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
2019-04-22 10:18:24 1 举报一、非物质社会对设计的影响
所谓非物质社会,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服务型社会。
非物质社会对设计的影响
非物质社会对设计的冲击表现为设计内容的数字艺术化、设计形式的虚拟化、设计过程的无纸化、以及设计服务的个人化。
设计内容的数字艺术化
①在非物质社会,设计的形式,实质和内容都有所改变。设计的重心逐渐脱离了物质层面,向纯精神的东西靠拢。设计从静态的,理性的,单一的,物质的创造向动态的,感性的复合的,非物质的创造转变。
②在非物质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正逐步受到由数字化处理的信息控制,声音,图像,思想和行动加以数字化,随时可以储存,复制和再造,并逐渐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
③我们与产品之间已经转变为一种对称的关系。人-机之间的关系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知识信息与人类行为的互动使人类有选择的获取真正需要的信息。
设计形式的虚拟化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是设计形式由现实走向虚拟。虚拟现实技术又称实时仿真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界面形式,它是根据人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运用图形学和人机交互技术制造一个三维仿真环境。使人在与计算机沟通时能产生立体视觉,听觉和触觉反馈。虚拟现实打破了人与机器的对立,为人与经济的交流寻找到了一种最好的方式。
设计过程的无纸化
融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视讯信息为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基于数字信息网络的跨国境的设计协同,从视觉,触觉,嗅觉上多维地模仿虚拟世界的虚拟现实技术,彻底的实现了设计表达和交流过程的无纸化。设计过程的非物质化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信息,工具,人员的集成。运用创造性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自己设计的种种因素来研究。从而有效的实现的设计过程中对对象的全面分析和判断。
设计服务的个人化
在非物质社会的环境中,信息变得极其个人化了,产品与人就如同人与人之间样熟识,产品对人的了解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相上下。这些变化要求设计师面对的设计对象是饱含智慧的产品,并应努力以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来寻求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平衡支点。个人化设计应包含足够的信息分享与沟通联系。它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亲密的。
非物质社会设计的特征
服务化
非物质社会的核心是服务,这种服务是超越物质实体所能提供的物质服务以上的服务,从精神上调节人的身心使人们能够切实地享受生活。
互动化
交互化的运用得益于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通过系统内部的程序设计来响应人的行为,引导人的情绪。在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高技术的智能化产品提供的将不再是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产品,而是一个实现人机互动,对话交流的平台。通过互动化行为和互动情境定义的改变,人的心理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情感化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追求人类情感的沟通与交流。现代设计师要做到的是找到一种能传达情感的设计语言来表达设计师的思想,并与使用者进行沟通。以这种语言为媒介,使用者能领会到设计意图,从而达到情感上更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
共享化
非物质化的数字资源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拥有,并可一再的重复使用,他不仅不会被消耗掉,而且会在使用的过程中与其他数字资源进行渗透,重组,演进,从而形成新的有用的数字资源,实现自身的增值创新。
二、非物质社会的设计教育
1、所谓体验,是指人亲身的经历,实践,体会,理解,认识,感受等。
2.审美体验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系统如触觉,听觉,味觉,温度感,振动感和平等感。等达至的对美的体验。
3、非物质社会设计将主动权交给观众,由此解构了传统艺术的认知与审美方式。见过猪全新的审美体验
4、非物质社会的设计还能够使人获得某种超现实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在现实的社会难获得,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创造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魔幻世界,夸张的视觉风格时仿真体验更加戏剧化,更令人愉快。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教育
1、建立数字化的设计教育平台。非物质社会的设计教育应搭建数字化的设计教育平台,使学生能够随时获取古今中外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应用于艺术设计的创作活动中。具体措施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资源的多样性、共享性、开放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生动性。
2、掌握数字化设计语言。非物质社会的设计以先进的科技为载体。
3、培养设计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普遍认可。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可行途径之一。非物质设计的设计师是以富有创意的新思维和设计创新来实现投资收益的递增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社会的设计脱离了物质的更高层面,以全新的观念创造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力图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它突破了传统设计的作用领域,研究“人与非物”的关系,力图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物质产出来保证生活质量,达到发展目的。它在减少人均占有和消耗的基础上满足基本的物质精神需求,它肯定科技发展,借助其力量,在物质基础上实现非物质生存状态。它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不超越生态更新能力的前提下,将经济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