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艺术设计的含义
2019-04-19 11:13:23 0 举报一、中国艺术设计观念的历史发展
1、春秋时代的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涉及到艺术设计的观念。《老子》、《论语》、《大学》
《考工记》名词解释
宋代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监丞李诫。《营造法式》书中确定了材份制和各种标准规范,还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史上的珍贵文献。北宋致力于总结前代建筑经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代的模数制。《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标准,即木架建筑的用材按尺寸分成大小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用材,材一经选定,木构架的所有尺寸都随之而来,不仅设计可以省时,工料估算有统一的标准,施工也方便。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集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于一身,“天工开物”即“天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出有用之物”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
《闲情偶寄·器玩部》
清朝康熙年间李渔《闲情偶寄·器玩部》中的艺术设计观念。他把器物看做感情的寄托。他善于通过排列布置,使无情之物变为有情之物。这样看待器物,就是造物在手而臻化境矣。
苏格拉底产生了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认为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
柏拉图
区分了绝对美和相对美。他称现实事物的美是相对美,而抽象形式如直线、圆平面和立体的美就是绝对美,是永远的美和为美而美的美。
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美取决于功用的观点,认为有用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并把这种观点运用到动植物和艺术中。区分出有用的美和装饰的美。
古罗马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论述了造物活动中美和功用的关系。提出了建筑的主要原则是“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形式美和功能美要保持某种平衡。
奥古斯丁
区分出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自在之美是是事物本身的美,自为之美是一个事物适宜其他事物的美,包含着效用和合目的性的因素
达芬奇文艺复兴
体现出艺术和技术的内在的统一。
设计作为一种人类有意义的活动,其含义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
设计的两种表现形态
1、他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的原型保留在生产这儿的头脑中,生产者也就是设计者。2、设计是相对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
设计和生产的关系
1 、设计和生产相适应,他们是一种统一的行为 2 、设计适应生产 3 、设计独立于生产,但对生产的影响很小。 4 、设计独立于生产,并对生产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于生产服从于设计。
艺术设计的复杂性和变易性
艺术设计的复杂性表现为:
它具有多种类型和模式。类型的多样性,既取决于各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又取决于艺术设计对象的差异。艺术设计活动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艺术设计理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涉及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经济学、文化学、人体工程学、工艺学等领域。
艺术设计的变易性也很明显。最初它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是“包豪斯”(意即“建筑之家”)的成立。
艺术设计是企业集成创新的重要途径
自主创新有三种方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以后再创新。
艺术设计作为集成创新,有如下特点:
1.艺术设计具有原型或原生材料,也就是说,它具有供集成的客体。而供集成的客体,不仅可以是同一种类或者相近种类的物体和现象,而且可以是比较疏远的种类的物体和现象。不同领域的客体可以组合,甚至不是整个客体、而只是客体的一部分、或者作用原则、功能特征、知觉特征也可以集成为新的统一体。
2.艺术设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强烈的功利性。发明与此不同,它往往是意想不到地产生的,或者是长期实验的结果。
3.艺术设计起着进步的加速器的作用,起着某种技术催化剂和社会催化剂的作用。它把科学家和发明家所获得的发现、规律、原则、材料用于具体的现实,使它们进入工业、技术和日常生活中 。
4.艺术设计在集成创新时产生出质量效果。如:赋予产品以美和舒适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