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需求分析
2025-06-22 20:45:53 41 举报
AI智能生成
需求分析是一项关键的工程实践活动,其目标是明确、完整地理解用户或客户的期望和需求,并以一种精确、无歧义的方式记录下来。需求分析的核心内容通常包括:识别并记录用户需求、理解业务目标和优先级、定义系统功能和约束条件、分析用户交互和界面要求,以及制定数据管理和处理流程。进行需求分析时需采用文档化的方法,常见的文件类型包括需求规格说明书(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SRS)、用例文档(Use Case Document)或者用户故事(User Stories)等。修饰语可能包括“详尽的”、“精确的”、“用户中心的”,“迭代增量的”,以强调需求分析应确保细节的完整性及用户的中心地位。需求分析的进行还应考虑到多种场景,如环境约束、相关法规、以及未来可扩展性等,确保最终成果能充分反映用户的实际需求,并指导下一步的产品开发工作。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一、理解需求的基本概念
需求的定义与分类
需求的本质:用户、市场、企业或产品的需要
主要需求类型: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市场需求、商业需求
用户需求: 用户遇到问题或无聊时,需要通过产品/服务解决
市场需求: 用户需求的集合(宏观层面)
商业需求: 企业需要通过产品实现盈利。
产品需求: 产品本身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产品经理关注的核心需求
用户需求与功能需求
不同需求类型的分析方法差异
二、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起点决定方向
需求是产品的起点,准确分析是“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的基础。
避免失真与失败
用户需求分析不准确的负面影响
产品需求描述不清的研发风险
三、需求来源与场景分析
用户需求必然产生于特定的场景(环境 + 用户当前状态)
需求产生的场景本质
场景对需求形成的影响
环境与用户状态的双重作用
四、需求分析方法论
用户故事地图法
目的: 识别用户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功能需求。
关键要素: 用户、功能、目标。
用户故事与用户故事地图的概念
用户故事: 格式:“作为[用户角色],我想要[功能],以便[达成目标]”。
用户故事地图:核心步骤(完成目标的关键环节) + 用户故事(核心步骤下的具体小任务)。
梳理用户故事地图的四个步骤
1.产品定义: 明确用户、问题、用户目标、产品目标。
2.梳理骨干故事: 广度优先,确定一级(核心步骤)、二级故事。
3.拆分故事: 深度挖掘,围绕二级故事脑暴细节(使用引导性问题)。
4.沟通确认: 讨论、剔除无用细节、确定优先级。
逆向分析法
从方案到真实需求的挖掘过程
误区: 直接把用户提出的方案当作最终解决方案(如“更快的马”)。
步骤
1、逆向调查: 使用“黄金思维圈”(What-How-Why)追问用户需求背后的真实目的(为什么用户想要“更快的马”?→ 更快到达目的地 → 更快交货 → 赚更多钱 → 美好生活)。
2、找到真实需求: 挖掘到产品可影响的层级(如“更快到达目的地”)。
3、调研: 基于真实需求,寻找优于用户提案的解决方案(认知需高于用户,如调研发现汽车比马更快)。
4、假设并设计: 设计方案,使用OSM模型(目标O - 策略S - 度量M)定义目标、策略和衡量指标,形成闭环验证。
五、产品需求建模工具
目的: 将分析出的功能需求转化为清晰、可交付研发的产品需求(PRD)。
三大工具
ER图(实体关系图)
作用: 梳理信息结构(核心业务对象及其关系),指导原型设计、数据库建表。
核心组成: 实体(名词)、属性(描述)、联系(动词)及基数(1:1, 1:N, M:N)
模型类型
概念模型: 核心实体及关系(无属性/基数)。
逻辑模型: 实体、关系、基数、属性(产品经理常用)。
物理模型: 逻辑模型 + 详细属性定义(键值、类型,开发常用)。
业务流程图
作用: 描述不同角色(人、系统、部门)完成业务目标的步骤、程序和逻辑。
类型: 人与人流程、人与系统流程、系统与系统流程。
分析要点: 流程目标、起止点、活动步骤、参与角色、控制流(判断、分支)。
基本元素: 活动、判定、开始/结束、文档/数据、控制元素(并行等)。
绘制注意事项: 核心入手、方向一致、符号统一、起止点明确、避免交叉、识别文档。
复杂度控制: 系统间流程图应简明(核心系统、交互方式、大阶段),细节在单个流程图中展开。
状态机图
作用: 描述某个实体(如订单)的状态变化和流转规则
原则: 状态有限集合、状态互斥、可能包含子状态、状态持续一定时长、命名规范(含“已/中/待”)。
核心要素: 开始、结束、状态、状态流转条件(事件)。
工具关联思想: ER图代表领域驱动设计(DDD),流程图代表流程驱动设计(PDD),状态机图强化业务规则。
六、需求管理实践
需求分类
原始需求: 用户/业务方提出的、未经深入分析的初始需求(常带解决方案)。
产品需求: 产品经理分析后形成的、可交付研发的需求。
关系: 多对多(一个原始需求可能拆解为多个产品需求,多个原始需求可能对应一个产品需求)。
需求类型与价值
按来源: 业务需求(策略/制度)、用户需求(体验/利益)、技术需求(系统优化/重构)。
价值维度: 商业价值(收益)、业务价值(降本增效/安全风控)、用户价值(解决问题/效用)、技术价值(扩展性/易用性)。
需求池管理
记录: 所有原始需求先记录到原始需求池。
流转: 分析后,有价值的原始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进入产品需求池。
工具: 推荐使用TAPD、禅道等项目管理工具,或Excel模板维护。
需求优先级评估
核心维度: 投产比(投入 vs. 可量化收益)、风控(降低风险)、合规(避免处罚)、体验(提升体验)。
量化原则: 强调必须量化需求价值(业务指标、行为指标、NPS),以便验证效果和指导决策。
一个需求的一生
生命周期(基于TAPD)
1、规划: 收集原始需求(来源:业务/用户/技术)
2、分析: 产品经理分析需求,拆解、转化为产品需求。
3、规划发布: 根据优先级组合需求,形成发布计划。
4、研发迭代: 研发拆分任务,进行开发。
5、验收交付: 产品经理验收,交付给需求方。
6、反馈优化: 上线后收集反馈,分析数据,验证效果,迭代优化。
意义: 理解需求全生命周期是项目管理的基础。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