着装
师婆身着兽皮衣
浑身涂满骨灰
因为世间生物终有一死。而骨灰不让人遗忘。所以他就把骨灰抹在身上
湿婆的头上有一弯新月作为装饰
颈上绕着一条蛇
坐骑:公牛南迪(大白牛)
主要化身
苦行者
因为他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山上苦修沉思,以获得知识和力量
舞王(印度舞蹈始祖)
相传他是印度舞蹈的始祖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造像都是湿婆的舞王像
毁灭者(挂骷髅串)
穷凶极恶的,他身上挂着骷髅串,出没于一切可怕恐怖的地方
林迦(生殖崇拜)
它是男性的生殖器官
这也是湿婆最基本的化身
在其他宗教体系里
佛教中,也称大自在天(居住在色界之顶的摩醯首罗天)
神话故事
与毗湿奴化身女子生下阿雅潘
误杀迦尼萨,换象头复活
相关人物
配偶
帕尔瓦蒂(雪山神女)
介绍
传说她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爱上了在雪山修苦行的湿婆化身
他常惩和湿婆在一起。坐在铺在地面的豹皮上。她的脖子和手腕戴着花环。头顶闪着光圈,黑发披在肩上。前额有红色的吉祥痣。它代表着圣洁、美丽和纯真的女性之美。
化身
力量化身——杜尔迦(降魔女神)
相传她是梵天为了驱除恶魔,从雪山神女帕尔瓦蒂身上创造出的女神。她美丽,也力大无比。每一个天神都送了他一份力量和武器。因此这个女神神力无穷,她有10只手,每只手都有一个武器。所以他很快就可以降服一切妖魔。它一般全身金色,头戴王冠,骑虎或者骑狮。有8~10只手,每只手拿一样兵器,比如三叉戟、转轮、镰刀、莲花、利剑等等
杜尔加(性力派女神,佛教中:难近母)
愤怒化身——伽梨(黑色女神)
她是凶恶和黑暗势力的代表,她一般黑色,赤身裸体。挂一串骷髅,腰间系着断手黑面獠牙,口吐长舌。有四只手,一只手带利剑,一只手拿三叉戟,一只手拿人头。另外一只端着碗接人头上滴下的鲜血。
汉译佛经称她为:时母
随着佛教密宗传入西藏地区,被藏传佛教所崇拜
萨蒂女神
儿子
迦尼萨——象头神(智慧与障碍之神)
用姜黄黏土造出了迦尼萨
有着巨大的力量和超强的记忆力,排除各种障碍和险阻。
印度教徒进入新事业、新工作的时候都要拜他
他也被奉为智慧之神。呃,在印度寺庙里,他们进入朝拜之前啊,就要先拜象头神,忏悔自己的错误,来祈祷未来的成功
形象
象头人身坐在宝座上
头戴王冠,颈挂花环
他的前额上有湿婆的三道横线和三叉戟的标志。
四只手
一只手拿着斧子
一只手拿着结账
一只手拿着盘子,里面装着甜食,椰子馅的甜饺子
一只手拿着绳子
坐骑:一只老鼠
他在佛教里面也是护法神,称为毗那液迦神
敦煌285窟
塞犍陀(战神,童子战神,佛教韦陀)
样貌
有6个脑袋,6张嘴
有两臂、四臂、八臂和十二臂的形象
法器
一支长矛武器,还有金刚杵、弓箭等
他另外一个标志性的法器啊,是一只公鸡
坐骑是一只孔雀
塞犍陀就变成了伽蓝的护法神韦陀
印度教与佛教关系
印度教对佛教的影响
佛教对印度教神的吸收
梵天 → 24诸天
毗湿奴 → 那罗延天/毗色纽天
湿婆 → 大自在天
拉克西米 → 功德天
迦楼罗 → 金翅鸟神(天龙八部)
迦尼萨 → 皮那叶迦神(护法神)
塞犍陀 → 韦陀(伽蓝护法)
辩才天女 → 妙音佛母
因陀罗 → 帝释天
阎魔 → 阎罗王
对佛教艺术影响深远(如天龙八部、密宗佛像)
在中国石窟壁画中可见其痕迹
是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宗教之一,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与包容性
印度教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源自沙门思潮,反对吠陀权威、祭祀、种姓
印度教为生存吸纳佛教理念,如“戒杀”、“轮回”
将释迦牟尼列为毗湿奴化身,进行“宗教缝合”
相同异同点
1. 相同点:思想继承
业报轮回理论
印度教:
源自《奥义书》
三道:天道、祖道(人道)、兽道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种生
佛教:
六道轮回:
三善道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
三恶道
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三业:身业、口业、意业(以意业为重)
因果法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 相对点:核心对立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三大纲领
反对吠陀权威 → 否认神创万物
反对祭祀万能 → 主张戒杀、不立像、不偶像崇拜
反对种姓制度 → 主张众生平等
哲学根本对立
印度教:主张“梵我同一”,阿特曼永恒
佛教:主张“无我”,一切因缘和合,无恒常之我
矛盾问题:“无我”之下,谁在轮回?
3. 相融点:历史演变中的互相吸收
宗教实践融合:
印度教吸收佛教:戒杀、冥想、瑜伽
佛教吸收印度教:密宗双修(乐空双运)受性力派影响
神佛体系互纳:
印度教将佛陀视为毗湿奴第九化身
佛教将印度教神祇纳入护法神(如24诸天、天龙八部)
4. 历史演变总结
印度教:从婆罗门教改革而来,仍是南亚主流
佛教:传入东亚,成为东亚文化一部分
关系:共源 → 对立 → 融合 → 各自发展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