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
2022-08-15 15:06:26   32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育心理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学生心理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及其阶段特征    
     心理发展的含义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小学)    
     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  
     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时的抽象思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主  
     少年期(初中)    
     半成熟、半幼稚  
     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出出现反思思维  
     青年初期(高中)    
     智力水平接近成熟,抽象思维已经从“经验性”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定向性与顺序性    
     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
不能逾越
    不能逾越
 阶段性与连续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阶段性  
     不平衡性(关键期)一个体内部发展    
     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  
     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  
     差异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却有发展起止时间有早晚、发展速度有快慢,最终水平和优势领域也不相同  
     互补性  
     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学习准备    
     含义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是指从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果  
     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果,与此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关键期(最佳时期)    
     关键期最早由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洛伦茨在研究小鸭的习性时发现,动物追随行为——印刻现象,只在特定的时期出现,即关键期。关键期的基本特点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的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5 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2~3 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  
     学习外语应该从10岁以前就开始  
     学习乐器在 5 岁左右为最佳,9 岁(小学三年级)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期  
     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发展的实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  
     顺应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  
     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的平衡过程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物体恒存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在这一阶段后期,感觉和动作出现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两大成就    
     主体与客体的分化  
     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前运算阶段(2-7 岁)    
     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儿童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  
     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    
     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思维可逆是守恒观念出现的关键  
     去自我为中心  
     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2 岁以上)    
     命题之间的关系  
     假设---演绎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  
     可逆与补偿  
     思维的灵活性(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内化说    
     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从低级的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个体的发展主要是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即内话说  
     “最近发展区”思想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 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式教学    
     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发现活动  
     教师指导成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地位  
     特点  
     人格发展与教育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及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含义    
     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经历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  
     发展阶段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需要的支持帮助,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 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个体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认知差异    
     智能差异    
     含义    
     智力是一般认知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五种
基本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基本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认识方式差异    
     含义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    
     是指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  
     场依存型    
     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  
     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型    
     沉思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急于回答,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方法,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  
     冲动型    
     冲动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很快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是,往往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反应速度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具体型与抽象型    
     具体型    
     具体型学生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把尽可能的信息提供给他们,否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偏见  
     抽象型    
     抽象型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容忍情境模糊性并能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  
     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 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认知差异的意义    
     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概念    
     广义    
     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教育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而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潜能的儿童  
     狭义    
     是指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类型    
     智力超常儿童  
     弱智儿童  
     认知或学习障碍  
     社交和行为问题  
     生理和感觉缺陷儿童  
     特殊儿童的教育    
     随班就读  
     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设置特殊班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的含义    
     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自我调控能力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多动综合症    
     是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渡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高峰发病年龄为 8—10 岁,多在 7 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多动症儿童行为的主要特征是:1、活动过多。2、注意力不集中。3、冲动行为  
     学习困难综合症    
     学习困难综合征得主要表现包括:缺少某种学习技能;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过度焦虑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哭闹,显得很不安宁。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以及家庭环境影响有密切关系  
     儿童厌学症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  
     儿童厌学症既然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就必须采取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  
     儿童强迫行为    
     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现。 儿童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主要表现:强迫洗手;强迫性技术;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  
     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三是动机缺失。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人格障碍是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的产物  
     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性心理障碍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治疗失眠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心理辅导    
     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小组辅导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尊重与理解学生  
     发挥学生主体性  
     个别对待学生  
     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代币奖励法  
     行为塑造法。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惩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自我控制法。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训练(雅各布松首创)  
     系统脱敏法(沃尔朴首创)    
     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ABCDE 方法)    
     A 事件:考不好,受父母训斥
B 观念:同学会取笑我,丢面子
C 情绪:难过,沮丧
D 这只是我的主观想法,同学怎么会取笑我呢?即使有人取笑,难道我就无法忍受?
E 新观念:可能无人取笑我;被取笑只是一时,只要用功,成绩可以改善;何况我还有其它长处
    B 观念:同学会取笑我,丢面子
C 情绪:难过,沮丧
D 这只是我的主观想法,同学怎么会取笑我呢?即使有人取笑,难道我就无法忍受?
E 新观念:可能无人取笑我;被取笑只是一时,只要用功,成绩可以改善;何况我还有其它长处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