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2016-07-03 12:53:08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私有。。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二节 鸦片战争时期
太平天国——劳动人民文化层
用文学宣传革命
更新文学思想
《诗韵》
爱国诗人——封建地主阶级文化层
背景
强调性情
代表人物
林昌彝
诗论著称——《射鹰楼诗话》
张际亮
王韬
时代责任感
龚自珍
强调情感的社会性和对文学的制约性
“尊情”
文学要有历史感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创作需要有个性
写史——“善入”“善出”
第三节 资产阶级维新派
勃起
诗界革命
发端
梁启超 引进西学 写新诗
意义
诗歌渊源和影响
明清以来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
龚自珍为代表的诗人
改革社会的需要
过程
1898 梁启超 《清议报》诗文辞随录
1899 提出目标 新意境 新语句 旧风格
1902梁启超 《新小说》 诗文合一
梁启超——总体构想
黄遵宪——实践总结
黄遵宪
鲜明时代性和针对性
在古与今的关系上
立今学古
在诗歌的内容上
人与事的概念
体现“我”的概念
事——时事
在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古文的表现手法
诗歌自由化
语言运用
主张语文合一论
“我手写我口”
重视民歌
文界革命
黄遵宪
率先提出改造古文
梁启超
《时务报》 主要阵地
功能:注重实用
语文合一
新民体
裘廷梁
推广白话文
1897年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纲领性文件
口号:崇白话而废文言
白话文的八大益处
推进白话文运动
小说界革命
口号,梁启超,1902年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给人以理想、知识、教育人的作用、左右社会人心的风俗好尚
先驱:黄遵宪
重视小说的政治性
对小说创作理论的探索和阐发
形象性问题
社会生活的概括、集中的典型化
创作方法问题
写实与浪漫
艺术创造
虚构
作家思想与创作
必须要有生活体验
小说语言
通俗化
古典小说批判
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评述
文学的社会功能
以西方和日本文学为楷模
通俗化问题
背景
传统诗词创作——宗唐宗宋
散文——桐城
小说戏剧
第一节 封建社会文学思想的延续与变化
宋诗
代表人物:程恩泽 何绍基 郑珍 莫友芝
以苏黄为宗 反对宗唐和复古
诗论
诗为心声
学养功力说(以不俗为标准)
学古与革新——承上启下
优点:针对“神韵说”“格调说”
缺点:“温柔敦厚”没有干预时代 正统保守的政治立场
创作
对现实回避
反映内容狭窄
生涩奥衍
艺术
江湜——平易近人 白描
湘乡派
主要观点在散文
曾国藩
领袖
四弟子
张裕钊
薛福威
吴汝纶
黎庶昌
中兴桐城
自称私淑桐城姚鼐
文以载道 理学
文学思想
理学 穷理而致用
桐城 经济天下
经济之学
以礼为根本
立足当世
文学创作
从理出情
周程张朱的义理
创作上
散骈结合
道与文
道与文都要
刘熙载
《艺概》
经学气息
文学表现性情
主张
艺术的独创性
人品对于创作的重要性
创作的真实性
在诗外的事上下工夫
同光体
代表人物
陈三立、夏敬观、夏衍、郑孝胥、沈曾植、袁昶
代表作品
陈衍《石遗室诗话》
政治
子主题
诗作内容——身世、家国
艺术
三元说
宗旨
学人学古
资产阶级革命派文学思想
背景
同盟会成立
1909年11月13日 苏州
柳亚子 陈去病 高旭
反清、思想复杂
南社
诗学思想
文学与政治关系
文学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文学与时代关系
更强调时代的特征、诗歌的民众性
文学形式
强调自我主体意识、突破传统
鲜明的革命倾向性
戏剧理论
倡导人:柳亚子 陈去病
1905《二十世纪大舞台》
文明戏——话剧诞生
特点
摒弃封建思想 适应民族民主革命需要 努力强化戏剧的社会功能
阐述戏剧艺术的舞台特点:一有声有色之小说 演出与舞台性特点
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
描写现实
做法
题材:时事新戏
宣传民族大义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