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第三节
2016-10-02 10:41:5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在第三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优化。首先,我们将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通过收集、分类和分析数据,以便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其次,我们将讨论如何实施成本控制策略,以确保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后,我们将探讨如何优化成本结构,通过改进生产流程和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和最佳实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固定间接成本
特点
针对某个期间而设立,不受日常营运的影响
在产量不超出相关范围时均保持不变
常见形式
折旧、租金、间接人工
两个阶段
设定优先级(应该/必须承担;予以消除;重要)
有效履行优先级
变动间接成本
特点
随特定成本动因的变化而成比例变化
常见形式
水电费,污水处理费,间接材料
两个阶段
设定优先级
有效履行优先级——持续过程
成本分摊率的计算
1.确定适当的会计期间
通常以年为基础
2.确定成本动因
如机器工时,次数,重量等
3.确定相关间接成本
按成本动因归入成本集库
4.计算分摊率并分配到成本对象
分摊率=成本集库总成本/分摊基础总数量
间接制造成本分摊方法
全厂分摊率法
特点
采用单一分摊率,适用于发生在生产设施上的所有间接成本
公式
全厂间接分摊率=全厂总间接成本/全厂所有作业共同的成本动因的总数量
优势
计算简单
局限性
基于单一分摊率,对于成本的分摊不够准确
若不同部门成本动因不同,则不适用
部门分摊率法
计算
将整个制造费用细分为部门及相应的成本池,每个成本池找到与产品有因果关系的成本动因
每个部门根据本部门成本及成本动因数量,得出部门分摊率
各部门根据实际消耗的成本动因数量计算分摊的金额
优点
相较全厂分摊率法更准确
成本池细分有利分析控制成本
缺点
复杂费时,不适合对外财务报告
若成本池受多个成本动因的影响,产品成本不准确
适用性
多个不同的产品存在
制造费用大,且受多个数量成本动因影响
每个细分部门里只有一个或一个主导的数量成本动因
作业基础成本法
特点
使用多个成本集库和多种成本动因来将间接成本分摊到产品和服务
优势
在间接成本由两项或多项工作或产品共同分摊的情况下,分摊结果最准确
局限性
开发和维护作业成本系统需要大量时间和成本
服务部门成本的分配
处理
若有收入,则冲抵成本后,再将净成本进行分配
三种方式
直接分配法
特点
直接将所有成本分配至生产部门,不考虑服务部门之间是否互相提供服务
优点
最简单直接
缺点
没有考虑服务部门的交叉服务,分配结果不准确
公式
成本分配=(某生产部门耗用的成本动因总数量/所有生产部门耗用的成本动因总数量)*该服务部门的成本
按步向下分配法
特点
将一个服务部门的成本分摊至其他服务部门和生产部门
先分摊向其他服务部门提供服务最多的部门,然后逐级分摊(下一个分摊的部门成本要加上前一个部门分摊的)
最后分摊为其他部门提供服务最少的部门
优点
一定程度考虑了服务部门之间的分配,结果比直接法准确,亦不复杂
缺点
只考虑单向服务,没有考虑相互服务,分配结果不够准确
交叉分配法
特点
使用方程组对部门间的服务费用进行全面确认,充分考虑了相互服务
优点
最真实精确
缺点
计算过程复杂,需软件支持
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对比,在实务中不常用
步骤
计算并求解方程组(总成本=分摊前部门成本+其他部门分摊至本部门的成本))
依次对部门费用进行分配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