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思维-质疑与提问
2019-09-27 13:59:5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有部分增删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正确提问
必要性:信息繁杂、混乱并可能带有导向性
警惕从自身利益出发发布信息的游说者
销售
行业从业者
政客
明星粉丝
等等
正确利用专家输出的内容
原则
重视但不盲从
过程
从内容中提炼支撑结论的知识点、经验
考据知识点、经验的可靠性
根据论证后的知识点、经验,独立思考推出结论
将自己的结论和专家结论比对、反思
总结
我们倾听专家的内容,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直接接受其结论
甄别内容
海绵式思维
吸收信息越多,思维漏洞(没想到)越少
淘金式思维
精神检查表
为什么别人希望我相信某件事
有没有评估别人说过的话
想到别人说话中存在问题时有没有记下来
针对此主题,我的看法是什么。别人观点为什么和我不同
吸收经筛选的信息
方法
摆正出发点
引言:对很多问题我们有自己固有的观点、立场
弱势批判思维
目的:捍卫自己的理念
手段:筛选有利论据、使用误导性信息、等(详见后文)
宗旨:唯求胜利,无关真理与美德
强势批判思维
目的:得出正确、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结论
手段:一视同仁的对待观点
强势批判不等价要放弃自己的观点,反而可能使自己的观点更坚定
让对话能够进行
(营造友好氛围)
必要性
有人不喜欢被质疑思考过程
生硬提问会被当做找茬
别人的结论出于其固有立场
要点
注意语气、话术
在争论激烈时提议休息,给人思考时间,避免逻辑论战变成文字游戏
弥合分歧,整合双方理由,看是否能得出新结论
提醒自己,目的是虚心学习,不是舌战群儒
勤于(刻意)练习
人有所谓先入为主(盲从)的思维习惯
刻意练习以对抗盲从的习惯
干扰批判思维的障碍
思维习惯影响
思考过快
刻板印象
晕轮效应
halo effect
对初接触的人或事物,我们基于其最明显的特点为其打标签。此标签会影响我们后续判断,在“快思考”时尤其明显
可得性启发
指:我们通过手边最易得的信息形成结论而不依照最有力的信息
例:空难的严重性使部分人认为乘飞机更危险
一厢情愿
人的主观性时刻存在
人们宁愿相信自己希望的“真实”
这是人对于焦虑和恐惧的保护机制
所以要时常自问“我的判断是不是出于我的希望”以对抗无形的主观性干扰
自我中心
用自己的“常识”套用到别人身上
找到论题和结论
论题
找论题
文章中论题通常在标题或开头
概括
分类
描述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指针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是否精准提出的问题
讨论事实
规定性论题
规定性论题是针对该不该、对不对、好不好提出的问题
讨论价值主张
结论
概念
结论是由论据经过逻辑论证推理得到的
与之相对,没有证据论证的断言是“纯观点”
绝对多数人认可的"纯观点"叫"公理"
找结论
从论题入手
对论题的解答
利用指示词
因此、表明、由此可知、显示出、证明、告诉我们...
Tips:表述结论的要点
结论应该带有限定条件(适用范围)
引导你的受众主动得出结论
人更信任自己得出的结论,哪怕其过程本身也被预测、操控
支撑结论的论据
概念
论据指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或依据
找论据
从结论入手
在逻辑上对结论起到支撑作用的信息
利用指示词
由于、因为这个原因、鉴于、研究显示...
类型
实例、统计数据、研究成果、专家意见...
针对论题使用最优类型的论据可以有效提升论证严密性
意义不明的词语
关键词的作用
限定作用
eg:高收入、大量、极少...
收入多高、大于什么量、极少是和什么比?有多少
描述作用
eg:幸福、平等、自由、侵犯...
幸福指对什么满意、在哪些方面平等、什么范围内自由、侵犯何人何权益
指代作用
eg:活跃用户、少年、美女...
活跃如何界定、少年年龄范围、美女评定标准
总结:关键词直接影响结论含义
找到并警惕关键词在语境中的歧义
歧义
概念:词句可能包含的多重意义
意义表现形式
同义替换
焦虑就是感到紧张不安
举例说明
焦虑就是等待终面结果时的心情
标准定义
焦虑是主观因素引起的不适感,伴随着神经系统的敏感化
标准定义最不易产生歧义
语境与歧义
eg:人权
保障一种人权的同时可能侵犯另一种人权,此时其具体含义要结合语境、作者背景获取
情感与歧义
附加感情色彩的术语通过感情线路绕过描述性的意义,进而欺骗人的思想
术语、短句的意义
外延意义:约定俗成、描述性的意义
内涵意义:针对特有经历人群,在情感上所激发出的联想含义
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相差大的词句更有迷惑性
eg:阵亡-牺牲、遗产税-死亡税、气候改变-气候变暖
谁想说服你,谁负责解释清楚
多数情况只需要找到有价值的歧义点,并合理提问
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
假设
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或信念
特征
隐藏或没有明说
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对决定结论有较大影响
可能有一定欺骗性
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什么更有价值的判断
价值观会影响人选择的理由、进而影响其结论
价值观假设含义
指对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假设
价值观假设是一种想当然的看法,它默认某些相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更正确
人经常默认别人认同自己的价值观
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方法
检查立论着背景
价值观与人的经历、身份、职业、爱好等要素息息相关
可能发生的后果是重要线索
提醒自己,立论者放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eg.是否该建设化工厂解决就业和民众收入
化工厂带来环境污染
某人对此反对
此人价值倾向中,公共健康较经济效益更重要
反串
如果立论是反对A,可以从思考“为A辩护,该关心什么”入手,进而找到与立论者对立的价值观,以摆脱价值观假设
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含义
指这个世界过去、现在、将来是什么样的假设
描述性假设也是一种想当然的看法,它默认某些设想的事物就是现实情况
人们经常默认别人认同自己对世界的描述
举例
eg.这辆车很可靠,我在各种地形上都驾驶过这型号的汽车
此立论假设了:
这辆车的质量达到其型号的标准质量
被推荐者对车辆可靠性的评判标准和推荐者相当
在上述假设未被挑明探讨时,理由对结论起不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寻找描述性假设的方法
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是否存在鸿沟
避免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论证过程中的谬误
寻找谬误的方法
对论题给出自己的结论,与别人比对结论、理由的异同
判断理由与论题、结论的关联性
思考“如果理由成立,一个人还要相信什么的时候,此理由可以得出结论”
用以找到作者的“假设”
用以找到作者的“假设”
思考描述性假设是否正确、价值观假设能否接受
思考是否存在带有强烈情感的词汇干扰判断
常见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
有时人们喜欢通过评判一个人品格、能力高低,以判断其行为、观点是否正确
利用了晕轮效应
eg.A:xx演技不太好啊
B:你行你上啊
B:你行你上啊
滑坡谬误
使用一连串的因果推论,但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导致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eg.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
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
如果沉默也不被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
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
如果沉默也不被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
使用连续小幅夸大的因果链
刻意忽略了随着进程而增大的阻力
追求完美方案谬误
简述:“我们不应当支持xx方案,因为它存在某些问题”
很多时候,没有完美方案,只有较好的方案
有解决方案要比束手无策强得多
诉诸公众谬误
简述:“某个观点很流行、大家支持,它就是好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权威是否有倾向性
权威在此领域是否可靠
诉诸感情谬误
刻意对人、事打上有感情倾向的标签、扣帽子
稻草人谬误
树立靶子来攻击:刻意引申、曲解、扩大化对方的立场,使其易于攻击
eg.A:我喜欢看日漫
B: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你怎么能喜欢看日漫
B: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你怎么能喜欢看日漫
B曲解、扩大了“喜欢日漫”的含义
看日漫和支持军国主义无关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立论者诱导他人相信“只有AB两种可能”
如其支持A,他可以提大家普遍反对的B,进而使人支持A
然而,很可能存在CDE...等其他可能
如其支持A,他可以提大家普遍反对的B,进而使人支持A
然而,很可能存在CDE...等其他可能
指示词:
不是...就是
两种选择分别是
如果...那么只有
两种选择分别是
如果...那么只有
警惕类似的词汇
转移话题谬误
通过引入新的信息将话题导离原先的论题
循环论证谬误
用结论自己来证明自己,只是换了表述方式
因果关系串过长时,循环论证很难发现
eg.纸质书要好于电子书,因为纸质书的形式更适合阅读
推荐《好好讲道理:反击谬误的逻辑学训练》
证据效力
证据类型: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专家意见等
证据通常有缺陷
直觉
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但却不能明白的说出理由
直觉是典型的快思考例证
直觉具有私密性,别人无法判断其可靠性
个人经历
单一的个人经历常被作为依据,但其个例性使之不能构成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
经常导致以偏概全谬误
应该结合与当事人关系,当事人立场、品质、知识体系等要素具体分析
个人观察
人倾向于相信目击者的证词,并将其视为证据。但很多时候,个人观察常常不可信
我们所“见”的往往是经过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待过滤后的东西
记忆有欺骗性
孤立的观察会存在偏差
eg.小学课文《杨桃》
典型案例
生动形象的案例往往很能触动人,进而诱导人不关注它作为证据的价值,最终由感性回路做出判断
常导致诉诸情感谬误
专家意见
立论者通过诉诸权威来增添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专家也会犯错误
eg.电脑至多卖出去5台——IBM主席 1943
eg.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开尔文 1899
辩证方法:看看持不同立场、价值观的数个专家是否认可他的断言
类比证据
以两件事物的相似点做类比,推导出其中一个事物为止的特征
类比可能极大程度的帮助人了解未知事物,也可能蒙蔽我们
eg.恒河猴母爱剥离实验
将猴与人类比,在育婴方面给了我们有意义的启示。是成功的类比
eg.我不会让我的狗在天黑后乱跑给我添麻烦,所以为什么我不能对16岁的儿子施加宵禁呢?
共同点:两者都不是完全行为责任人,他们的行为由父母负责
不同点:孩子有认知能力,知道分辨是非
这个类比不恰当,有误导性
属于错误类比谬误
研究报告
如果研究符合规范,研究报告是证据的最好来源
科学方法
可重复实验论证
可证伪性
可控性(有意识的控制变量)
评判研究是否符合规范、可靠
调研资料来源的信誉度
调研资料编撰时间、结合实际论证是否还有时效性
有没有被利益群体刻意歪曲的可能
研究样本是否可靠
样本数量要大到足以产生结论
样本要包含各种类型的个体
eg.调查某省人均收入,要使样本合理分布于、城市、郊区、农村
取样要随机
eg.发布问卷调查调研人的性格
“能主动填写问卷”这一行为已经起到了筛选作用,样本随机性差
替代原因
如果A发生时B也发生,人们喜欢认为A和B间有因果关系。但是可能是C同时导致A、B的发生,并非A、B间存在因果联系
相关性并不能证明因果联系
eg.北京的雪糕销量越高,溺水身亡的人就越多。所以,应该控制雪糕销量
这显然是一个荒谬的结论
真实数据却能为其提供支持
因为雪糕销量与天气炎热程度有关,而天气炎热也导致游泳人数增加
现实中,替代原因远没有上述例子这样明显
在立论者强调因果联系时,我们要警惕替代原因
因果联系的指示词
导致...
影响了...
与...有关
增加了...的可能
有...的效果
等
影响了...
与...有关
增加了...的可能
有...的效果
等
原因是否唯一
多数情况,结果是数个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
人们总想找出一件事发生的简单唯一原因
过度简化因果联系谬误
eg.非洲的贫困是战乱造成的
eg.孩子叛逆是因为父母的过度限制
数据欺骗性
不准确数据
来历不可靠
带有偏见
习惯于询问数据是怎么产生的
统计学的欺骗性
衡量一组数据的方法
平均数
算数平均数
(a+b+c+...+n)/n
几何平均数
a*b*c*...*n后开n次方根
调和平均数
1/a+1/b+1/c+...+1/n后取倒数
平方平均数
(a^2+b^2+c^2+...+n^2)/n后开平方根
中位数
排序后位于中间的数值
众数
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衡量方法不同,得到的最终数据不同
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情况
警惕有人使用不合适的统计方法,刻意使数据偏大/小
数据缺失
eg.A:我公司营业额同比增长100%
B:我公司营业额同比增长10%
B:我公司营业额同比增长10%
乍看A的公司业务增速更快,可如果补完营业额数据(去年营业额A:10w B:1000w)后,
可知:A增长营业额10w,B增长营业额100w
可知:A增长营业额10w,B增长营业额100w
eg.苏联笑话:一次斯大林和希特勒的跑步比赛结束后。《真理报》的报道如下:
“伟大的斯大林同志赢得了光荣的第二名,而德国的杀人魔成绩是倒数第二”
“伟大的斯大林同志赢得了光荣的第二名,而德国的杀人魔成绩是倒数第二”
隐去了参赛人数是2的数据
被省略的重要信息
遗漏的论据
反驳论证中常见人们筛选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找到对方刻意遗漏的论据以完善论证过程
遗漏的定义
如果关键词按另一种方式定义,论证是否会有不同
参见前文“歧义”部分
有些定义我们并不理解(尤其广告词中立论者自创的定义)
eg.全天然、对儿童有益...等模糊的定义
遗漏的价值取向
换一种价值取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
参见前文“价值观假设”
论证中论据的来源
略去来源的研究、数据,可能不可靠
获取事实的程序细节
问卷设计是否合理
受调查群体是否有代表性
等
只有了解获取事实的流程细节,我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此事实可靠
遗漏的数据
参见前文“数据欺骗性”
其他可能影响论据可靠性、影响推论过程的信息
结论合理性
立论者通过一系列理由引导我们走向一个看似可靠的结论,但很多时候它并不是唯一结论
eg.对儿童的广告轰炸令人发指,它应该被立法禁止。因为孩子不能客观的评价商品
也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只会让家长陷入对孩子说"不"和有求必应,宠坏孩子的两难。
也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只会让家长陷入对孩子说"不"和有求必应,宠坏孩子的两难。
此例看似由充分的理由导向了结论,但“立法禁止对儿童的广告”很极端,且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警惕二分式思维方法
概念: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思维
虚假的两难谬误
思维僵化
摆脱二分式思维
使用条件句限制结论使用范围,使之更精确
结论是否有适用时间区间
结论是否有适用地理位置
结论是否针对特定人群
等
寻找多个结论
对每种场景下的论题分别下结论
根据假定给出备选结论
如果...那么将有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