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刘飞
2025-04-25 11:10:0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由刘飞撰写,是产品管理领域的实用指南。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产品思维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读者从对产品一无所知的新手成长为一位深刻理解用户需求、资深产品人。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 认知用户
用户画像
有真实感的用户画像是好的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的种种特征和描述,延伸出来的是用户生活工作的环境,是他们日常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能力
最有效的方法是跟用户见面
用户群体及特征
用户群体是对用户的宏观认知
基于产品特性寻找相关数据
建立数据、特征、画像的关联
从单一群体到用户群体
矩阵多视角认知
认知用户的生命周期
潜在用户、新用户、老用户、流失用户
潜在用户、新用户、普通用户、付费用户
利用场景判断用户的真实需求
用户场景是产品所在外部环境的描述
考虑使用手机物理环境
考虑用户所在的社会环境
考虑用户的心流
利用场景判断需求
场景是需求的限制条件,决定了需求的适用范围
探索用户心智
用户心智是用户需求的根源
在不同的用户场景中,用户的心理状态会有各式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用户心智
社会心智:社会对每个用户的影响
外部因素如何影响用户心智:我们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我们是谁
影响因素:
1)物质或经济资源:拥有的财产或资产
2)社会资源:他的社交网络,在社交中的影响力与被影响程度
3)文化程度:知道的事情,是否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
影响结果:
1)生活方式:用户当下的生活方式、预期的生活方式和过去的生活方式
2)消费心理:消费心理被不同的生活方式影响,也由价值观决定
3)文化程度:学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4)价值观:认知所有事物的价值判断方法
社会心智的特点:
(1)社会心智是相对固定的
(2)社会心智是很难用外力改变的
(3)社会心智很受社交圈影响
社会心智的应用:判断用户特征、判断用户成本、建立产品认知
认知行为心智:认知心理学
内在基因如何影响用户的心智
《思考,快与慢》:讨论大脑系统1和系统2的区别
(1)系统1是无意识的,快速的思维方式
(2)系统2需要注意力集中,做复杂的运算
(3)我们通常倾向于用系统1思考,遇到麻烦系统2再出面解决
用户常见的认知偏误:在认知用户和产品设计需要关注的地方
(1)损失厌恶:面对同样的收益和损失时,会觉得损失更加难以忍受,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2.5倍
(2)框架效应:面对同一个问题,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后,人们更加倾向比较有利和顺耳的描述
(3)锚定效应:建立初始的锚定认知,后面的认知会基于这个初始参考物来做判断
(4)注意力偏误:看不见的黑猩猩现象:在用工具实现我们目的的时候其他次要因素都看不见
基于黑猩猩现象设计原则:
主线流程之外的信息和功能,要默认用户不了解
大段的文字和小字体的文字,也要默认用户不会阅读
有重要的流程步骤、信息传递,就需要更突出,或者阻断式提醒
(5)主观验证、证实偏见和逆火效应
(6)概率思维与0/1思维
(7)知识的诅咒:知道的越多反而越做不好
(8)峰终定律:高峰时与结束时的两个感觉,是未来最容易让人回忆起的体验
(9)宜家效应:用户在判断价值时,会受到一些特定的要素影响,做出非理性的价值判断。高估自己劳动所得
对于用户花费时间和精力得到的权益或者虚拟物品时,在削弱它们或导致它们贬值的事情时,要特别谨慎
(10)间隔效应和延迟效应
间隔效应:比起无间隔的重复接触,有间隔的重复接触会有更好的记忆和学习效果
延迟效应:比起短延迟时间的多次重复接触,长延迟时间的少次接触有较好的记忆与学习效果
认知用户心智建议
获取足够完善的用户画像和用户场景
要对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误有些了解
要有极强的同理心,分析拆解用户表达的内容,对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决策逻辑做共情猜测
要用科学论证的精神反复检验
找到真实有效的需求点
需求是用户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
需求不是无边界的,满足超过一定边界,边际收益会骤降
用户诉求不等于需求:用户很难表达准确的需求。我们需要做的是清晰认知背后的需求
需求的主体是目标用户
需求有其时空约束
用户是需求的集合:产品目前满足的需求并不能代表用户的全部需求,我们要了解我们正在关注的需求处于用户心智的什么位置,占多大比重
需求存在不同的层次,深层的需求持久:需求更深的层次都可以定位到同样的一些本质需求,如打发时间、获取社会认同等
2 创造价值
用户是否认可产品
用户价值:用户使用产品时主观判断能否帮助自己解决特定问题
产品价值:从产品设计的视角关注的用户价值
用户体验:在实现用户价值过程中用户的主观感受
基于用户需求而判断出的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是用户的主观感受
用户价值受社会心智和认知行为心智的影响
判断能否实现用户价值,就是要看用户背后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
区分:用户需求在于发现问题,用户价值在于解决问题
核心用户价值就是产品要实现的产品价值
找到产品的核心价值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
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X覆盖的用户数量:看多少用户会这么想
用户体验=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 超预期
可用性:让用户达成预期目的,通常是核心用户价值的体验
易用性:用户达成目标的成本
梳理用户体验地图
(1)真实触点:需要用户所有真实的触点
(2)需要触点之间有明确关联
(3)需要了解每个触点用户遭遇的问题和主观感受
稳定性:场景越复杂的业务,对稳定性要求更高
降低异常发生的概率
降低异常发生后的解决成本
超预期体验:体验比用户原来使用的产品好、使用产品的用户获得惊喜
总结使用原则:始终优先满足可用性、基于体验差酌情提升易用性、降低严重异常的概率以及发生异常后的用户成本、只考虑永久性的超预期体验
3 产品落地
深入场景,探索供给侧的价值
单项提供功能/多方撮合
供给侧画像是认知供给侧的起点
用供给侧场景来检验供给侧的真实程度
供给侧创新: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
两类商业模式:流量模式与交易模式
流量模式:主产品和商业化
交易模式:平台型和自营型
以四个不足驱动产品迭代
判断最重要的体验差
新体验的最小成本尝试
MVP 灰度实验,A/B测试
用数据观察结果,识别正误
坚持对的,放弃错的
借鉴科学思维,建立深度认知和决策
尊重客观规律
明察约束条件
抽象有效方法论
具备批判思维和可伪证精神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