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2016-07-26 09:27:3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内容。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练习和评估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也需要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教学,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品德,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概念
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注入式
启发式
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从形式上加以判断
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式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式
演示法
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发现法
以情感陶冶的教学方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实施要求
备课
个体和集体备课两种
备课的要求
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专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
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
课的类型
传授新知识课
巩固新知识课
培养技能技巧课
检查知识课
按主要教学方法划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
一节好课的标准
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思维活跃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关注个别学生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准确
教学结构合理
教学方法适当
讲究教学艺术
板书有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业布置与反馈
阅读作业
书面作业
口头作业
实践作业
课外辅导
上课的必要补充
学业成绩的检查
平时考察
考试
教学组织形式
概念
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班级授课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而基本定型
凯洛夫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班级授课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并在癸卯学制1903年中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特点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按课教学
按时授课
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
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同一节课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
外部分组、内部分组、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特朗普特制
将大班教学、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相结合
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
贝尔-兰卡斯特制
导生制
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重点
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模式的综合运用
多样化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模式
探索个别化教学
教学概述
概念
教学时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整体与部分
教学与智育:主要通过教学的方式发展智力,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
教学与上课: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与自学:教学过程中,自学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之外,教学不包括自学
意义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一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世界观
教学过程
内涵
概念
构成要素:四要素说(教学、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认识方式简洁性与高效性
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历史上的各种理解
孔子:学思行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7世纪,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杜威做中学过程
凯洛夫认识过程
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过滤,要防止两种倾向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原则)
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知识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防止两种倾向
结构
激发学习动机
内部动力
领会知识
中心环节
巩固知识
必要环节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内涵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主要教学原则
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实物直观
模像直观
言语直观
荀况、夸美纽斯
启发性原则
苏格拉低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
巩固性原则
孔子、夸美纽斯、乌申斯基
因材施教原则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量力性原则
墨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交往互动的教学观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