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柏拉图
2016-10-22 10:22:4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美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概况
出身背景
雅典的贵族阶级
学术背景
全部著作用对话体写成
作为独立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侧重于揭露矛盾
树立了对话体的典范,是对希腊文学的卓越贡献
历史背景
贵族党与民主党金正白热化
贵族当失势,民主党当权
柏拉图站在贵族阶级反动立场,与诡辩学派势不两立
意图维护维持贵族统治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
文化背景
此时希腊又文艺高峰转到哲学高峰
古老权威、传统成为辩论批判对象
诡辩学家瓦解神话
戏剧和诗人受到柏拉图批判
文艺给人的不是真理
文艺伤风败俗
文艺对现实世界的联系
文艺与现实关系的两种矛盾看法
艺术只能摹仿幻相,见不到真理(理式)
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
理式世界的最高境界是美,真正的诗人能见到美
吃个别事物找共同概念,有辩证因素
把从个别事物综合而来的概念绝对化为“理式”
本质
强调理式的永恒普遍,是为了保卫动摇的神权观念和贵族统治
认识论的矛盾看法
理性世界超越感性世界而独立存在
认识理性世界,要对感性世界进行概括化
否定了感性客观世界真实性,即否定艺术真实性
认为艺术模仿只是抄袭
阶级渊源
其美学概念建立在鄙视劳动实践、感性实践的哲学基础之上
认为艺术创作首要条件不是技艺,而是灵感(天才)
“凝神观照”
认为人生最高理想是对永恒理式的观照,与实践(艺术)无关
审美对象不是艺术形象,而是抽象道理
意义
从艺术与现实关系方面,否认了艺术的崇高地位
对黑格尔的影响
对于感性事物美的看法
并不否定一般艺术美
对于感性事物美的看法
效用的看法
摹仿的看法
摹仿理式的东西也就分享到了一点美,而艺术美是第三层级,最微不足道
“回忆”的看法
灵魂回忆起未依附柔体之前所见到的理式的美
本质
美不能沾染到感性形象,否则就是不完满的
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文艺的社会公用
理想国的“正义”
和谐服从的有机整体
公民的三个等级
哲学家
战士
农工商
人性格的三个等级
理智
意志
情欲
对文艺影响的心理分析
对戏剧的看法
悲剧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纵容快感,不受理智节制
喜剧 使人不以为耻反以为乐
荷马史诗和悲喜剧影响都是坏的
文艺摹仿方式
直接叙述
悲、喜剧
最坏的方式
简洁叙述
颂歌
最好的方式
头两种的混合
史诗、叙事诗
理想国的文艺
基本态度
文艺必须对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与政治,文艺好坏要用政治标准衡量
内容
对悲喜剧、诗人们下了逐客令
保留歌颂神和英雄的颂诗
形式要简朴,只准说好不准说坏
音乐方面,保留音调简单的多里斯式和激昂的佛律奎亚式
影响
西方第一个把政治教育效果定为文艺的评判标准
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
不同的解释
神灵凭附到艺术家身上,使他处于迷狂状态,暗中操纵他去创作
用磁石比喻灵感,解释了文艺的感染性
不朽的灵魂从前世带来的回忆,追忆生前观照的“理式”时,心生爱慕喜悦,而处于迷狂状态
渊源
灵感说的根据是希腊神话和东方的一些宗教信仰
柏拉图对与生产劳动有关记忆的鄙视、对诡辩学派高谈记忆技巧的鄙视
本质
神秘、反动的
强调文艺的无理性
影响
这种文艺与理智对立的反动观点在西方产生深刻影响
新柏拉图派的普洛丁
康德的美与概念无关的形式说
德国狂飙突进时代的天才说
尼采的“酒神精神”说
柏格森的“直觉说”
佛洛依德的“艺术起源下意识”说
克罗切的“直接表现说”
萨特的“存在主义”
积极方面
子主题
单凭理智不能创造文艺,文艺创造活动和逻辑思考不同
错误在于把理智和灵感完全对立
艺术才能与艺术修养问题
单凭记忆知识不能创造文艺
把人力和天才完全对立
鄙视劳动人民的阶级根源
艺术的感染力问题
关于磁石的比喻说明了艺术的感染力深广
把感染力来源摆在灵感上,而非实践生活
对艺术本质的错误认识
结语
内容
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
肯定了文艺摹仿现实世界,却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进而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和认识作用
文艺的社会公用
肯定文艺要为社会服务、要用政治标准评价
抹煞了艺术标准
摧残情感而片面发展理智
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灵感说抹煞了文艺的社会源泉
宣扬了反理性主义
影响
西方美学思想的分立
柏拉图、朗吉努斯路线
唯心主义、浪漫主义
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路线
唯物主义、古典/现实主义
柏拉图美学的影响
普洛丁和新柏拉图学派的文艺思想垄断了大部分中世纪
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研究柏拉图的风气
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
此时期大部分诗人、美学家都是(新)柏拉图主义者
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英国研究美学的风气由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兹博里开创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