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2016-07-25 08:47:1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本课程是一门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和技能。课程内容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理论知识、实践应用和案例研究。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将有机会参与讨论、小组合作和实地考察等活动,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此外,课程还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支持,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潜力。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还是职业发展,这门课程都将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机会。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课程资源
概念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多样性
潜在性
多质性
动态性
类型
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作用于课程的要素)、条件性课程资源(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
筛选机制
优先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
开发和利用原则和理念
原则
共享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时效性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理念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过程
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进行社会调查
审查学生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
开发实施条件
研究学生情况
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建立资源数据库
课程标准
概念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意义
在国家层面,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在学校层面,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的依托
在教材层面,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在教科书层面,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新的标准
在教师层面,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在学生层面,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基本框架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课程概述
课程及其意义
课程的内涵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出现在《五经正义》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综合及其进程的安排
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某一门学科
课程内涵的几种界说
课程即学科
课程即学习经验
杜威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泰勒、博比特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活动或进程
课程的意义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课程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类型
固有属性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杜威)
组织方式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学生学习要求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表现方式划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制约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理论流派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
代表人物: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
基本主张
经验论
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
主动作业论
课程组织地心理顺序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
主要流派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是布鲁姆,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巴格来,源于对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课程的反思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钦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具有时限性、具体性、可预测性、可操作性
课程目标取向分类
普遍性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
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学习者需要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中小学课程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组成
课程计划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教材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课程结构
概述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个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课程的横向结构
语数英
课程的纵向结构
直线型、螺旋式
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教育、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
均衡性
从学生角度来说,均衡性绝对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综合性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设置综合课程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选择性
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
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形成了较严密的课程综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
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改造或整合
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
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科目
模块
模块是组成科目各个部分
分支主题 5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