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
2025-09-15 22:52:0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生理第四章,血液循环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房室瓣关,动脉瓣关
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
动脉瓣开
减慢收缩期
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房室瓣关,主动脉内血液向心室反流,主动脉关
心室充盈期
快速充盈期
室内压低于心房压时,房室瓣开
减慢充盈期
心脏泵血功能评定
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一次搏动射出血量
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更准确,如心室异常扩大而搏出量不一定变,但射血分数下降
每分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搏出量乘心率
心指数
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考虑了身材,体重差异,但是没考虑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变化
影响因素
心率
搏出量
前负荷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静脉回心血量
心室射血剩余血量
异长自身调节
后负荷
主动脉压
心肌收缩力
心脏做功量
每搏功
每分功
3.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功能特点(见书P111)
血压
分类
动脉血压
条件
循环系统内血液充盈
影响因素(见书P118)
循环血量
增多,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升高
血管系统容量
减少,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增高
静脉血压
影响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心肌收缩力
右心衰竭,右心室收缩力下降,体循环静脉回流减慢,血液淤积
左心衰竭
左心房,肺静脉压升高,肺淤血,肺水肿
呼吸运动
吸气,中心静脉压降低,有利于静脉回流
体位改变
卧位变为直立位,回心血量减少
高热
皮肤血管舒张,贮存血量升高,回心血量减少
骨骼肌挤压作用
长期站立
静脉瓣膜损伤,下肢静脉曲张
毛细血管血压
微循环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三条通路
迂回通路
物质交换,血流缓慢
直捷通路
保证静脉回心血量,有利于血液回流,骨骼肌较多
动静脉短路
调节体温,多见于皮肤
组织液生成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影响因素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毛细血管血压
右心衰: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引起全身水肿
左心衰:肺静脉压升高引起肺水肿
血浆胶体渗透压
淋巴回流
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水肿
2.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工作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
静息电位
钾离子外流,少量钠离子外流
心肌静息电位略小于钾离子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位分五个时期
0期去极化
钠离子内流
1234期复极化
1期
0+1锋电位
2期
平台期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原因,心肌区别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钙内流,钾外流
3期
快速复极末期
4期
完全复极化期或静息期
钙外,钠钾交换,钠钙交换
自律细胞
窦房结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自律性:心肌组织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自动的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
特征;4期自动去极化
0期: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慢钙通道,引起钙离子内流
心肌生理特性
兴奋性
周期性变化
有效不应期
0期→3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自律性
心脏起搏点
传导性
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区细胞传导性低,意义:保证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后才开始收缩,有利于心室充盈
收缩性
同步收缩
闰盘
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有效不应期长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血管神经支配
心脏神经支配
心交感
节前:乙酰胆碱
节后: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正三变
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房室传导速度加快
心迷走
节后:乙酰胆碱,作用于M受体
负三变
血管神经支配
缩血管神经纤维
α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之结合能力更强)
血管平滑肌收缩
β2受体
血管平滑肌舒张
舒血管神经纤维
心血管中枢
脊髓
延髓(基本中枢)
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动脉血压升高→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心迷走神经紧张↑,心交感神经紧张↓,缩血管神经紧张↓→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