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第四版
2025-11-13 10:31:43 0 举报
全面、详尽、扎实、逻辑清晰的第四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知识点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 信息化发展
1.1 信息与信息化
1.1.1 信息
信息的基本概念
定义
美国科学家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的特征
客观性、普遍性、无限性、动态性、相对性、
依附性、变换性、层次性、系统性、转化性
依附性、变换性、层次性、系统性、转化性
信息的质量属性
精确性
对事物状态的描述的精准程度
完整性
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的事实
可靠性
指信息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信任的、符合预期的
及时性
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间隔长短
经济性
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可验证性
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防伪的程度
安全性
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传输模型
1.1.2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
概念
信息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
从数学角度来看,系统是一个集合
信息系统特征
信息系统就是通过输入数据,然后进行加工处理,最后产生信息的系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概述
信息系统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比一般技术工程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软件的生命周期
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需求分析
概要设计
详细设计
编码
测试
运维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系统分析(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系统实施(编码、测试)
系统运行和维护等阶段
1.1.3 信息化
信息化
概念
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1.信息化内涵
概述
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一个历史性过程
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与融合,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形成新的经济和社会形
态,推动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信息化的核心是要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表现为各种信息系统或软硬件产品),提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
产力,并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表现为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标准、组织结构
等),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产力,并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表现为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标准、组织结构
等),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信息化内涵主要包括
信息网络体系
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
信息产业基础
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宄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社会运行环境
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
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效用积累过程
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精神文
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2.信息化体系
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6个要素
记忆:上鹰、下鸡、左人、右龟、中间资源加网络
六要素
1.信息技术应用
龙头(核心阵地)
2.信息资源
核心任务
3.信息网络
基础设施
4.信息技术和产业
物质基础
5.信息化人才
成功之本
6.信息化法规
保障
3.信息化趋势
1) 组织信息化趋势
概述
组织的信息化建设体现了组织在通信、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 在客户和服务对象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成就等
组织信息化除驱动和加速组织转型升级和生产力建设外,还呈现出产品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等趋势和方向
信息化层次
1.产品信息化
智能电视、智能家居
产品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
①产品中各类信息比重日益增大、物质比重日益降低,其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产品的特征迈进;
②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嵌入了智能化元器件,使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信息处理功能
2.企业信息化
生产制造系统、ERP、CRM、SCM
产业信息化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
3.产业信息化
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
4.国民经济信息化
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组成的一个信息大系统
国民经济信息化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四
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连成一个整体
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连成一个整体
5.社会生活信息化
智慧城市、互联网金融
社会生活信息化指包括市场、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
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大力拓展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内容,丰富人们的精神
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等
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大力拓展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内容,丰富人们的精神
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等
2) 国家信息化趋势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强调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目标是建设网络强国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
第二步到202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根本改变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应用领先、网络安全
坚不可摧的战略目标,涌现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网信企业
坚不可摧的战略目标,涌现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网信企业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2021年1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明确了:建设泛在智联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立高效利用的数据要素资源体系,构建释放数字生产力的创新发展体系,培育先进安全的数字产业体系,
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服务体系,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民生保障体系,拓展互利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体系和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等重大任务
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服务体系,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民生保障体系,拓展互利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体系和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等重大任务
信息化概述
主体
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
手段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途径
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目的
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信息化应用
两化融合
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商业智能
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
1.2 现代化基础设施
概述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以传统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
施,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1.2.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
2018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
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
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
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新基建”是立足于高新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铁公基”相对应,是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更特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底层支撑的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底层支撑的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
“新基建”的内涵更丰富,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的特征,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1.概念定义
概述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
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新基设施主要的三个方面
(1) 信息基础设施
①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②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
③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信息基础设施凸显“技术新”
(2) 融合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
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
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融合基础设施重在“应用新”。
(3) 创新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幵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创新基础设施强调“平台新”。
2.发展重点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持续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①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
②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
③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持续提高用户普及率,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
④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
⑤扩容骨干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际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
⑥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
⑦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
⑧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心;
⑨积极稳妥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
⑩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⑪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
⑫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通多元化投资渠道,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等
1.2.2 工业互联网
概述
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
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
1.内涵和外延
既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
也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新业态、新产业,将重塑企业形态、供应链和产业链。
工业互联网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从工业经济发展角度看,工业互联网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一是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通过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全面互联互通,实现各种生产和服务资源在
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的优化配置,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推动
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幅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的优化配置,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推动
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幅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业互联网促进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由单点的数字化向全面集成演进,加速
创新方式、生产模式、组织形式和商业范式的深刻变革,催生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
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诸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创新方式、生产模式、组织形式和商业范式的深刻变革,催生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
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诸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从网络设施发展角度看,工业互联网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是加速网络演进升级
二是拓展数字经济空间。
2.平台体系
概述
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具有四大层级:它以网络为基础,平台为中枢,数据为要素,安全为保障
1) 网络是基础
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包括网络互联、数据互通和标识解析三部分
数据互通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描述和统一建模,实现要素之
间传输信息的相互理解,数据互通涉及数据传输、数据语义语法等不同层面
标识解析体系实现要素的标记、管理和定位,由标识编码、标识解析系统和标识数据服务组成,通过为物料、
机器、产品等物理资源和工序、软件、模型、数据等虚拟资源分配标识编码,实现物理实体和
虚拟对象的逻辑定位和信息查询,支撑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共用
机器、产品等物理资源和工序、软件、模型、数据等虚拟资源分配标识编码,实现物理实体和
虚拟对象的逻辑定位和信息查询,支撑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共用
2) 平台是中枢
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边缘层
指的是延伸到物联网 (IoT) 设备的计算计算能力,
它提供了更加实时、更加高效、更加安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它距离数据产生的地方更近,边缘计算让数据处理更快
IaaS
IaaS提供了云服务的基础设施
l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是指基于云的虚拟化技术,向用户提供基础计算、存储、网络等基本计算资源的服务
PaaS
PaaS是处理应用程序的平台
PaaS (平台即服务),是在云中提供开发、运行和管理应用程序的平台
SaaS
SaaS是云中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服务
SaaS (软件即服务), 这是云计算的最高层级,向用户提供的是一种应用程序的服务
四个主要作用
①数据汇聚
②建模分析
③知识复用
④应用创新
3) 数据是要素
工业互联网数据有三个特性
①重要性
数据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没有数据的采集、流通、汇聚、计算、分析,
各类新模式就是无源之水,数字化转型也就成为无本之木
各类新模式就是无源之水,数字化转型也就成为无本之木
②专业性
工业互联网数据的价值在于分析利用,分析利用的途径必须依赖行业知识和工业机理。
③复杂性
工业互联网运用的数据来源于“研产供销服”各环节,“人机料法环”各要素,ERP、MES、PLC等各系统,
维度和复杂度远超消费互联网,面临采集困难、格式各异、分析复杂等挑战。
维度和复杂度远超消费互联网,面临采集困难、格式各异、分析复杂等挑战。
4) 安全是保障
其核心任务就是要通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检测评估、功能测试等手段确保工业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工业互联网安全具有三大特点
①涉及范围广
工业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工业相对封闭可信的环境,网络攻击可直达生产一线。联网设备的爆发式增
长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使网络攻击面持续扩大。
长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使网络攻击面持续扩大。
②造成影响大
工业互联网涵盖制造业、能源等实体经济领域,一旦发生网络攻击、破坏行为,安全事件影响严重
③企业防护基础弱
目前我国广大工业企业安全意识、防护能力仍然薄弱,整体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融合应用
(1) 平台化设计
平台化设计是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人员、算法、模型、任务等设计资源,实现高水平高效率的轻量化设计、并行设计、敏捷设计、交互设计和基于模型的设计,变革传统设计方式,提升研发质量和效率。
(2) 智能化制造
智能化制造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加速创新应用,实现材料、设备、产品等生产要素与用户之间的在线连接和实时交互,逐步实现机器代替人工生产,智能化代表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3) 网络化协同
网络化协同是通过跨部门、跨层级、跨企业的数据互通和业务互联,推动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合作伙伴共享客户、订单、设计、生产、经营等各类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的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协同服务,进而促进资源共享、能力交易以及业务优化配置等。
(4) 个性化定制
个性化定制是面向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通过客户需求准确获取和分析、敏捷产品开发设计、柔性智能生产、精准交付服务等,实现用户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深度参与,是以低成本、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大批量生产实现产品个性化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的一种制造服务模式。
(5) 服务化延伸
服务化延伸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指的是企业从原有制造业务向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具体包括设备健康管理、产品远程运维、设备融资租赁、分享制造、互联网金融等。
(6) 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管理是企业通过打通核心数据链,贯通制造全场景、全过程,基于数据的广泛汇聚、集成优化和价值挖掘,优化、创新乃至重塑企业战略决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业务活动,构建数据驱动的高效运营管理新模式
1.2.3 车联网
概念
车联网是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与汽车、电子、道路交通运输等领域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
智能网联汽车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车、路、人、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的新一代汽车
1. 体系框架
(1) 端系统
端系统是汽车的智能传感器负责采集与获取车辆的智能信息,感知行车状态与环境
是具有车内通信、车间通信、车网通信的泛在通信终端
(2) 管系统
管系统解决车与车、车与路、车与网、车与人等的互联互通,实现车辆自组网及多种异构网络之间的通信与漫游,在功能和性能上保障实时性、可服务性与网络泛在性,同时它是公网与专网的统一体。
(3) 云系统
车联网是一个云架构的车辆运行信息平台
2. 链接方式
(1) 车与云平台间的通信
是指车辆通过卫星无线通信或移动蜂窝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与车
联网服务平台的信息传输,接收平台下达的控制指令,实时共享车辆数据。
(2) 车与车间的通信
是指车辆与车辆之间实现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包括车辆位置、行驶
速度等车辆状态信息,可用于判断道路车流状况。
(3) 车与路间的通信
是指借助地面道路固定通信设施实现车辆与道路间的信息交流,用于
监测道路路面状况,引导车辆选择最佳行驶路径。
(4) 车与人间的通信
是指用户可以通过Wi-Fi、蓝牙、蜂窝等无线通信手段与车辆进行信息
沟通,使用户能通过对应的移动终端设备监测并控制车辆。
(5) 车内设备间的通信
是指车辆内部各设备间的信息数据传输,用于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检
测与运行控制,建立数字化的车内控制系统。
1.3 现代化创新发展
概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
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
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
1.3.1 农业农村现代化
概念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需要将先进技术、现代
装备、管理理念等引入农业,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改善乡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1.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
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2.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重点是完善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让广大农民
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聚焦数字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农业和建设数字乡村等方面。
(1) 建设基础设施
一手抓新建、一手抓改造,提出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
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提升农村宽带网络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
能化升级。
(2) 发展智慧农业
建立和推广应用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
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数字田园、数字灌区和智慧
农牧渔场,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数字化水平,让农业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农业经营管理更加高效。
(3) 建设数字乡村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数字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深化乡村智慧社区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与数字化结合,
提升乡村治理和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1.3.2 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
重要战略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
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重点方向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我国推
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重点方向
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重点方向
1.两化融合
概念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既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也拉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
信息化与工业化主要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融合
(1) 技术融合
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
工业控制技术。
工业控制技术。
(2) 产品融合
指电子信息技术或产品渗透到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
了智能家电;
(3) 业务融合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
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4) 产业衍生
产业衍生是指两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形成一些新兴业态
如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
2.智能制造
概述
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
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智能制造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是各个国家推动新一代工业革命的关注焦点。
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
GB/T 39116《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
明确了智能制造能力建设服务覆盖的能力要素、能力域和能力子域
规定了企业智能制造能力在不同阶段应达到的水平
成熟度五个等级
一级(规划级)
企业应开始对实施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条件进行规划,能够对核心业务
活动(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进行流程化管理。
活动(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进行流程化管理。
二级(规范级)
企业应采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手段对核心装备和业务活动等进行
改造和规范,实现单一业务活动的数据共享。
改造和规范,实现单一业务活动的数据共享。
三级(集成级)
企业应对装备、系统等开展集成,实现跨业务活动间的数据共享。
四级(优化级)
企业应对人员、资源、制造等进行数据挖掘,形成知识、模型等,实现对核心业务活动的精准预测和优化
五级(引领级)
企业应基于模型持续驱动业务活动的优化和创新,实现产业链协同并衍生新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
1.3.3 消费互联网
概述
消费互联网是以个人为用户,以日常生活为应用场景的应用形式,满足消费者在互联网中
的消费需求而生的互联网类型
消费互联网以消费者为服务中心,针对个人用户提升消费过程
的体验,在人们的阅读、出行、娱乐、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改善,让生活变得更方便、更快捷
消费互联网本质是个人虚拟化,增强个人生活消费体验。
1.基本属性
媒体属性
由自媒体、社会媒体以及资讯为主的门户网站。
产业属性
由在线旅行和为消费者提供生活服务的电子商务等其他组成。
1.4 数字中国
概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数字中国”等
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中国是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举措,是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主要包括宽带中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电子政务、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内容
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
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成为了新时代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
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成为了新时代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
1.4.1 数字经济
概述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更高级经济形态
它建立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驱动的产业梯次转型和经济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在基础设施、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上表现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显著不同的新特点
在基础设施、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上表现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显著不同的新特点
1. 新技术经济范式
2. 主要内容构成
1)数字产业化
概述
数字产业化是指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以
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信
息技术、互联网行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提出了强调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人
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
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
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
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鼓励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等数据,发展第
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数字产业化发展重点包括
云计算
加快云操作系统迭代升级,推动超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弹性计算、数据虚拟隔
离等技术创新,提高云安全水平。
大数据
推动大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算法等技术创新,培育数据
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完善大数据标准体系。
物联网
推动传感器、网络切片、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云服务与边缘计算
服务,培育车联网、医疗物联网、家居物联网产业。
工业互联网
打造自主可控的标识解析体系、标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工业软件研发应用,培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
造”产业生态建设
造”产业生态建设
区块链
推动智能合约、共识算法、加密算法、分布式系统等区块链技术创新,以联盟
链为重点发展区块链服务平台和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应用方案,完
善监管机制。
人工智能
建设重点行业人工智能数据集,发展算法推理训练场景,推进智能医疗装
备、智能运载工具、智能识别系统等智能产品设计与制造,推动通用化和行业性人工智
能开放平台建设。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推动三维图形生成、动态环境建模、实时动作捕捉、快速渲染处理等技术创新,发展虚拟现实整机、感知交互、内容采集制作等设备和开发工具软件、
行业解决方案
行业解决方案
2)产业数字化
概述
产业数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
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明确提出了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
链协同转型。
产业数字化典型特征
以数字科技变革生产工具
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
以数字内容重构产品结构
以信息网络为市场配置纽带
以服务平台为产业生态载体
以数字善治为发展机制条件
《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
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和数字化效率提升业
3)数字化治理
概述
数字化治理通常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应用,创新社会治理方法与手
段,优化社会治理模式,推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以“信息技术+治理”为典型特征的技管结合,以及数字化公共服务等
数字化治理的核心特征是全社会的数据互通、数字化全面协同与跨部门的流程再造,形成
“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治理机制
数字化治理的内涵
4)数据价值化
对数据的治理
运用数据进行治理
对数字融合空间进行治理
1.4.2 数字政府
概述
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政府工作及服务的效率,形成新的工作方式
数字政府通常是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为着力点,通过数据驱动
重塑政务信息化管理架构、业务架构和组织架构,形成“用数据决策、数据服务、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重塑政务信息化管理架构、业务架构和组织架构,形成“用数据决策、数据服务、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数字政府既是“互联网+政务”深度发展的结果,也是大数据时代政府自觉转型升级的必然
其核心目的是以人为本,实施路径是共创、共享、共建、共赢的生态体系
1. 数字新特征
《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是创新政府
治理理念和方式、形成数字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是创新政府
治理理念和方式、形成数字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数字政府新特征
协同化
主要强调组织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方面能实现一个跨层级、跨地域、跨部
门、跨系统、跨业务的高效协同管理和服务。
云端化
云平台是政府数字化最基本的技术要求,政务上云是促成各地各部门由分散建
设向集群集约式规划与建设的演化过程,是政府整体转型的必要条件。
智能化
智能化治理是政府应对社会治理多元参与、治理环境越发复杂、治理内容多样
化趋势的关键手段。
数据化
数据化也是现阶段数字政府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在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基础上的
数字化的转型。
动态化
指数字政府是在数据驱动下动态发展不断演进的过程。
共享
推动政务数据共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数字政府,数据先行。数据
共享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
互通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持续推动与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的全面对接
融合,打破地域阻隔与部门壁垒,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系统互联互通,有力推动了政务服
务线上线下融合互通和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理。
便利
数字政府,利企便民
2. 主要内容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放
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整体集约建
设数字政府,推动条块政务业务协同,加快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深化推进“一网通
办”“跨省通办”“一网统管”,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推动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
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服务型
政府。数字政府从面向社会大众政务服务视角来看,主要内容重点体现在“一网通办”“跨省通
办”“一网统管”。
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整体集约建
设数字政府,推动条块政务业务协同,加快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深化推进“一网通
办”“跨省通办”“一网统管”,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推动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
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服务型
政府。数字政府从面向社会大众政务服务视角来看,主要内容重点体现在“一网通办”“跨省通
办”“一网统管”。
1 ) 一网通办
“一网通办”是依托于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
流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和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
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
“一网通办”和一窗式服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网通办”模式是在一窗式服务的基础上,以现在互联网技术为手段,逐步将原先政务大厅中
办理的业务迁移至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申报。
“一网通办”是政务服务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在各类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优化
业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它的实现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梳理政务
服务事项,优化整个业务流程,在原有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打破部门间壁
垒,实现深度的分工合作。
2) 跨省通办
“跨省通办”是一种政务服务模式。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
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支撑,对于提升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跨省通办”从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入手,2021年底前基本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同步建立清单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机制,逐步纳入其他办事事项,有效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异地办事需求。
同步建立清单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机制,逐步纳入其他办事事项,有效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异地办事需求。
“跨省通办”是申请人在办理地之外的省市提出事项申请或在本地提出办理其他省市事项申
请,办理模式通常可分为全程网办、代收代办和多地联办等。
3) 一网统管
“一网统管”作为新型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创新模式,自被
提出后己经逐步在各地落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提出后己经逐步在各地落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网统管”围绕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主要针对各类民生诉求和城市事件,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
智能方法,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对接需求、研判形势、预防风险,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
最小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取得最佳综合效应,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
智能方法,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对接需求、研判形势、预防风险,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
最小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取得最佳综合效应,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
“一网统管”通常从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以城市事件为牵引,统筹管理网格,统一城市
运行事项清单,构建多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应用体系,推动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综合执
法等领域的“一网统管”,实现城市运行态势感知、体征指标监测、统一事件受理、智能调度指
挥、联动协同处置、监督评价考核等全流程监管。
“一网统管”建设通常强调:
一网:主要包括政务云、政务网和政务大数据中心等。
一屏:通过对多个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将城市运行情况充分反映出来。
联动:畅通各级指挥体系,为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联勤联动、高效处置提供快速响应能力。
预警:基于多维、海量、全息数据汇集,实现城市运行体征的全量、实时掌握和智能预警。
创新:以管理需求带动智能化建设,以信息流、数据流推动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和管理创新。
1.4.3 数字社会
概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人类正在加速迈向数字社会。
新科技革命成果不断融入生产生活,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运
行方式,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创造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就业形态,推动我国现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行方式,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创造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就业形态,推动我国现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1. 数字民生
概述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交汇融合,集群互动形成一种呈指数级
增长的信息技术体系,使得传统生产方式优化升级,触发经济发展结构变革
增长的信息技术体系,使得传统生产方式优化升级,触发经济发展结构变革
同时,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势头向政治、文化、生活等民生领域延伸,将“人”与“公共服务”通过数字化
的方式全面连接,将大幅提升社会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实现数字民生。
的方式全面连接,将大幅提升社会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实现数字民生。
我国持续在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就业、数字文旅等领域持续高速发展,涵盖内容既有
“软件”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又有“硬件”层面的平台系统建设
数字民生建设重点通常强调
普惠:充分开发利用信息技术体系,扩大民生保障覆盖范围,助力普惠型民生建设,解
决民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决民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赋能:信息技术体系与民生的深度融合赋予了民生建设新动能,促进民生保障实效指数
式增长,如“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养老” “互联网+交通”等。
式增长,如“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养老” “互联网+交通”等。
利民:信息技术体系创新拓展了公共服务场景,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
生活新趋势,使民生服务日趋智慧化、便利化和人性化。
生活新趋势,使民生服务日趋智慧化、便利化和人性化。
2. 智慧城市
概述
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有效整合各类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各系统间信息资源
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
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型城市
我国己初步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中西部四大智慧城市群
新型智慧城市体现
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
新技术持续赋能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智慧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模式助力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政策响应》
202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城市政策响应》报告中强调,数字化应用在疫情应急
防控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促使许多城市将疫情防控系统长久地纳入到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中,用以监控和警惕公共卫生风险。同时,由于疫
情变化仍具有不确定性,市政服务、医疗、办公、教育等模式的变革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
防控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促使许多城市将疫情防控系统长久地纳入到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中,用以监控和警惕公共卫生风险。同时,由于疫
情变化仍具有不确定性,市政服务、医疗、办公、教育等模式的变革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
1 )基本原理
概述
智慧城市关注焦点从使用信息化应用提高工作效率,转为通过数字关系计算提高决策效能从局部信息技术应用,转为广泛
互联互通环境下的综合应用创新;从强调管理体系和规范性,转为突出主动服务与精准施策等。
互联互通环境下的综合应用创新;从强调管理体系和规范性,转为突出主动服务与精准施策等。
基本原理表现
①强调“人民城市为人民”,以面向政府、企业、市民等主体提供智慧化的服务为主要模式;
②重点强化数据治理、数字孪生、边际决策、多元融合和态势感知五个核心能力要素建设;
③更加注重规划设计、部署实施、运营管理、评估改进和创新发展在内的智慧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
④目标旨在推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生态宜居、产业经济、精神文明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
⑤持续推动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
该原理确立的智慧城市核心能力要素,揭示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心在于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智慧城市的五个核心能力要素密切关联且相互影响,但不可互为替代,均是开展新一阶段智慧城市整体、局部乃至具体项目建设、运行需要关注的核心
能力要素
能力要素
根据智慧城市参考基本原理,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内容主要面向城市治理、惠民服务、生
态宜居、产业发展等相关城市场景构建服务能力,为政府、企业、市民等提供服务
核心能力要素
数据治理
围绕数据这一新的生产要素进行能力构建,包括数据责权利管控、全生命周
期管理及其开发利用等。
数字孪生
围绕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的互动融合进行能力构建,包括社会孪生、城市孪
生和设备孪生等,将推动城市空间摆脱物理约束,进入数字空间。
边际决策
基于决策算法和信息应用等进行能力构建,强化执行端的决策能力,从而达
到快速反应、高效决策的效果,满足对社会发展的敏捷需求。
多元融合
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动态性及其融合的高效性等,实现服务可编排和
快速集成,从而满足各项社会发展的创新需求。
态势感知
围绕对社会状态的本质反映及模拟预测等进行能力构建,洞察可变因素与不
可见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2)成熟度等级
概述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迈向更高成熟状态的长期渐进过程,是基础设施、
信息资源、网络安全、体制机制、惠民服务、城市治理等各方面能力的持续提升过程
结合成熟度理论和方法,可以构建智慧城市成熟度,实现从动态评价的角度来对城市智慧化的发展阶
段进行衡量
段进行衡量
可将智慧城市发展成熟度划分为规划级、管理级、协同级、优化级、引领级5个等级
一级(规划级)
应围绕智慧城市的发展进行策划,明确相关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等,
初步开展数据采集和应用,确保相关活动有序开展。
二级(管理级)
应明确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原则、目标和实施计划等,推进城市基础
设施智能化改造,多领域实现信息系统单项应用,对智慧城市全生命周期实施管理。
设施智能化改造,多领域实现信息系统单项应用,对智慧城市全生命周期实施管理。
三级(协同级)
应管控智慧城市各项发展目标,实施多业务、多层级、跨领域应用系
统的集成,持续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推动惠民服务、城市治理、生态宜居、产
业发展等的融合创新,实现跨领域的协同改进。
四级(优化级)
应聚焦智慧城市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基于数据与知识模型
实施城市经济、社会精准化治理,推动数据要素的价值挖掘和开发利用,推进城市竞争
力持续提升
五级(引领级)
应构建智慧城市敏捷发展能力,实现城市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
空间的融合演进和共生共治,引领城市集群治理联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3. 数字乡村
概述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
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
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要将
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一步
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注重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注重建立层级更高、结构更优、 可持续性更好的乡村现代化经济体系,注重建立灵敏高效的现代乡村社会
治理体系,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一步
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注重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注重建立层级更高、结构更优、 可持续性更好的乡村现代化经济体系,注重建立灵敏高效的现代乡村社会
治理体系,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
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
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4. 数字生活
主要体现
(1) 生活工具数字化
数字化生活时代,信息技术和产品成为极其重要的生活工具,人们
将像享受空气、阳光、水一样享受数字化生活工具带来的舒适和便捷。根据摩尔定律和梅特卡
夫定律,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广泛扩散,其应用成本将显著下降,而其价值则显著增加。
(2) 生活方式数字化
在数字社会中,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每个人的工作、学习、消费、
交往、娱乐等各种活动方式都将具有典型的数字化特征,数字家庭成为未来家庭的发展趋势。
体现在工作更加弹性化和自主化;终身学习与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网络购物跻身主流消费
方式;人际交往的范围与空间无限扩大等。
(3) 生活内容数字化
数字生活时代,人们工作、学习、消费和娱乐的内容具有典型的数
字化特征。生活内容数字化体现在工作内容以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为主;学习内容个性化;
信息成为重要消费内容;娱乐内容数字化等。
1.4.4 数字生态
概述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有利于充分激发数字技术的创新活力、要素潜能、
发展空间,引领和驱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升级、消费需求增长、治理格局优化,为加快
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放管
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1. 数据要素市场
概述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作用日益凸显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需要进行市场化配置,形成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
数据要素市场就是将尚未完全由市场配置的数据要素转向由市场配置的动态过程,其目的
是形成以市场为根本调配机制,实现数据流动的价值或者数据在流动中产生价值。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一种结果,而不是手段。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立在明确的数据产权、交易机制、
定价机制、分配机制、监管机制、法律范围等保障制度的基础上。
2. 数字营商环境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2022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更加优化数字营商环境,加速弥合数字鸿沟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12月提出的全球数字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①数字支撑体系,包含普遍接入、智慧物流设施、电子支付设施
②数据开发利用与安全,包含公共数据开放、数据安全
③数字市场准入,包含数字经济业态市场准入、政务服务便利度;
④数字市场规则,包含平台企业责任、商户权利与责任、数字消费者保护;
⑤数字创新环境,包含数字创新生态、数字素养与技能、知识产权保护。
3. 网络安全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概述
随着上述法律的发布,以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体系的发布,使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更加健全
强大的网络安全产业实力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根本和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网络安
全产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培养、技
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为网络安全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根本遵循。
全产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培养、技
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为网络安全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根本遵循。
1.5 数字化转型与元宇宙
1.5.1 数字化转型
概述
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建立在数字化转换(Digitization)、数字化升级
(Digitalization)基础上,进一步触及组织核心业务,以新建一种业务模式为目标的高层次转型
1.驱动因素
概述
即“生产力飞跃、生产要素变化、信息传播效率突破和社会‘智慧主体’规模扩容的叠加,将
会促使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创新变革,最终引发经济与民生的深层发展”。这个范式驱动完成了
原始经济到农业经济,再到工业经济的转型过程,同样会驱动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型。
1)生产力飞升:第四次科技革命
2)生产要素变化:数据要素的诞生
3) 信息传播效率突破:社会互联网新格局
4) 社会“智慧主体”规模:快速复制与“智能+”
2.基本原理
3.智慧转移
4.持续迭代
1.5.2 元宇宙
1. 主要特征
沉浸式体验
元宇宙的发展主要基于人们对互联网体验的需求,这种体验就是即时信息
基础上的沉浸式体验。
虚拟身份
人们己经拥有大量的互联网账号,未来人们在元宇宙中,随着账号内涵和外
延的进一步丰富,将会发展成为一个或若干个数字身份,这种身份就是数字世界的一个
或一组角色。
虚拟经济
虚拟身份的存在就促使元宇宙具备了开展虚拟社会活动的能力,而这些活动
需要一定的经济模式展开,即虚拟经济。
虚拟社会治理
元宇宙中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也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和规则的约束,就像
现实世界一样,元宇宙也需要社区化的社会治理
2. 发展演进
元宇宙作为多技术的集成融合和现实世界虚拟化,其发展一方面受到各类技术创新、发展
和演进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的约束
元宇宙首先会在社交、娱乐和文化领域发展,形成虚拟“数字人”,
逐步再向虚拟身份方向演进,形成“数字人生”,
元宇宙偏向个体用户需求。但随着元宇宙中虚拟经济的发展和现实中组织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元宇宙向“数字组织”领域延伸,从而影响现实世界
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数字生态”
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数字生态”
之后伴随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生成,网信事业的发展以及网络文明的进一步完善,元宇宙的虚拟世界形态持续迭代,形成
“数字社会治理”
“数字社会治理”
扩展
第二章 信息技术发展
2.1 信息技术及发展
2.1.1 计算机软硬件
防火墙
防火墙通常将网络划分为以下三个区域
1.受信任网络(也称为内部网络):这是指包括公司办公室、数据中心、服务器等网络在内的受保护的、可信任的网络。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和设备才能访问受信任网络。
2.非信任网络(也称为外部网络):这是指公共互联网、未经认证的用户和设备等不可信任的网络。非信任网络中包括一些潜在的网络威胁,因此需要设立防火墙进行防护
3.半信任网络(也称为DMZ区):这是指介于受信任网络和非信任网络之间的网络区域。它通常包含一些对外提供服务的服务器,如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它既需要向受信任网络提供某些服务,又必须保护这些服务免受来自非信任网络的攻击。在防火墙上,通常会配置一些特殊的策略,以控制半信任网络与其他网络之间的通信。
主要的作用
保护网络免受网络攻击和恶意软件的威胁,确保网络和数据的安全。
它通过监控和限制网络流量,控制网络流量的传入和传出,在网络上实现安全策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安装位置
防火墙一般安装在网络边界处,即与外部网络相连接的地方,通常被称为“边界防火墙”
可以在网络的入口处对流量进行监控和控制,增加其防护能力,保护内部网络不受外部网络的攻击。
网络内部也可以部署一些内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进行分段隔离,实现不同安全级别的保护,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2.1.2 计算机网络
1.网络标准协议
1)OSI模型
(巫术网传会飙鹰)
(巫术网传会飙鹰)
1.物理层
物理联网媒介,如电缆连线连接器,该层的协议产生并检测电压以便发送和接收携带数据的信号
RS232、V.35、RJ-45、FDDI
2.数据链路层
控制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的通信,将从网路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
IEEE802.3/2、HDLC、PPP、ATM
3.网络层
将网络地址(ip)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MAC,网卡地址),将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放
IP、ICMP、IGMP、IPX、ARP
4.传输层
作用:负责确保数据可靠,顺序、无错的从A点传输到B点
TCP、UDP、SPX
5.会话层
作用:负责在网络间的两个节点之前建立和维持通信,以及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如三种数据流的方向控制,即一路交互、两路交替和两路同时会话模式
RPC、SQL、NFS
6.表示层
如同应用程序和网络之前的翻译官,把数据按照网络能理解的方案进行格式化
JPEG、ASCII、GIF、DES、MPEG
7.应用层
负责对软件提供接口,使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
HTTP、Telnet、FTP、SMTP
2 ) IEEE 802协议族
协议
局域网
IEEE802
组成
802.1
协议概论
802.3
以太网的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
802.4
令牌总线Token Bus协议
802.6
城域网MAN协议
802.8
光线技术协议
802.10
局域网安全互操作标准
802.11
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协议
分类
广域网
PPP
点对点协议
DDN
数字专线
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
3)TCP/IP协议
1.应用层
FTP
(文本传输协议)
(文本传输协议)
是网络上两台计算机传输文件的协议,运行在TCP上,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上建立两条TCP链接,一条使用21端口传送控制信息,一条使用20接口传输送文件内容
TFTP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进行简单文件传输协议,提供不复杂,开销不大的文件传输服务
运行在UDP上,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服务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超文本传输协议)
从WWW服务器传输文件到本地浏览器的传达协议
建立在tcp协议上
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提供可靠且有效的电子邮件传输的协议,主要用于传输系统之间的邮件信息
运行在TCP上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Telnet
(远程登录协议)
(远程登录协议)
DNS
(域名系统)
(域名系统)
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2.传输层
TCP
是整个tcp/ip协议族中最大的最重要的协议之一
它在ip协议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服务基础上,采用了重发技术,为程序提供了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全双工数据传输服务
主要用于传输数据量比较少,且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
特靠谱
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
(用户数据报协议)
不可靠、无连接的协议
主要用于传输数据量大,对数据可靠性要求不高,要求速度快的场合
TCP有助于提高可靠性,UDP有助于提高传输速率
3.网络层
IP
IP所提供的服务,通常是被认为是无连接和不可靠的,提供端到端的分组分发功能
ICM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用于发送差错报文的协议
IGMP
(网际组管理协议)
(网际组管理协议)
允许Internet中的计算机参加多播,是计算机用做向相邻多目路由器报告多目组成员的协议
ARP
(地址解析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
动态的实现IP地址向物理地址转换,每块网卡都有唯一的地址
RARP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物理地址向IP地址转换
2.软件定义网络
概述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SDN)是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是网络虚拟
化的一种实现方式,它可通过软件编程的形式定义和控制网络,其通过将网络设备的控制面与
数据面分离开来,从而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使网络变得更加智能,为核心网络及应用
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利用分层的思想,SDN将数据与控制相分离
在控制层,包括具有逻辑中心化和可编程的
控制器,可掌握全局网络信息,方便运营商和科研人员管理配置网络和部署新协议
在数据层,包括哑交换机(与传统的二层交换机不同,专指用于转发数据的设备),仅提供简单的数据
转发功能,可以快速处理匹配的数据包,适应流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转发功能,可以快速处理匹配的数据包,适应流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SDN打破了传统网络设备的封闭性
SDN的整体架构由下到上(由南到北)分为数据平面、控制平面和应用平面,
3.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特点
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5G为支持三大应用场景,采用了灵活的全新系统设计
在频段方面,与4G支持中低频不同,考虑到中低频资源有限,5G同时支持中低频和高频频段,其中中低频满足覆盖和容量
需求,高频满足在热点区域提升容量的需求,5G针对中低频和高频设计了统一的技术方案,并支持百MHz的基础带宽。
需求,高频满足在热点区域提升容量的需求,5G针对中低频和高频设计了统一的技术方案,并支持百MHz的基础带宽。
5G采用LDPC (一种具有稀疏校验矩阵的分组纠错码)、Polar (一种基于信道极化理论的线性分组码)新型信道编码方案、性
能更强的大规模天线技术等,支持高速率传输和更优覆盖
能更强的大规模天线技术等,支持高速率传输和更优覆盖
为了支持低时延、高可靠,5G采用短帧、快速反馈、多层/多站数据重传等技术
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了 5G的三大类应用场景,即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和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
2.1.3 存储和数据库
1.存储技术
1.直接附加存储(DAS)
存储设备通过SCSI电缆直接连接到服务器,相当于硬盘,属于存储硬件的堆叠,存储操作都依赖于服务器
由于DAS直接将存储设备连接到服务器上,这导致它在传输距离、连接数量、传输速率等方面都受到了限制
2.网络附加存储(NAS)
通过网络接口与网线直接相连,由于用户通过网络访问,支持即插即用,可在网络的任一位置建立存储
没有通用服务器的大多数功能,仅仅提供文件系统,从而降低了成本
NAS以数据为中心,将存储设备与服务器分离,存储设备在功能上完全独立于网络中的主服务器
允许客户机与存储设备之间直接数据访问,所以响应速度快、数据传输速率高
3.存储区域网络(SAN)
FC-SAN(光纤通道)
特征
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
专用、高速、高可靠的网络
允许独立、动态的增加存储设备,使管理和集中控制更加简化
构成
接口(SCSI、FC)
设备(路由器、交换机)
协议(IP、SCSI)
缺点
成本高(光纤、FC适配器、专用的FC交换机、独立布线、精通FC协议人员培训成本)
复杂性高(使用了FC)
IP-SAN
特征
基于网络实现数据块级别存储方式的存储网络
设备成本低、配置技术简单、可共享、使用大容量的存储空间
协议
IP存储是指iSCSI
IB-SAN(无限宽带)
特征
结构设计非常精密,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有效性
能缓解各硬件设备之间的数据流量拥堵
扩展
存储虚拟化(Storage Virtualization)
是“云存储”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把来自一个或多个网络的存储资源整合起来,向用户提供一个抽象的逻辑视图,用户可以通过这个视图中的统一
逻辑接口来访问被整合的存储资源
逻辑接口来访问被整合的存储资源
用户在访问数据时并不知道真实的物理位置
直接的好处是提高了存储利用率,降低了存储成本,简化了大型、复杂、异构的存储环境的管
理工作。
存储虚拟化使存储设备能够转换为逻辑数据存储
绿色存储(Green Storage)
是指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用来设计生产能效更佳的存
储产品,降低数据存储设备的功耗,提高存储设备每瓦性能的技术
绿色存储是一个系统设计方案,贯穿于整个存储设计过程,包含存储系统的外部环境、存储架构、存储产品、存储技术、
文件系统和软件配置等多方面因素
文件系统和软件配置等多方面因素
绿色存储技术的核心是设计运行温度更低的处理器和更有效率的系统,生产更低能耗的存
储系统或组件,降低产品所产生的电子碳化合物
以绿色理念为指导的存储系统最终是存储容量、性能、能耗三者的平衡
2.数据结构模型
1) 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是数据库系统最早使用的一种模型,它用“树”结构表示实体集之间的关联,其
中实体集(用矩形框表示)为结点,而树中各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关联
类似族谱形式
2) 网状模型
网状数据库系统采用网状模型作为数据的组织方式
类似渔网形式
3)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在关系结构的数据库中用二维表格的形式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的模型。
类似excel表格形式
3.常用数据库类型
1 )关系型数据库
概述
网状数据库 (以网状数据模型为基础建立的数据库 )和层次数据库 (采用层次模型作为数
据组织方式的数据库)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集中和共享问题,但是在数据独立性和抽象级
别上仍有很大欠缺
关系数据库是在一个给定的应用领域中,所有实体及实体之间联系的集合。
关系型数据库支持事务的ACID原则,即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 、隔离性
(Isolation) 、持久性(Durability),这四种原则保证在事务过程当中数据的正确性。
(Isolation) 、持久性(Durability),这四种原则保证在事务过程当中数据的正确性。
关系型数据库
Oracle
MySql
SqlServer
2)非关系型数椐库
概述
非关系型数据库是分布式的、非关系型的、不保证遵循AC ID原则的数据存储系统
MongoDB
支持查询的语言非常强大,语法有点类似面向对象编程的查询语言
几乎可以实现类似关系型数据库单表查询的绝大部分功能
支持对数据建立索引
非关系数据库分为
键值数据库
Key/Value模型
列存储(Column-oriented)数据库
一个列族存储经常被一起查询
面向文档(Document-Oriented)数据库
文档型数据库可以看作是键值数据库的升级
图形数据库:
允许人们将数据以图的方式存储
实体会作为顶点,而实体之间的关系则会作为边
3)不同存储方式数据库的优缺点
4.数据仓库
概述
在传统数据库的基础上产生了能够满足预测、决策分析需要的数据环境——数据仓库
基础概念
清洗/转换/加载(Extract/Transformation/Load, ETL)
用户从数据源抽取出所需的数
据,经过数据清洗、转换,最终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数据仓库模型,将数据加载到数据仓
库中去。
元数据
关于数据的数据,指在数据仓库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关数据源定义、目标定义、转换规则等相关的关键数据
粒度
数据仓库的数据单位中保存数据的细化或综合程度的级别。细化程度越高,粒度
级就越小;相反,细化程度越低,粒度级就越大
分割
结构相同的数据被分成多个数据物理单元。任何给定的数据单元属于且仅属于一
个分割。
数据集市
小型的,面向部门或工作组级的数据仓库
操作数据存储
能支持组织日常的全局应用的数据集合,是不同于DB的一种新的数据环境,是DW扩展后得到的一个混合形式。它具有四个
基本特点: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可变的、当前或接近当前的。
基本特点: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可变的、当前或接近当前的。
数据模型
逻辑数据结构,包括由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有效进行数据库处理提供的操作和
约束;用于表示数据的系统。
人工关系
在决策支持系统环境中用于表示参照完整性的一种设计技术
(1) 数据源
它是数据仓库系统的基础,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源泉
通常包括组织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2) 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它是整个数据仓库系统的核心。数据仓库的真正关键是数据的存
储和管理。数据仓库的组织管理方式决定了它有别于传统数据库,同时也决定了其对外部数据
的表现形式。
(3) 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 Processing,OLAP)服务器
OLAP对分析需要的数据进行有效集成,按多维模型予以组织,以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并发现趋势
(4)前端工具
前端工具主要包括各种查询工具、报表工具、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以
及各种基于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的应用开发工具
其中数据分析工具主要针对OLAP服务器,
报表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主要针对数据仓库
2.1.4 信息安全
1. 信息安全基础
1.秘密性
信息不被未授权者知晓的属性
2.完整性
信息是正确的、真实的、未被篡改的、完整无缺的属性
3.可用性
信息可以随时正常使用的属性吧你
2. 加密解密
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包括两个元素:算法和密钥
对称密钥算法
DES算法
IDEA算法(128位)
非对称密钥算法
RAS算法
ECC算法
对称加密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而非对称加密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同,加密密钥可以公开而解密密钥
需要保密。
需要保密。
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与非对称加密的区别
数字签名:发送方的私钥加密、公钥解密
非对称加密:接收放的公钥加密、私钥解密
数字签名与认证的区别
数字签名的数据是公开的,认证的数据保密
数字签名允许第三者验证,认证不允许
数字签名发送方不能抵赖、接收方不能伪造及解决纠纷能力,认证不一定
信息系统安全
设备安全
设备的稳定性——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不出故障的概率
设备的可靠性——设备能在一定时间内正常执行任务的概率
设备的可用性——设备随时可以正常使用的概率
数据安全
秘密性
完整性
可用性
内容安全
信息内容在政治上是健康的
信息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信息内容符合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规范
行为安全
行为的秘密性——行为过程和结果不能危害数据的秘密性
行为的完整性——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不能危害数据的完整性,行为和结果是预期的
行为的可控性——当行为的过程出现偏离预期时,能够发现、控制或纠正
保障信息安全的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硬件系统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
数据库安全技术、软件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
是关键技术
防火墙、VPN、IDS、防病毒、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网络隔离
密码技术
是关键技术
恶意软件防治技术、信息隐藏技术、信息设备可靠性技术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安全保护等级
第一级
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二级
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严重损害,或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遭到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
第三级
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第四级
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第五级
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安全保护能力
用户自主保护级
系统审计保护级
安全标记保护级
结构化保护级
访问验证保护级
2.1.5 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发展与应用
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新特点
1.高速度大容量
2.集成化和平台化
3.智能化
4.虚拟计算
5.通信技术
6.遥感和传感技术
7.移动智能终端
8.以人为本
9.信息安全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战略目标
1.促进仅仅增长的方式根本转变
2.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
3.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录音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4.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1.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普及
2.推动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
3.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4.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
5.建立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
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1.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2.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3.提高服务业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
积极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1.深化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
2.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1.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
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1.推进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深度融合
2.提升基层电子政务服务能力
3.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
1.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2.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3.构建覆盖城乡居民和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
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
1.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2.推进社区信息化
3.提高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
2.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利用力度
3.发展先进网络文化
4.壮大数字内容产业
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1.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2.促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布局
3.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
4.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5.优化国际通信网络布局
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1.加快建设智能电网
2.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智能化水平
3.提升基础性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
着力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1.积极开展国民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
2.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2.强化信息安全基础
3.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管理
电子政务
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2.需求导向、突出重点
3.整合资源,推动产业
4.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发展目标
1.建立国家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2.统筹共建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和应用,支持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工程实施,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内网综合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3.完善政务外网,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应用。
4.支持各级人大机关信息化建设,有效满足立法和监督等工作需求,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履职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5.支持政协信息化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6.支持“智慧法院”建设,推行电子诉讼,建设完善公正司法信息化工程。
7.实施“科技强检”战略,积极打造“智慧检务”。
8.创新电子政务投资、建设及服务模式,探索建立第三方建设运行维护机制。
9.完善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监督制度。加强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促进电子文件规范应用。
应用模式
政府对政府(G2G)
政府对企业(G2B)
政府对公众(G2C)
政府对公务员(G2E)
电子商务
基本特征
1.普遍性
2.便利性
3.整体性
4.安全性
5.协调性
电子商务类型
企业对企业(B2B)——阿里巴巴
企业对消费者(B2C)——京东、当当、苏宁
消费者对消费者(C2C)——淘宝、易趣
线上对线下(O2O)——美团外卖、餐饮类
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框架
智慧化
感知能力
感知外部世界,获取外部信息
记忆和思维能力
存储外部知识、分析判断决策
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
积累知识、适用环境
行为决策能力
针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传达相应的信息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含义
工业化战略与信息化的融合
工业化装备与IT设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
工业资源与信息资源的融合
工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
实施两化融合是企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重要途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四控
进度控制
质量控制
变更控制
投资控制
三管
合同管理
安全管理
信息管理
一协调
协调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关系
1.9信息系统规划
概念
信息系统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纲领和指南,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提和依据
大型信息系统
特点
1.规模庞大
2.数据量大
3.网络结构复杂
4.业务种类多
5.数据量大
6.用户多
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信息系统规划工具
1.PERT图和甘特图(制定计划)
2.访谈+调查表、调查提纲(访谈)
3.会谈、正式会议(确认需求)
4.P/O矩阵(过程与组织关系)
5.R/D矩阵(定义数据类)
6.功能法也称过程法(分析过程输入输出)
7.CU矩阵(企业过程和数据类)
扩展
软件集成技术
表示集成
又称为界面集成,比较原始和最浅层次的集成,常用的集成
黑盒集成
数据集成
白盒集成
控制集成
功能集成或应用集成,是在业务逻辑层上对应用系统进行集成的
黑盒集成
业务流集成
又称为过程集成,这种集成超越了数据和系统,它是由一系列基于标准的、统一数据格式的工作流组成
企业间应用集成
适用于大多数要实施电子商务的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应用集成
使得应用集成架构里的客户和业务伙伴,都可以通过集成供应链内的所有应用和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中间件技术
分类
底层中间件技术
JVM(虚拟机)、CLR(公共语言运行库)、ACE(自适配通信环境)、JDBC(JAVA数据库连接)、ODBC(开发数据库互联)
代表产品主要有SUNJVMa和MicroasoftCLR
通用型中间件技术
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J2EE、MOM(面向消息的中间件)、COM
代表产品主要有IONAOrbix、BEAWebLogic和IBMMQSeries
集成型中间件主流技术
WorkFlow、EAI(企业应用集成)
应用
1.为了完成系统底层传输层的集成,可采用消息中间件
2.为了完成不同系统的信息传递,可采用消息中间件
3.为了完成不同硬件操作系统的集成,可采用J2EE中间件产品.
UML
UML是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
结构
构造块
事物
事物是UML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
关系是把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
图
多个相互关联的事物的集合
规则
规则是构造块如何放在一起的规定,包括为构造块命名
公共机制
公共机制是指达到特定目标的公共UML方法,主要包括规格说明、修饰、公共分类和扩展机制四种
关系
依赖
其中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会影响另外一个事物,两个类A和B,B类变化会引起A类变化,称A依赖B
关联
描述一组对象间的结构关系
泛化
是指一般化和特殊化的关系,描述特殊元素的对象替换一般元素的对象,如父类与子类之间的关系
继承关系是泛化关系的反关系
实现
其中一个类指定了由另一个类的保证执行的契约
将说明和实现联系起来
接口是对行为而非实现的说明,而类中则包含了实现的结构
一个或多个类可以实现一个接口,而每个类分别实现接口中的操作
组合聚集
组合聚集关系通常称为聚合关系,它表示类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汽车如车轮、公司和部门
UML2.0-14种图
1.类图
2.对象图
3.构件图
4.组合结构图
5.用例图
6.顺序图
7.通信图
8.定时图
9.状态图
10.活动图
11.部署图
12.制品图
13.包图
14.交互概览图
UML视图
1.逻辑视图
用于描述系统的静态结构。该视图包括类、对象、接口和关系等元素,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和约束。这样可以帮助开发人员了解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并识别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叫做"Student"的类,它有姓名、学号、性别等属性
2.进程视图
用于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该视图包含参与者、系统组件和它们之间的交互,以及用于完成系统目标的过程和事件序列。通过该视图,开发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系统启动、执行和结束的过程,以及系统如何作出决策并进行处理。
比如,在学生查询成绩时,系统将要执行的过程和事件序列,如输入学号、验证用户名和密码、查询数据库等。
3.实现视图
实现视图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运行时结构,进而进行系统部署和调试工作
4.部署视图
用于描述系统的物理部署和运行环境。该视图包含系统各个组件所在的硬件设备,以及这些设备之间的网络连接
部署视图可以描述系统的物理部署和运行环境。比如,学生管理系统可能会部署在一台Web服务器上,并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各个学生客户端进行访问和使用。
5.用例视图
用于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该视图可以帮助开发人员了解系统的目标,以及系统如何在实际使用中提供有用的服务。
用例视图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学生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比如实现学生注册、成绩查询、课程选修等功能。
软件测试
测试方法
静态测试
1.文档的静态测试——检查单
2.代码的静态测试——桌前检查、代码走查、代码审查
动态测试
白盒测试
概念:把程序看做一个透明的盒子,检查程序中主要执行通路是否都能按照预定的要求工作
测试方法:控制流测试、数据流测试和程序变异测试,另外静态测试也属于白盒测试
黑盒测试
概念:把程序看的作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完全不用考虑程序内部的结构和处理算法,只检查程序能够按照SRS(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正常运行
用途:主要用于功能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测试方法:等价划分、边界值分析、判定表、因果图、状态图、随机测试、猜错法和正交试验法
灰盒测试
测试的类型
单元测试
也称为模块化测试,测试的对象是可独立编译或汇编的程序模块、软件构件或OO软件中的类
目的是检查每个模块能否正常实现设计说明中的功能、性能、接口和其他设计约束等条件,发现模块内可能存在的各种差错
集成测试
检查模块之间,以及模块和已集成的软件接口之间的接口关系,并验证已集成的软件是否符合设计需求
确认测试
目的:用于验证软件的功能、性能和其他特征是否与用户需求一致
分类
内部测试
由软件开发组织内部按照SRS进行测试
Alpha测试
由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测试
Beta测试
由用户在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测试
通过后,才能把产品发布或者交付给用户
系统测试
对象是完整、集成的计算机系统,目的是在真实系统工作环境下,验证完整的软件配置项能否和系统正确连接,并满足系统/子系统设计文档和软件开发合同规定的要求
配置项测试
对象是软件配置项,目的是检查软件配置项与SRS的一致性
回归测试
目的:测试软件变更后,变更部分的正确性和对变更需求的符合性,以及软件原有的、正确的功能、性能和其他规定的要求的不损害性
对象
未通过软件单元测试的软件——在变更后因进行单元测试
未通过配置项测试的软件——在变更后,因对变更的软件进行单元测试,然后在进行相关的集成测试和配置项测试
未通过系统测试的软件——在变更后,首先应对变更的软件单元进行测试,在进行相关的集成测试、配置项测试和系统测试
因其他原因进行变更之后的软件单元——现对变更的部分进行单元测试,然后在进行相关的软件测试.
2.2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2.2.1 物联网
物联网
定义
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联
在物联网应用中有两项关键技术,分别是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技术
1.技术基础-三层架构
感知层
由各种传感器构成,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设备
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
网络层
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
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
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2.关键技术
RFID(射频识别)
是物联网中使用的一种传感技术
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的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扰
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大、存储信息更加自如,更容易地附着在不同的产品上
嵌入式技术
综合了计算机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
传感和识别技术
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技术之一
编码技术、标识技术、解析技术、安全技术和中间件技术
3.应用和发展
(1)智能微尘(2)智能电网(3)智慧物流
(4)智能家居(5)智能交通
(6)智慧农业(7)环境保护(8)医疗健康
(9)城市管理(10)金融服务保险业(11)公共安全
(4)智能家居(5)智能交通
(6)智慧农业(7)环境保护(8)医疗健康
(9)城市管理(10)金融服务保险业(11)公共安全
2.2.2 云计算
云计算
服务类型
IaaS(基础设施及服务)
提供计能力、存储空间等基础能力
共享厨房,基础设施
PaaS(平台及服务)
提供操作系统、数据库、WEB服务等平台
自助餐,平台及服务
SaaS(软件及服务)
提供软件服务
蛋糕店,产品服务
关键技术
1 )虚拟化技术
2)云存储技术
3) 多租户和访问控制管理
4) 云安全技术
主要任务
1.增强云计算的服务能力
2.提升云计算的自主创新能力
3.探索电子政务云计算发展新模式
4.加强大数据开发利用
5.统筹布局云计算基础设施
6.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2.2.3 大数据
大数据
定义
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特征
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locity(高速)和Veracity(真实性)
体量大、结构多样、时效性强
数据海量:大数据的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1PB=1O24TB)、EB级
别(1EB=1O24PB),甚至达到ZB级别(1ZB=1O24EB)
别(1EB=1O24PB),甚至达到ZB级别(1ZB=1O24EB)
数据类型多样:大数据的数据类型繁多,一般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
数据处理速度快:为了从海量的数据中快速挖掘数据价值,一般要求要对不同类型的数
据进行快速的处理,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最显著特征。
需要采用新型计算机架构和智能算法等技术
技术
1)大数据获取技术
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
2) 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
分布式计算是随着分布式系统的发展而兴起的,其核心是将任务分解成许多小的部分,分
配给多台计算机进行处理,通过并行工作的机制,达到节约整体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的目的
配给多台计算机进行处理,通过并行工作的机制,达到节约整体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的目的
3) 大数据管理技术
大数据管理技术主要集中在大数据存储、大数据协同和安全隐私等方面。
4) 大数据应用和服务技术
大数据应用和服务技术主要包含分析应用技术和可视化技术。
过程
数据准备
数据存储与管理
计算处理
数据分析
知识展现
作用
实现数据的增值,数据之和的价值远大于数据的价值之和
应用
1.大数据征信
2.大数据风控
3.大数据消费金融
4.大数据财富管理
5.大数据疾病预测
2.2.4 区块链
区块链
特征
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应用模式
所谓的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中实现不同节点之间建立信任,获取利益的数学算法
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匿名性、公开透明,信息不可篡改,让每个人均可参与数据库记录
概念
交易——一次操作,导致长辈状态的一次改变,如添加一条记录
区块——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交易和状态结果,是对当前账本状态的一次共识
链——由一个个区块按照发生顺序串联而成,是整个状态变化的日志记录
应用
比特币
分布式账本
层次
数据层——封装了底层数据区块以及相关的数据加密和时间戳等基础数据和基本算法
网络层——包括分布式组网机制、数据传播机制和数据验证机制
共识层——封装网络节点的各类共识算法
激励层——1.将经济因素集成到区块链技术体系中来;2.主要包括经济激励的发行机制和分配机制
合约层——主要封装各类脚步、算法和智能合约,是区块链可编程特征的基础
应用层——封装了区块链的各种应用场景和案例
2.2.5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
AI人工智能
引领智能时代,让人类生产和生活更智能化,小企业也要机会抢占市场,如智能语音、视觉识别、医疗和养老领域智能专家系统,无人驾驶、无人机等,技术突破和市场潜力发掘是成功的关键
特征
感知能力:感知外部世界,获取外部信息能力
记忆和思维能力
能够存储感知到外部信息及思维产生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联想、决策
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
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形成决策并传达相应的信息
发展
2020年——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2025年——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30年——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 技术基础
6个主要阶段
起步发展期(1956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
反思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初)
应用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中)
低迷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至20世纪90年代中)
稳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至2010年)
蓬勃发展期(2011年至今)
2. 关键技术
1) 机器学习
2) 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
一个重要方向
ChatGPT
自然语言处理主要应用于机器翻译、舆情监测、自动摘要、观点提取、文本分类、问题回
答、文本语义对比、语音识别、中文OCR等方面。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通常由人机交互界面、知识库、推理机、解释器、
综合数据库、知识获取等6个部分构成
当前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研究已经进入到第四个阶段,主要研究大型多专家协作系统、多
种知识表示、综合知识库、自组织解题机制、多学科协同解题与并行推理、专家系统工具与环
境、人工神经网络知识获取及学习机制等。
3.应用和发展
(1)从人工智能向人机混合智能发展
(2) 从“人工+智能”向自主智能系统发展
(3) 人工智能将加速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渗透
(4) 人工智能产业将蓬勃发展
(5) 人工智能的社会学将提上议程
2.2.6 虚拟现实
1.技术基础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一种可以创立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其中虚拟
世界是全体虚拟环境的总称)
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包括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构想性(也称想象性)和自主性。
按照其“沉浸性”程度的高低和交互程度的不同,虚拟现 实技术已经从桌面虚拟现实系统、沉浸
式虚拟现实系统、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等,向着增强式虚拟现实系统(Augmented Reality,AR)和元宇宙的方向发展
式虚拟现实系统、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等,向着增强式虚拟现实系统(Augmented Reality,AR)和元宇宙的方向发展
2. 关键技术
1 )人机交互技术
2) 传感器技术
3) 动态环境建模技术
4) 系统集成技术
3. 应用和发展
(1) 硬件性能优化迭代加快
(2) 网络技术的发展有效助力其应用化的程度
(3) 虚拟现实产业要素加速融通
(4)元宇宙等新兴概念为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了 “沉浸和叠加”“激进和渐进”“开放和封闭”
等新的商业理念,大大提升了其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将逐渐改变人们所习惯的现实世界物理
规则,以全新方式激发产业技术创新,以新模式、新业态等方式带动相关产业跃迁升级
扩展
智能制造2025
人工智能核心
工作
促进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深度融合,加快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电子信息产业有力支撑,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需要产业密切跟踪信息技术变革趋势,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新生态体系
互联网+
作用
“互联网+”行动可以助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
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重点
智能制造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网络化协同制造
服务型制造
发展
工业互联网通过系统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优化生产要素,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
东数西算
定义
东数西算工程,指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时间节点
2021年5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发改高技〔2021〕709号)
2022年2月,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2022年3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的计划报告提出,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2022年9月,《东数西算下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发展白皮书》发布
移动互联
定义
核心是互联网
是桌面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应用和内容仍是移动互联网的根本
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协调发展,共同服务经济社会,而不是替换PC互联网
特点
终端移动性
业务使用私密性
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
业务与终端、网络的强关联性
新特点
重视对传感技术的应用
有效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浏览器竞争及孤岛问题突出
智慧城市
建设内容
1.通过传感器或信息采集设备全方位地获取城市系统数据
2.通过网络将城市的数据关联、融合、处理、分析为信息
3.通过充分共享,智能挖掘将信息变成知识
4.结合信息技术,把知识应用到各行业形成智慧
参考模型
功能层
1.物联网感知
2.通信网络层
3.计算与存储层
4.数据及服务支撑层
5.智慧应用层
支撑体系
1. 安全保障体系
2.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
3.标准规范体系
第三章 信息系统治理
总述
I T治理是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活动的重要管控手段
IT治理起到重要的统筹 、 评估 、 指导和监督作用
IT治理配套的组织管控手段,是不可或缺的评估和监督工具
IT治理是上级领导对下级的治理
3.1 IT治理
3.1.1 IT治理基础
概述
采用有效的机制,确保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过程
1. IT治理的驱动因素
2. IT治理的目标价值
主要目标包括:与业务目标一致、有效利用信息与数据资源、风险管理。
(1)与业务目标一致
保证信息技术开发利用跟上持续变化的业务目标。
(2)有效利用信息与数据资源
通过IT治理对信息与数据资源的管理职责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投资的回收,并支持决策
(3)风险管理
趋利避害
3. IT治理的管理层次
分为三层
最高管理层
主要职责
证实IT战略与业务战略是否一致
证实通过明确的期望和衡量手段交付IT价值
指导i t战略、平衡支持组织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投资
指导信息和数据资源的分配
执行管理层
主要职责
制定i t的目标
分析新技术的机遇和风险
建设关键过程与核心竞争力
分配责任、定义规程、衡量业绩
管理风险和获得可靠保证等
业务与服务执行层
主要职责
信息和数据服务的提供和支持
IT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IT需求的提出和响应
3.1.2 IT治理体系
概述
IT定位
IT应用的期望行为与业务目标一致
IT治理架构
业务和IT在治理委员会中的构成、组织IT与各分支机构的IT权责边界等
IT治理内容
投资、风险、绩效、标准和规范等
IT治理流程
统筹、评估、指导、监督;IT治理效果(内外评价)等
1. IT治理关键决策
2. IT治理体系框架
治理体系框架具体包括:IT战略目标、IT治理组织、IT治理机制、IT治理域、IT治理标准
和IT绩效目标等部分,形成一整套 T治理运行闭环
和IT绩效目标等部分,形成一整套 T治理运行闭环
3. IT治理核心内容
①实现IT的业务价值
②IT风险的规避,前者是通过IT与业务战略匹配来实现的,后者通过在组织内部建立相关职责来实现
IT治理的核心内容六方面
组织职责、战略匹配、资源管理、价值交付、风险管理和绩效管理,
扩展:IT治理框架
3.1.3 IT治理任务
概述
组织的IT治理活动定义为统筹、指导、监督和改进
IT治理活动
(1)全局统筹
(2)价值导向
(3)机制保障
(4)创新发展
(5)文化助推
3.1.4 IT治理方法与标准
概述
我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库(ITSS)中IT治理系列标准、信息和技术治理框架(COBIT)和IT治理国际标准(ISO/IEC38500)等
1. ITSS中IT服务治理
我国IT治理标准化研宄是围绕rr治理研宄范畴,为IT过程、IT资源、信息与组织战略、组织目标的连接提供了一种机制
1 ) IT治理通用要求
GB/T34960.1《信息技术服务治理第1部分:通用要求》规定了IT治理的模型和框架、
实施:IT治理的原则,以及开展IT顶层设计、管理体系和资源的治理要求
实施:IT治理的原则,以及开展IT顶层设计、管理体系和资源的治理要求
该标准可用于
①建立组织的IT治理体系,并实施自我评价;
②开展信息技术审计;
③研发、选择和评价IT治理相关的软件或解决方案;
④第三方对组织的:IT治理能力进行评价
2) IT治理实施指南
GB/T 34960.2《信息技术服务 治理 第2部分:实施指南》提出了 IT治理通用要求的实施
指南,分析了实施IT治理的环境因素,规定了 IT治理的实施框架、实施环境和实施过程
该标准适用于
①建立组织的IT治理实施框架,明确实施方法和过程;
②组织内部开展IT治理的实施
③IT治理相关软件或解决方案实施落地的指导
④第三方开展IT治理评价的指导
2.信息和技术治理框架
1 )治理和管理目标
COBIT中治理目标被列入评估、指导和监控(EDM)领域
这个领域,治理机构将评估战略方案,指导高级管理层执行所选的战略方案并监督战略的实施
四个领域
①调整、规划和组织(APO)针对IT的整体组织、战略和支持活动;
②内部构建、外部采购和实施(BAI)针对IT解决方案的定义、采购和实施以及它们到业务流程的整合;
③交付、服务和支持(DSS)针对IT服务的运营交付和支持,包括安全;
④监控、评价和评估(MEA)针对IT的性能监控及其与内部性能目标、内部控制目标和外部要求的一致程度。
2)信息和技术治理解决方案的设计
COBIT给出了建议设计流程:
①了解组织环境和战略;
②确定治理系统的初步范围;
③优化治理系统的范围;
④最终确定治理系统的设计。
3. IT治理国际标准
2008年4月,ISO/IEC正式发布IT治理标准IS0/EC38500,标志着IT治理从概念模糊的探讨阶段进入了一个正确认识的发展阶段
也标志着信息化正式进入IT治理时代,使国内外一直争论不休的IT治理理论得到统一
也标志着信息化正式进入IT治理时代,使国内外一直争论不休的IT治理理论得到统一
2014年,ISO/IEC发布了第二版的ISO/IEC FDIS 38500,替换了2008第一版的ISO/IEC 38500,ISO/IEC FDIS 38500
标准规定
定治理机构应通过评估、指导和监督三个主要任务来治理IT
(1) 评估
(2) 指导
(3) 监督
3.2 IT审计
概述
为了有效控制IT风险,有必要对组织的信息系统治理及IT内控与管理等开展IT审计
充分发挥IT审计监督的作用,提高组织的信息系统治理水平,促进组织信息系统治理目标的实现。
3.2.1 IT审计基础
概述
传统审计的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
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和判断的错报及漏报最大限额
IT审计重要性是指IT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对组织影响的严重程度
如:财务损失、业务中断、失去客户信任、经济制裁等
1. IT审计定义
2. IT审计目的
通过开展IT审计工作,了解组织IT系统与IT活动的总体状况,对组织是否实现IT目标进行审查和评价,
充分识别与评估相关IT风险,提出评价意见及改进建议,促进组织实现it目标
充分识别与评估相关IT风险,提出评价意见及改进建议,促进组织实现it目标
IT目标
①组织的IT战略应与业务战略保持一致;
②保护信息资产的安全及数据的完整、可靠、有效;
③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有、效性;
④合理保证信息系统及其运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等的要求。
3. IT审计范围
IT审计范围需要根据审计目的和投入的审计成本来确定
还需要明确审计的组织范围、物理位置以及信息系统相关逻辑边界
4. IT审计人员
5. IT审计风险
总体审计风险
检查风险
控制风险
固有风险
3.2.2 审计方法与技术
1. IT审计依据与准则
2. IT审计常用方法
3. IT审计技术
1 )风险评估技术
风险识别技术
用以识别可能影响一个或多个目标的不确定性,包括德尔菲法、头脑风
暴法、检查表法、SWOT技术及图解技术等
暴法、检查表法、SWOT技术及图解技术等
风险分析技术
是对风险影响和后果进行评价和估量,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风险评价技术
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风险程度
进行划分,以揭示影响成败的关键风险因素,包括单因素风险评价和总体风险评价
风险应对技术
IT技术体系中为特定风险制定的应对技术方案,包括云计算、冗余链
路、冗余资源、系统弹性伸缩、两地三中心灾备、业务熔断限流等
2)审计抽样技术
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审计(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ools, CAAT),也称为利用计算机审计
4)大数据审计技术
4. IT审计证据
概述
审计证据是指由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获取,用于确定所审计实体或数据是否遵循既定标准
或目标,形成审计结论的证明材料
审计证据是审计意见的支柱,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
审计证据还可以被作为解除或追究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依据
审计证据还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
5. IT审计底稿
概述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对制订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
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
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
审计工作底稿一般分为综合类工作底稿、业务类工作底稿和备查类工作底稿
审计底稿的作用
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
是评价考核审计人员的主要依据
是审计质量控制与监督的基础
对未来审计业务具有参考备查作用
3.2.3 审计流程
概述
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
科学、规范的审计流程是分配审计工作的具体依据,还是控制审计工作的有效工具
具有的作用
①有效地指导审计工作
②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③有利于保证审计项目质量
④有利于规范审计工作。
工作步骤
(1) 审计准备阶段
IT审计项目从计划开始,到发出审计通知书为止
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和基础
准备阶段工作一般包括:①明确审计目的及任务;②组建审计项目组;③搜集相关信息;④编制审计计划等
(2) 审计实施阶段
IT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人员将项目审计计划付诸实施的期间
此阶段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整个审计流程的关键阶段,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成败
主要完成工作包括:①深入调查并调整审计计划;②了解并初步评估IT内部控制;③进行
符合性测试;④进行实质性测试等
(3) 审计终结阶段
IT审计终结阶段是整理审计工作底稿、总结审计工作、编写审计报告、做出审计结论的期间
审计人员应运用专业判断,综合分析所收集到的相关证据,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工作一般包括:①整理与复核审计工作底稿;②整理审计证据;③评价相关IT控制目标的实现;④判断并报告审计发现 ;
⑤沟通审计结果;⑥出具审计报告;⑦归档管理等。
⑤沟通审计结果;⑥出具审计报告;⑦归档管理等。
(4)后续审计阶段
后续审计是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的一定时间内,审计人员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问题和建议是否己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措施,
并取得预期效果的跟踪审计
并取得预期效果的跟踪审计
后续审计并不是一次新的审计,而是前一次审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后续审计可不必遵守审计流程过程和要求,但必须依法依规进行检查、调查,收集审计证据,写出后续审计报告
3.2.4 审计内容
第四章 信息系统管理
4.1 管理方法
概述
信息系统管理是一项需要组织各层级充分参与的业务运行工作
大多数组织都拥有信息系统管理的职能部门,这些部门配备了相关技术领域的高技能专业人员
4.1.1 管理基础
1.层次结构
概述
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和检索,形成组织中的信息流动和处理,
必要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
由人、技术、流程和数据资源组成的人机系统
四要素
人员、技术、流程和数据(PPTR)——人流技数
管理
监督系统的设计和结构,并监控其整体性能
信息系统管理覆盖四大领域
规划和组织
针对信息系统的整体组织、战略和支持活动
设计和实施
针对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定义、采购和实施,以及他们与业务流程的整合
运维和服务
针对信息系统服务的运行交付和支持,包括安全
优化和持续改进
针对信息系统的性能监控及其于内部性能目标、内部控制目标和外部
要求的一致性管理。
4.1.2 规划和组织
4.1.3 设计和实施
概述
需要将业务需求转换为信息系统架构
信息系统架构为将组织业务战略转换为信息系统的计划提供了蓝图
1.设计方法
2.架构模式
①集中式架构
集中式架构下所有内容采用集中建设、支持和管理的模式,其主体系统通常部署于数据中心,以消除管理物理
分离的基础设施带来的困难
分离的基础设施带来的困难
②分布式架构
硬件、软件、网络和数据的部署方式是在多台小型计算机、服务器和设备之间分配处理能力和应用功能,这些
设施严重依赖于网络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设施严重依赖于网络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③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
SOA架构中使用软件通常被引向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SaaS)的相关架构
4.1.4 运维和服务
概述
运行管理和控制、IT服务管理、运行与监控、终端侧管理、程序
库管理、安全管理、介质控制和数据管理等
库管理、安全管理、介质控制和数据管理等
1.运行管理和控制
2. IT服务管理
(1) 服务台
如:10086,酒店前台,是服务干系人体 验的重要感知窗口
(2) 事件管理
(3) 问题管理
(4) 变更管理
(5) 配置管理
(6) 发布管理
(7) 服务级别管理
(8) 财务管理
(9) 容量管理
(10) 服务连续性管理
(11) 可用性管理
4.1.5 优化和持续改进
概述
优化和持续改进是信息系统,能够有效保障信息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延长整体系统的有效使用周期
改进方法
戴明环
传统上,优化和持续改进常用的方法为戴明环,即PDCA循环,即Plan (计划)、Do (执行)、Check (检查)和Act (处理)
六西格玛倡导的五阶段方法DMAIC/DMADV
定义(Define)、度量(Measure)、分析(Analysis)、改
进/设计(Improve/Design)、控制/验证(Control/Verify)。
进/设计(Improve/Design)、控制/验证(Control/Verify)。
4.2 管理要点
4.2.1 数据管理
通过规划、控制与提供数据和信息资产的职能,包括开发、
执行和监督有关数据的计划、策略、方案、项目、流程、方法和程序,以获取、控制、保护、
交付和提高数据和信息资产价值
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ata Management Capability Maturity Assessment Model,
DCMM)是国家标准GB/T 36073《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中提出的,旨在帮助组织利
用先进的数据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和评价自身数据管理能力,持续完善数据管理组织、程序
和制度,充分发挥数据在促进组织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面的价值
4.2.2 运维管理
1.能力模型
1 )能力建设
人员、过程、技术、资源能力四要素
2.智能运维
组织通过场景分析、场景构建、场景交付和效果评估四个过程,基于数据管理能力域提供的高质量数据,
结合分析决策能力域做出合理判断或结论,并根据需要驱动自动控制能力域执行运维操作,使运维场景具备智能特
征,提升智能运维水平,实现质量可靠、安全可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结合分析决策能力域做出合理判断或结论,并根据需要驱动自动控制能力域执行运维操作,使运维场景具备智能特
征,提升智能运维水平,实现质量可靠、安全可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智能运维能力框架
智能运维场景——(疯狗叫嚣)谐音记忆法
能力平台——具备数据管理、分析决策、自动控制等能力
智能特征
能感知
指具备灵敏、准确地识别人、活动和对象的状态的特点。
会描述
指具备直观友好地展现和表达运维场景中各类信息的特点。
自学习
指具备积累数据、完善模型、总结规律等主动获取知识的特点。
会诊断
指具备对人、活动和对象进行分析、定位、判断的特点。
可决策
指具备综合分析,给出后续处置依据或解决方案的特点。
自执行
指具备对己知运维场景做出自动化处置的特点。
自适应
指具备自动适应环境变化,动态优化处理的特点。
4.2.3 信息安全管理
1. CIA三要素
保密性(Confidentiality)
完整性(Integrity)
可用性(Availability)
3.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概述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宣布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 . 0相关的若
干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1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干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1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等保2.0将“信息系统安全”的概念扩展到了 “网络安全”
1 )安全保护等级划分
第一级
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相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二级
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相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
损害或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危害
损害或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危害
不危害国家安全
第三级
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危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
第四级
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危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第五级
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危害。
记忆:1级不影响、2级影响社会、3级影响国家、4级严重影响国家、5级特别严重影响国家
第五章 信息系统工程
5.1 软件工程
总述
用建筑工程的原理、方法来指导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目的
是提高软件生产率、提高软件质量、降低软件成本
5.1.1 架构设计
概述
软件架构为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
由构件的描述、构件的相互作用 (连接件 )、指导构件集成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约束组成
1.软件架构风格
①数据流风格
数据流风格包括批处理序列和管道 /过滤器两种风格
②调用 /返回风格
调用 /返回风格包括主程序 /子程序、数据抽象和面向对象,以及层次结构
③独立构件风格
独立构件风格包括进程通信和事件驱动的系统
④虚拟机风格
虚拟机风格包括解释器和基于规则的系统
⑤仓库风格
仓库风格包括数据库系统、黑板系统和超文本系统。
5.1.2 需求分析
概述
是指用户对新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
1. 需求的层次
需求是多层次的,包括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和系统需求
需求分为三类,分别是常规需求、期望需求和意外需求
2. 需求过程
需求获取
常见的需求获取方法包括用户访谈、问卷调查、采样、情节串联板、联合需求计划等
需求分析
一个好的需求应该具有无二义性、完整性、一致性、可测试性、确定性、可跟踪性、正确性、必要性等特性
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 SA)
核心是数据字典
围绕字典,有三个层次的模型
数据模型
实体关系图(E-R图)表示数据模型
E-R图主要描述实体、属性,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
功能模型
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 DFD)表示功能模型
DFD从数据传递和加工的角度, 利用图形符号通过逐层细分描述系统内各个部件的功能
和数据在它们之间传递的情况,来说明系统所完成的功能
和数据在它们之间传递的情况,来说明系统所完成的功能
行为模型(也称为状态模型)
用状态转换图(State Transform Diagram, STD)表示行为模型
STD通过描述系统的状态和引起系统状态转换的事件,来表示系统的行为,
指出作为特定事件的结果将执行哪些动作(例如,处理数据等)。
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制
需求验证与确认
3. UML
概述
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
融入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
作用域不限,支持从需求分析开始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
UML的结构: 构造块、规则和公共机制三个部分
1 )UML中的事物
结构事物
行为事物
分组事物
注释事物
2) UML中的关系
依赖
依赖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会影响另一个事物的语义
A变B也变,A影响B(依赖影响)
关联
关联描述一组对象之间连接的结构关系
车与轮胎间是关联关系(关联连接)
泛化
泛化是一般化和特殊化的关系,描述特殊元素的对象可替换一般元素的对象
(泛化特殊)
实现
实现是类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的一个类指定了由另一个类保证执行的契约
实现执行
类之间分关系
3 ) UML2.0中的图
4)UML视图
1.逻辑视图
2.进程视图
3.实现视图
4.部署视图
5.用例视图
5.1.3 软件设计
概述
需求分析阶段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软件设计阶段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1.结构化设计
(SD)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方法,以SRS和SA阶段所产生的DFD和数据字典等文档为基础
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的过程
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高内聚,低耦合
紧密耦合表示模块之间联系非常强,松散耦合表示模块之间联系比较弱
2. 面向对象设计
面向对象设计 ( OOD ) 是OOA方法的延续
常用的OOD原则
单职原则
设计功能单一的类。本原则与结构化方法的高内聚原则是一致的
开闭原则
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李氏替换原则
子类可以替换父类
依赖倒置原则
要依赖于抽象,而不是具体实现 ;要针对接口编程 ,不要针对实现编程。
接口隔离原则
使用多个专门的接口比使用单一的总接口要好
组合重用原则
要尽量使用组合,而不是继承关系达到重用目的
迪米特原则 ( 最少知识法则 )
一个对象应当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本原则与
结构化方法的低耦合原则是一致的。
结构化方法的低耦合原则是一致的。
3. 设计模式
①创建型模式
主要用于创建对象,包括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和建造者模式等
②结构型模式
主要用于处理类或对象的组合,包括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装饰模
式、外观模式、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等
③行为型模式
主要用于描述类或对象的交互以及职责的分配,包括职责链模式、命令模式、解释器模式、迭代器模式、
中介者模式、备忘录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访问者模式等。
中介者模式、备忘录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访问者模式等。
5.1.4 软件实现
3.软件测试
测试方法
静态测试
1.静态测试是指被测试程序不在机器上运行 ,而采用人工检测和计算机辅助静态分析的手段对程序进行检测
2.文档的静态测试——检查单
3.代码的静态测试——桌前检查、代码走查、代码审查,能有效地发现3 0 %〜7 0 %的逻辑设计和编码错误
4.人工检查代码的方法来检查代码的逻辑问题,也属于白盒测试的范畴
动态测试
1.动态测试是指在计算机上实际运行程序进行软件测试,一般采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方法
2.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也称为结构测试,主要用于软件单元测试中
概念:把程序看做一个透明的盒子,检查程序中主要执行通路是否都能按照预定的要求工作
测试方法:控制流测试、数据流测试和程序变异测试,另外静态测试也属于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方法中,最常用的技术是逻辑覆盖(看到覆盖选白盒测试)
主要的覆盖标准有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条件 /判定
覆盖、条件组合覆盖、修正的条件 /判定覆盖和路径覆盖等
3.黑盒测试
概念:把程序看的作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完全不用考虑程序内部的结构和处理算法,只检查程序能够按照SRS(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正常运行
用途:主要用于功能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测试方法:等价划分、边界值分析、判定表、因果图、状态图、随机测试、猜错法和正交试验法
黑盒测试也称为功能测试,主要用于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中
灰盒测试
测试的类型
单元测试
也称为模块化测试,测试的对象是可独立编译或汇编的程序模块、软件构件或OO软件中的类
目的是检查每个模块能否正常实现设计说明中的功能、性能、接口和其他设计约束等条件,发现模块内可能存在的各种差错
集成测试
检查模块之间,以及模块和已集成的软件接口之间的接口关系,并验证已集成的软件是否符合设计需求
确认测试
目的:用于验证软件的功能、性能和其他特征是否与用户需求一致
分类
内部测试
由软件开发组织内部按照SRS进行测试
Alpha测试
由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测试
Beta测试
由用户在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测试
通过后,才能把产品发布或者交付给用户
系统测试
对象是完整、集成的计算机系统,目的是在真实系统工作环境下,验证完整的软件配置项能否和系统正确连接,并满足系统/子系统设计文档和软件开发合同规定的要求
配置项测试
对象是软件配置项,目的是检查软件配置项与SRS的一致性
回归测试
目的:测试软件变更后,变更部分的正确性和对变更需求的符合性,以及软件原有的、正确的功能、性能和其他规定的要求的不损害性
对象
未通过软件单元测试的软件——在变更后因进行单元测试
未通过配置项测试的软件——在变更后,因对变更的软件进行单元测试,然后在进行相关的集成测试和配置项测试
未通过系统测试的软件——在变更后,首先应对变更的软件单元进行测试,在进行相关的集成测试、配置项测试和系统测试
因其他原因进行变更之后的软件单元——现对变更的部分进行单元测试,然后在进行相关的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仍是发现软件错误(缺陷)的主要手段
5.1.5 部署交付
5.1.6 过程管理
2.成熟度等级
5.2 数据工程
5.2.1 数据建模
1.数据模型
概念模型
逻辑模型
物理模型
5.2.2 数据标准化
5.2.3 数据运维
5.2.4 数据开发利用
4.数据可视化
可视化7类表现
一维数据可视化
二维数据可视化
三维数据可视化
多维数据可视化
时态数据可视化
层次数据可视化
网络数据可视化
5.2.5 数据库安全
5.3 系统集成
5.3.1 集成基础
(1) 开放性
系统硬软件平台、通信接口、软件开发工具、网络结构的选择要遵循工业、行业、国家标准
(2) 结构化
把一个复杂系统分解成相对独立和简单的子系统
(3) 先进性
目前先进性和未来先进性
(4) 主流化
系统构成的每一个产品应属于该产品发展的主流
有可靠的技术支持,有成熟的使用环境,并具有良好的升级发展势头。
5.3.2 网络集成
5.3.3 数据集成
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系统中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则组织成为一个整体,
使得用户能有效地对数据进行操作
数据仓库(ETL)技术是数据集成的关键
5.3.4 软件集成
软件集成技术
表示集成
又称为界面集成,比较原始和最浅层次的集成,常用的集成
黑盒集成
数据集成
白盒集成
控制集成
功能集成或应用集成,是在业务逻辑层上对应用系统进行集成的
黑盒集成
业务流集成
又称为过程集成,这种集成超越了数据和系统,它是由一系列基于标准的、统一数据格式的工作流组成
企业间应用集成
适用于大多数要实施电子商务的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应用集成
使得应用集成架构里的客户和业务伙伴,都可以通过集成供应链内的所有应用和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5.3.5 应用集成
具有应用间的互操作性
具有分布式环境中应用的可移植性
具有系统中应用分布的透明性
5.4 安全工程
5.4.1 工程概述
5.4.2 安全系统
1.安全机制
(1) 基础设施实体安全
基础设施实体安全主要包括机房安全、场地安全、设施安全、动力系统安全、灾难预防与恢复等
(2) 平台安全
平台安全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漏洞检测与修复、网络基础设施漏洞检测与修复、通用基础应用程序漏洞检测与修复、网络安全产品部署等
(3) 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主要包括介质与载体安全保护、数据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可用性、数据监控和审计、数据存储与备份安全等。
(4) 通信安全
通信主要包括通信线路和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性测试与优化、安装网络加密设施、设置通信加密软件、设置身份鉴别机制、
设置并测试安全通道、测试各项网络协议运行漏洞等。
设置并测试安全通道、测试各项网络协议运行漏洞等。
(5) 应用安全
应用安全主要包括业务软件的程序安全性测试(Bug分析 )、业务交往的防
抵赖测试、业务资源的访问控制验证测试、业务实体的身份鉴别检测、业务现场的备份与恢复
机制检查,以及业务数据的唯一性与一致性及防冲突检测、业务数据的保密性测试、业务系统
的可靠性测试、业务系统的可用性测试等
(6) 运行安全
运行安全主要包括应急处置机制和配套服务、网络系统安全性监测、网络
安全产品运行监测、定期检查和评估、系统升级和补丁提供、跟踪最新安全漏洞及通报、灾难
恢复机制与预防、系统改造管理、网络安全专业技术咨询服务等
(7) 管理安全
管理安全主要包括人员管理、培训管理、应用系统管理、软件管理、设备
管理、文档管理、数据管理、操作管理、运行管理、机房管理等。
管理、文档管理、数据管理、操作管理、运行管理、机房管理等。
(8) 授权和审计安全
授权安全是指以向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权限管理和授权服务为目标,
主要负责向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授权服务管理,提供用户身份到应用授权的映射功能,实现与实
际应用处理模式相对应的,与具体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无关的访问控制机制。
(9) 安全防范体系
组织安全防范体系的建立,就是使得组织具有较强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其核心是实现组织信息安全资源的综合管理
六项能力:预警(Wam)、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和反击(Counter-attack)
5.4.3 工程基础
5.4.4 工程体系架构
第六章 项目管理概论
6.1 PMBOK的发展
PMBOK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提出
6.2 项目基本要素
6.2.1 项目基础
1. 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
形成的独特的、可验证的产品、成果或服务
2. 临时性工作
“临时性”是指项目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
不能达到目标
项目资金耗尽或不再获得资金支持
对项目的需求不复存在
无法获得所需的人力或物力资源
出于法律或其他原因终止项目等
虽然项目是临时性工作,但可交付成果在项目终止后依然存在
特点
1.临时性(一次性)
临时性:是指每一个项目都有确定的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
2.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
创造独特的可交付成果,如产品、服务或成果
3.逐步完善
意味着分步骤、连续的积累;如在项目早期,项目范围的说明是粗略的,随着项目团队对目标和可交付成果的理解更加完整和深入时,抗美的范围也更加详细
4.资源约束
每一个项目都受到各种资源的资源的约束,项目的资源不是物质极大丰富人民为所欲为的,资源成本是项目成功实施的一个约束条件
时间、成本、质量是项目工作的三个主要目标,也被称为项目成功的三约束
时间、成本、质量、范围都是项目成功的主要约束条件,项目经理的责任就是在四个要素之间进行权衡以保证项目成功
5.目的性
即面向目标,项目工作的目的在于得到特定的结果,项目目标贯穿于项目始终
3.项目驱动变更
项目驱动组织进行变更
4. 项目创造业务价值
定项目的成果能够为干系人带来的效益
有形效益
货币资产、股东权益、公共事业、固定资产、工具、市场份额等
无形效益
商誉、声誉、商标、公共利益、战略联盟、品牌认知度等
5. 项目启动背景
应对影响组织持续运营和业务战略的因素启动的项目,应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及各个
项目的业务价值相关联
项目的业务价值相关联
扩展:项目与运维
相同点
1.由人来做
2.受到资源约束
3.需要规划、执行和控制
不同点
1.日常运维是持续不断的和重复进行的,而项目是临时的、独特的
2.日常运维的目标一般是为了维持经营,而项目的目标是实现目标结束项目
3.项目的实现机制与日常运维不同,宣布实现目标时,项目就结束了,而日常运维是确定一组新目标,然后持续进行
6.2.2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保证项目正常成功
意义
①达成业务目标
②满足干系人的期望
③提高可预测性
④提高成功的概率
⑤在适当的时间交付正确的产品
⑥解决问题和争议
⑦及时应对风险
⑧优化组织资源的使用
⑨识别、挽救或终止失败项目
⑩管理制约因素
⑪平衡制约因素对项目的影响
⑫以更好的方式管理变更等
6.2.3 项目成功的标准
时间、成本、范围和质量等项目管理测量指标
6.2.4 项目、项目集、项目组合和运营管理之间的关系
项目
项目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
项目集
项目集是一组相互关联且被协调管理的项目、子项目集和项目集活动
目的是为了获得分别管理无法获得的利益
管理措施
①调整对项目集和所辖项目的目标有影响的组织或战略方向
②将项目集范围分配到项目集的组成部分 ;
③管理项目集组成部分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以最佳方式实施项目集
④管理可能影响项目集内多个项目的项目集风险
⑤解决影响项目集内多个项目的制约因素和冲突
⑥解决作为组成部分的项目与项目集之间的问题;
⑦在同一个治理框架内管理变更请求
⑧将预算分配到项目集内的多个项目中
⑨确保项目集及其包含的项目能够实现效益。
项目组合
项目组合是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管理的项目、项目集、子项目组合和运营工作
管理的目的
① 指导组织的投资决策
② 选择项目集与项目的最佳组合方式 , 以达成战略目标
③ 提供决策透明度
④确定团队资源分配的优先级
⑤ 提高实现预期投资回报的可能性
⑥ 集中管理所有组成部分的综合风险
⑦ 确定项目组合是否符合组织战略
项目、项目集、项目组合的比较
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关注产品的持续生产、服务的持续提供
组织级项目管理和战略
项目组合、项目集、项目和运营相互作用的组织环境图
6.2.5 项目内外部运行环境
内部和外部环境可能会影响规划和其他项目活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内部环境
组织文化、结构和治理:包括愿景、使命、价值观、信念、文化规范、领导力风格、等
级制度和职权关系、组织风格、道德和行为规范
设施和资源的物理分布:包括工作地点、虚拟项目团队和共享系统。
基础设施:包括现有设施、设备、组织和电信通道、IT硬件、可用性和功能。
信息技术软件:包括进度计划软件、配置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网络接口、协作工具和
工作授权系统。
资源可用性 : 包括签订合同和采购制约因素 、 获得批准的供应商和分包商以及合作协议
员工能力:包括通用和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技术和知识等。
外部环境
市场条件:包括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品牌认知度、技术趋势和商标
社会和文化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导向、地域风俗和传统、公共假日和事件、行为规范、
道德和观念
监管环境:包括与安全性、数据保护、商业行为、雇佣、许可和采购相关的全国性和地
区性法律和法规。
商业数据库:包括标准化的成本估算数据和行业风险研究信息
学术研宄:包括行业研究、出版物和标杆对照结果
行业标准:包括与产品、生产、环境、质量和工艺相关的标准
财务考虑因素:包括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税收和关税
物理环境因素:包括工作条件和天气相关因素等
6.2.6 组织系统
1. 治理框架
2. 管理要素
3.组织结构类型
1.职能型组织结构
属于传统型,每个职工有明确的上级和稳定工作岗位,晋升路线
2.项目型组织结构
项目经理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权限
项目具有临时性的特征,所以项目型组织也是临时性的,项目
团队成员通常是被配置在一起
团队成员通常是被配置在一起
3.矩阵型组织结构
弱矩阵型组织
保持很多职能型组织的特征
项目经理更像是协调人和发布人,拥有权限较小
平衡矩阵型组织
强矩阵型组织
保持着很多项目型组织的特征
拥有很大之前的专职项目经理和专职项目行政管理人员
复合矩阵型组织
完全职能型的组织也可能会组建一个专门的项目团队来操作重要的项目
项目团队可能具有很多项目型组织中项目的特征
团队中拥有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专职人员,可以制定自己的运作过程,并且可以脱离标准的正式报告机制进行运作
各类型对比
6.2.7 项目管理和产品管理
6.3 项目经理的角色
6.3.1 项目经理的定义
项目经理则由执行组织委派,负责领导团队实现项目目标
6.3.2 项目经理的影响力范围
项目经理利用可用资源,平衡相互竞争的制约因素
项目经理使用软技能,平衡项目干系人之间相互冲突和竞争的目标,以达成共识
项目经理还承担项目发起人、团队成员与其他干系人之间的沟通者
6.3.3 项目经理的能力
项目管理
与项目、项目集和项目组合管理特定领域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可以帮
助达成项目目标
战略和商务
关于行业和组织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有助于提高绩效并取得更好的业务成果
领导力
画饼—指导 、 激励和带领团队所需的知识 、 技能和行为 , 可以帮助组织达成业务目标
领导力与管理
“领导力”不等同于“管理”
“管理”指指挥一个人执行一系列己知的预期行为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
“领导力”指通过讨论或辩论方式与他人合作,带领他们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
领导力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力风格
①放任型——被称为“无为而治型”
②交易型(根据目标、反馈和成就给予奖励)
③服务型(做出服务承诺,处处先为他人着想;关注他人的成长、学习、发展、自主性和福利;关注人际关系、团体
与合作;服务优先于领导);
与合作;服务优先于领导);
④变革型(通过理想化特质和行为、鼓舞性激励、促进创新和创造,以及个人关怀提高追随者的能力)
⑤魅力型(能够激励他人;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充满自信;说服力强)
⑥交互型(结合了交易型、变革型和魅力型领导的特点)等
6.4 价值驱动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概述
价值驱动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关注价值的实现
包含了项目管理原则、绩效域、项目生命周期、过程组、10大知识领域和价值交付系统
项目管理原则是基础,是所有项目干系人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各项活动的行动指南
6.4.1 项目管理原则
以人为本,发挥价值
①勤勉、尊重和关心他人
②营造协作的项目团队环境
③促进干系人有效参与
④聚焦于价值
⑤识别、评估和响应系统交互
⑥展现领导力行为
⑦根据环境进行裁剪
⑧将质量融入到过程和成果中
⑨驾驭复杂性
⑩优化风险应对
⑪拥抱适应性和韧性
⑫为实现目标而驱动变革
6.4.2 项目生命周期和项目阶段
生命周期结构特征
①成本与人力投入在开始时较低,在工作执行期间达到最高,并在项目快要结束时迅速回落
②风险与不确定性在 项目开始时最大,并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随着决策的制定与可交付成果的验收而逐步降低 ;
做出变更和纠正错误的成本,随着项目越来越接近完成而显著增高
做出变更和纠正错误的成本,随着项目越来越接近完成而显著增高
生命周期模型
1.预测型生命周期(瀑布型)
特点
适用于充分了解、需求明确的项目
早期阶段确定项目范围、时间和成本
对任何范围的变更都要进行严格管理
每个阶段只进行一次,每个阶段都侧重于某一特定类型的工作
高度预测型项目范围变更很少,干系人之间有高度共识
前期的规划需详细
2.迭代型生命周期
特点
项目范围在项目生命周期的早期确定, 但时间及成本会随着项目团队对产品理解的不断深入而定期修改
3.增量型生命周期
特点
在预定的时间区间内渐进增加产品功能
迭代交付产出的成果
在最后一次迭代之后,可交付成果具有了必要和足够的能力,才能被视为完整的
4.适应型生命周期
特点
适应型开发方法的项目又称敏捷型或变更驱动型项目
适合于需求不确定,不断发展变化的项目
每次迭代前,项目和产品愿景的范围被明确定义和批准,每次迭代(又称“冲刺”)
结束时,客户会对具有功能性的可交付物进行审查
审查时,关键干系人会提供反馈,项目团队会更新项目待办事项列表,以确定下一次迭代中特性和功能的优先级,
先基于初始需求制定一套高层级计划,再逐渐把需求细化到适合特定规划周期所需的详细程度。
5.混合型生命周期
特点
混合型生命周期是预测型生命周期和适应型生命周期的组合
6.4.3项目管理过程组
五大过程组
启动过程组——做授权,批准项目、授权项目经理
启动过程通常要在每个迭代期开展
规划过程组——做计划
先基于初始需求制订一套高层级的计划,再逐渐把需求细化
到适合特定规划周期所须的详细程度
到适合特定规划周期所须的详细程度
执行过程组——按计划执行
监控过程组——查绩效,搞纠偏
针对未完成的工作项进行优先级排序
排列所需变更或补救的优先级,列入工作未完项清单
收尾过程组——做收尾
收尾过程对工作进行优先级排序,以便首先完成最具业务价值的工作
6.4.4项目管理知识领域
(1) 项目整合管理
(2) 项目范围管理
(3) 项目进度管理
(4) 项目成本管理
(5) 项目质量管理
(6) 项目资源管理
(7) 项目沟通管理
(8) 项目风险管理
(9) 项目采购管理
(10) 项目干系人管理
6.4.5 项目绩效域
项目绩效域是一组对有效地交付项目成果至关重要的活动
项目绩效域是项目执行过程中
需要密切关注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领域,它们可以协调一致地实现预期的项目
成果,共有干系人、团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规划、项目工作、交付、测量、不确定性八
个项目绩效域
这些绩效域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6.4.6 价值交付系统
1. 创造价值
①创造满足客户或最终用户需要的新产品、服务或结果;
②做出积极的社会或环境贡献
③提高效率、生产力、效果或响应能力
④推动必要的变革,以促进组织向期望的未来状态过渡
⑤维持以前的项目集、项目或业务运营所带来的收益等。
2. 价值交付组件
价值交付系统是组织内部环境的一部分
受政策、程序、方法论、框架、治理结构等制约
3.信息流
当信息和信息反馈在所有价值交付组件之间以一致的方式共享时,价值交付系统最为有效,
能够使系统与战略保持一致
高层领导会与项目组合分享战略信息
第七章 项目立项管理
总述
概述
项目立项管理是对拟规划和实施的项目做分析,主要从先进性、适用性、经济合理性、
效益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效益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包括项目建议与立项申请、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与决策。
四个阶段
(生出香菇)
(生出香菇)
项目建议与立项申请
生成立项申请,又称为项目建议书
初步可行性研宄
生成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详细可行性研究
生成详细可行性研究报告
详细可行性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评估与决策
项目评估的最终成果是项目评估报告
7.1 项目建议与立项申请
1. 立项申请概念
立项申请又称为项目建议书,是项目建设单位向上级
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时所必须的文件
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时所必须的文件
是项目建设筹建单位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生产力
布局、国内外市场、所在地的内外部条件、组织发展战略等提出的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议文件
布局、国内外市场、所在地的内外部条件、组织发展战略等提出的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议文件
是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选择项目的依据,也是可行性研宄的依据
2. 项目建议书内容
①项目的必要性
②项目的市场预测
③项目预期成果(如产品方案或服务)的市场预测
④项目建设必需的条件
7.2 项目可行性研究
概述
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从技术、经济、社会和人员等方面的条件和情况进
行调查研究,对可能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以最终确定整个项目是否可行
行调查研究,对可能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以最终确定整个项目是否可行
7.2.1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 技术可行性分析
进行项目开发的风险
在给定的限制范围和时间期限内,能否设计出预期的系统并实现
必需的功能和性能
人力资源的有效性
项目开发的技术人员队伍是否可以建立,是否存在人力资源不足、技术能力欠缺等问题
是否可以通过外包或者培训获得所需要的熟练技术人员
技术能力的可能性
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当前所掌握的技术是否支持该项目的开发
是否存在支持该技术的开发环境、平台和工具
物资(产品)的可用性
是否存在可以用于建立系统的其他资源,如一些设备是否有替代品
2. 经济可行性分析
(1) 支出分析
一次性支出
包括开发费、培训费、差旅费、初始数据录入、设备购置费等费用
非一次性支出
包括软、硬件租金、人员工资及福利、水电等公用设施使用费,以及其他消耗品支出等。
长期的,连续的都属于非一次性支出
(2) 收益分析
直接收益
如销售项目产品的收入
间接收益
如成本的降低,其他兼职赚的钱、广告费
其他收益
如知识产权、软件著作权等
(3) 收益投资比、投资回收期分析
(4) 敏感性分析
3.社会效益可行性分析
(1) 对组织内部
品牌效益
竞争力效益
技术创新效益
人员提升收益
管理提升效益
(2) 对社会发展
公共效益
对广大社会群众增加信息惠民、美好生活、理念创造、知识普及、居民健
康等方面带来的各种收益
文化效益
指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包括网络文明方面
环境效益
指保护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社会责任感效益
指组织在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方面的收益
其他收益
如提高国防能力,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等
4.运行环境可行性分析
运行环境是制约信息系统发挥效益的关键
基础硬件运转正常可靠、软件正常使用,并达到预期的技术(功能、性能)指标、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才能称为信息系统项目是成功的
5.其他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实施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分析
7.2.2 初步可行性研究
1. 初步可行性研究定义
初步可行性研究一般是在对市场或者客户情况进行调查后,对项目进行的初步评估
研究内容
分析项目的前途,从而决定是否应该继续深入调查研宄
初步估计和确定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及核心问题,以确定是否需要解决
初步估计必须进行的辅助研究,以解决项目的核心问题,并判断是否具备必要的技术、 实验、人力条件作为支持等
2. 辅助研究的目的和作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前辅助研究如果在项目可行性研宄之前或与项目可行性研宄一起进行
3. 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经过初步可行性研究,可以形成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虽然比详细可行性研究报告粗略,但是对项目己经有了全面的描述、分析和论证
初步可行性研宄报告可以作为正式的文献供项目决策参考,也可以成为进一步做详细可行性研究的基础
4. 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需求与市场预测
设备与资源投入分析
空间布局
项目设计
项目进度安排
项目投资与成本估算
7.2.3 详细可行性研究
1. 详细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详细可行性研究时,必须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同时还
应当具备一些必须的技术资料
主要依据
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地区的发展规划
②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
③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设计开发建设要求请示的批复
④项目建议书或者项目建议书批准后签订的意向性协议
⑤国家、地区、组织的信息化规划和标准
⑥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⑦技术、产品或工具的有关资料等
2. 详细可行性研究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客观性原则
(3) 公正性原则
3. 详细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1)投资估算法
固定资金
固定资金中又分为设计开发费、设备费、场地费、安装费及项目管理费
流动资金
(2)增量净效益法(有无比较法)
将有项目时的成本(效益)与无项目时的成本(效益)
进行比较,求得两者差额即为增量成本(效益)
4.详细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 市场需求预测
(2) 部件和投入的选择供应
(3) 信息系统架构及技术方案的确定
(4) 技术与设备选择
(5) 网络物理布局设计
(6) 投资、成本估算与资金筹措
投资费用:
资金筹措
项目成本
财务报表
(7) 经济评价及综合分析
5.详细可行性研究报告
详细可行性研究报告视项目的规模和性质,有简有繁
7.3 项目评估与决策
概述
项目评估指在项目可行性研宄的基础上,由第三方(国家、银行或有关机构)根据国家颁
布的政策、法规、方法、参数和条例等,从国民经济与社会、组织业务等角度出发,对拟建项
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生产条件、市场需求、工程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评
价、分析和论证,进而判断其是否可行的一个评估过程
项目评估是项目投资前期进行决策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审查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为银行的贷款决策或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评估依据
①项目建议书及其批准文件
②项目可行性研宄报告
③报送组织的申请报告及主管部门的初审意见
④项目关键建设条件和工程等的协议文件
⑤必需的其他文件和资料等。
2. 评估的程序
成立评估小组
开展调查研究
分析与评估
编写、讨论、修改评估报告
召开专家论证会
评估报告定稿并发布
3. 项目评估的内容
项目与组织概况评估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评估
项目建设规模评估
资源、配件、燃料及公用设施条件评估
网络物理布局条件和方案评估
技术和设备方案评估
信息安全评估
安装工程标准评估
实施进度评估
项目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计划评估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项目的财务效益评估
国民经济效益评估
社会效益评估
项目风险评估
4. 项目评估报告内容大纲
项目概况
总结和建议
第八章 项目整合管理
(张华指管控师姐)
(张华指管控师姐)
8.1 管理基础
8.1.1 执行整合
总述
项目整合管理由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经理负责整合所有其他知识领域的成果,并掌握项目
总体情况
总体情况
项目整合管理的责任不能被授权或转移,项目经理必须对整个项目承担最终责任
整合是项目经理的一项关键技能
1.过程层面执行整合
项目经理如果无法整合相互作用的项目过程,那么实现项目目标的机会将会很小。
2.认知层面执行整合
项目经理的人际关系技能和能力与其管理项目的方式紧密相关,方法的选择通常取决于项目的具体特点,包括规模、项目或组织的复杂性,以及组织文化
3.背景层面执行整合
项目经理需要意识到项目背景和这些 新因素,决定如何在项目中最好地利用这些新环境因素,以获得项目成功
8.1.2 整合的复杂性
1.包含多个部分
2.不同部分之间存在一系列关联
3.不同部分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
4.这些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行为远远大于各部分简单的相加(例如突发性行为)
8.1.3 管理新实践
1.使用信息化工具
2.使用可视化管理工具
3.项目知识管理
4.项目经理在项目以外的职责
5.混合型方法
8.1.4 项目管理计划和项目文件
1.项目管理计划
2.项目文件
8.2 项目整合管理过程
8.2.1 过程概述
1.制定项目章程:编写一份正式批准项目并授权项目经理在项目活动中使用组织资源的文件。
2.制订项目管理计划:定义、准备和协调项目计划的所有组成部分,并把它们整合为一份综合项目管理计划。
3.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为实现项目目标而领导和执行项目管理计划中所确定的工作,并实施己批准变更。
4.管理项目知识:使用现有知识并 生成新知识,以实现项目目标,帮助组织学习。
5.监控项目工作:跟踪、审查和报告整体项目进展,以实现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绩效目标。
6.实施整体变更控制:审查所有变更请求,批准变更,管理可交付成果、组织过程资产、项目文件和项目管理计划的变更,并对变更处理结
果进行沟通。
果进行沟通。
7.结束项目或阶段:结束项目、阶段或合同的所有活动。
8.2.2 裁剪与考虑因素
项目生命周期:本项目合适的项目生命周期?项目生命周期应包括哪些阶段?
开发生命周期:对特定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言,什么是合适的开发生命周期和开发方
法?预测型或适应型方法是否适当?如果使用适应型方法,开发产品是该采用增量还是
管理方法:考虑到组织文化和项目的复杂性,哪种管理过程最有效?
知识管理:在项目中如何管理知识以营造合作的工作氛围?
8.2.3 敏捷与适应方法
在敏捷或适应型环境中,采用敏捷或适应型方法能够帮助项目经理将决策权下放,团队成 员可以自行决定并控制具体产品的规划和交付,而项目经理则重点关注营造合作型的决策氛围,并确保团队有能力应对变更,促进团队成员以相关领域专家的身份参与整合管理
8.3 制定项目章程
总述
主要作用
①明确项目与组织战略目标之间的直接联系;
②确立项目的正式地位;
③展示组织对项目的承诺。
项目章程在项目执行和项目需求之间建立了联系
项目章程不能当作合同,在执行外部项目时,通常需要用正式的合同来达成合作协议,项目章程用于建立组织内部的合作关系,确保正确交付合同内容。
8.3.1 输入
1.立项管理文件
2. 协议
3. 事业环境因素
4. 组织过程资产
8.3.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收集
头脑风暴
焦点小组
访谈
3.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冲突管理
引 导
会议管理
4. 会议
8.3.3 输出
1.项目章程
8.4 制定项目管理计划
总述
主要作用
生成一份综合文件,用于确定所有项目工作的基础及其执行方式。
概述
制订项目管理计划是定义、准备和协调项目计划的所有组成部分,并把它们整合为一份综合项目管理计划的过程
项目管理计划确定项目的执行、监控和收尾方式,其内容会根据项目所在的应用领域和复杂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项目管理计划可以是概括或详细的,应基准化,即至少应规定项目的范围、时间和成本方面的基准, 以便据此考核项目执行情况和管理项目绩效
在确定基准之前,可对项目管理计划进行多次更新,无需遵循正式流程变更;一旦确定基准,只能通过提出变更请求、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进行更新
在项目收尾之前,项目管理计划需要通过不断更新来渐进明细,并且这些更新需要得到控制和批准
8.4.1 输入
1. 项目章程
2. 其他知识领域规划过程的输出
3. 事业环境因素
4. 组织过程资产
8.4.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收集
3.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冲突管理
引导
4. 会议
8.4.3 输出
1.项目管理计划
8.5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
总述
主要作用
对项目工作和可交付成果开展综合管理,以提高项目成功的可能性。
概述
是为实现项目目标而领导和执行项目管理计划中所确定的工作,并实施己批准变更的过程
活动贯穿整个项目生命周期
专业名称
变更控制委员会(CCB)
C C B是决策机构,不是作业机构
8.5.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批准的变更请求
4. 事业环境因素
5. 组织过程资产
8.5.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3. 会议
开工会议
技术会议
敏捷或迭代规划会议
每日站会
指导小组会议
问题解决会议
进展跟进会议
回顾会议
8.5.3 输出
1. 可交付成果
2. 工作缋效数据
3. 问题日志
4. 变更请求
5.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6. 项目文件(更新)
7.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8.6 管理项目知识
总述
主要作用
①利用己有的组织知识来创造或改进项目成果
②使当前项目创造的知识可用于支持组织运营和未来的项目或阶段
概述
是使用现有知识并生成新知识,以实现项目目标并且帮助组织学习的过程
把个人的知识变成团队的,把团队的变成项目的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知识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激励人们分享知识或关注他人的知识
知识分类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8.6.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可交付成果
4. 事业环境因素
5. 组织过程资产
8.6.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知识管理
3. 信息管理
4.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8.6.3 输出
1. 经验教训登记册
2.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3.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8.7 监控项目工作
总述
概述
跟踪、审查和报告整体项目进展,以实现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绩效目标的过程
监督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项目管理活动之一,包括收集、测量和分析测量结果,以及预测
趋势,以便推动过程改进
主要作用
①让干系人了解项目的当前状态并认可为处理绩效问题而采取的行动
②通过成本和进度预测,让干系人了解项目的未来状态
主要关注
①把项目的实际绩效与项目管理计划进行比较
②定期评估项目绩效,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并推荐必要的措施
③检查单个项目风险的状态
④在整个项目期间,维护一个准确且及时更新的信息库,以反映产品及文件的情况
⑤为状态报告、进展测量和预测提供信息
⑥做出预测,以更新当前的成本与进度信息
⑦监督己批准变更的实施情况
⑧如果项目是项目集的一部分,还应向项目集管理层报告项目进展和状态
⑨确保项目与商业需求保持一致
8.7.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工作绩效信息
4. 协议
5. 事业环境因素
6.组织过程资产
8.7.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分析
3. 决策
4.会议
8.7.3 输出
1. 工作绩效报告
2. 变更请求
3.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 项目文件(更新)
8.8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
总述
概述
审查所有变更请求、批准变更,管理对可交付成果、项目文件和项目
管理计划的变更,并对变更处理结果进行沟通的过程
程审查对项目文件、可交付成果或 项目管理计划的所有变更请求,
并决定对变更请求的处置方案
并决定对变更请求的处置方案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贯穿项目始终,项目经理对此承担最终责任
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任何时间,参与项目的任何干系人都可以提出变更请求
在基准确定之前,变更无须正式受控、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
确定了项目基准,就必须通过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来处理变更请求
尽管变更可以口头提出,但所有变更请求都必须以书面形式记录,
并纳入变更管理和(或)配置管理系统中
并纳入变更管理和(或)配置管理系统中
每项记录在案的变更请求都必须由一位责任人批准、推迟或否
决,这个责任人通常是项目发起人或项目经理
主要作用
确保对项目中己记录在案的变更做出综合评审
8.8.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工作绩效报告
4. 变更请求
5. 事业环境因素
6. 组织过程资产
8.8.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变更控制工具
3. 数据分析
4. 决策
投票:投票可以采取一致同意、大多数同意或相对多数原则的方式,以决定是否接受、推迟或否决变更请求。
独裁型决策制定:采用这种决策技术,将由一个人负责为整个集体制定决策。
多标准决策分析:该技术借助决策矩阵,根据一系列预定义的准则,用系统分析方法评估变更请求
5.会议
8.8.3 输出
1. 批准的变更请求
2.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3. 项目文件(更新)
8.9 结束项目或阶段
总述
概述
结束项目或阶段是终结项目、阶段或合同的所有活动的过程
仅开展一次或仅在项目或阶段的结束点开展
主要作用
①存档项目或阶段信息,完成计划的工作
②释放组织团队资源以展开新的工作
8.9.1 输入
1.项目章程
2. 项目管理计划
3. 项目文件
4. 验收的可交付成果
5. 立项管理文件
6. 协议
7. 采购文档
8.组织过程资产
8.9.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分析
3. 会议
8.9.3 输出
1. 项目文件(更新)
2. 最终产品、服务或成果
3. 项目最终报告
4.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第九章 项目范围管理
(鬼手易建人制)
(鬼手易建人制)
9.1 管理基础
总述
确保项目做且且做所需的全部工作
9.1.1 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
产品范围
指某项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产品范围的完成情况是根据产品需求来衡量的
项目范围
包括产品范围,是为交付具有规定特性与功能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范围的完成情况是根据项目管理计划来衡量的
9.1.2 管理新实践
项目范围管理的新趋势和新兴实践更加注重与商业分析师一起合作,便于确认问题和识别商业需要。
9.2 项目范围管理过程
9.2.1 过程概述
规划范围管理:为了记录如何定义、确认和控制项目范围及产品范围,创建范围管理计划。
收集需求:为了实现项目目标,确定、记录并管理干系人的需要和需求。
定义范围:制定项目和产品详细描述。
创建WBS:将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为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件。
确认范围: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
控制范围: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基准的变更。
9.2.2 裁剪考虑因素
知识和需求管理
确认和控制
开发方法
需求的稳定性
治理
9.2.3 敏捷与适应方法
项目通常在前期的时候师需求不断变化、风险大和不确定性高
项目通常在开始的时候无法明确项目的范围,在项目期间逐渐明确,体现了项目的逐渐明晰特点
采用敏捷或适应型生命周期的项目,旨在应对大量变更,需要干系人持续参加项目
需多次迭代来开发交付成果,每次迭代都需要重复三个过程:收集需求--定义范围--创建WBS
9.3 规划范围管理
总述
主要作用
在整个项目期期间对如何管理项目范围提供指南和方向
本过程只开展一次,或仅在项目的预定义点开展
9.3.1 输入
1.项目章程
2.项目管理计划
3.事业环境因素
4.组织过程资产
9.3.2 工具与技术
1.专家判断
2.数据分析
3.会议
9.3.3 输出
1.范围管理计划
2.需求管理计划
9.4 收集需求
总述
主要作用
定义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奠定基础
概述
本过程仅开展一次或仅在项目的预定义点开展
让干系人积极参与需求的探索和分解工作(分解成项目和产品需求),能直接促进项目成功
需求将作为后续工作分解结构(WBS)的基础,也将作为成本、进度、质量和采购规划的基础
9.4.1 输入
1. 立项管理文件
2. 项目章程
3. 项目管理计划
4. 项目文件
5. 协议
6. 事业环境因素
7. 组织过程资产
9.4.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收集
3. 数据分析
4. 决策
5. 数据表现
6.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7. 系统交互图
8. 原型法
9.4.3 输出
1.需求文件
2.需求跟踪矩阵
9.5 定义范围
总述
主要作用
描述产品、服务或成果的边界和验收标准
概述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多次反复开展。
准备好详细项目范围说明书,对项目成功至关重要
项目范围说明书是对项目范围、主要可交付成果、假设条件和制约因素的描述
项目章程和项目范围说明书的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它们的详细程度完全不同
9.5.1 输入
1. 项目章程
2. 项目管理计划
3. 项目文件
4. 事业环境因素
5. 组织过程资产
9.5.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分析
3. 决策
4.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5. 产品分析
9.5.3 输出
1.项目范围说明书
2.项目文件(更新)
9.6 创建WBS
总述
概述
WBS是将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成较小的、易于管理的组件的过程
它仅开展一次或仅在项目的预定义点开展
主要作用
为所要交付的内容提供架构
层次
1.里程碑
关键的时间节点
2.工作包
WBS分解的最底层的可交付成果或项目
工作组成部分,工作包大小依据8/80原则
工作组成部分,工作包大小依据8/80原则
3.控制账户
每个工作包分配到一个控制账户,每个控
制账户下可以有多个工作包
制账户下可以有多个工作包
4.规划包
工作内容己知,但详细的进度活动未知可以使用规划包
进行分解,随着情况逐步清晰,规划包最终被分解成工作包及相应的具体活动
进行分解,随着情况逐步清晰,规划包最终被分解成工作包及相应的具体活动
5.WBS词典
WBS字典是针对WBS中的每个组件,详细描述可交付成果、活动和进度信息的文件
作用
1.WBS分解完,项目干系人需给予确认,达成共识,然后根据此进行时间估算和成本估算
2.明确和准确说明项目范围
3.清楚的定义项目边界,提供了项目干系人一致认可的、需要做的工作和不需要做的工作
4.为各独立单元分配人员,规定人员职责、确定项目所需的技能和人力资源
5.针对独立单元进行时间、成本、资源的估算,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6.确定项目进度和控制基准
7.确定项目工作和财务账目联系起来
8.确定工作内容和工作顺序,将项目分解成具体的任务,可以以图形化的方式查看工作内容
9.有助于防止项目需求蔓延
9.6.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事业环境因素
4. 组织过程资产
9.6.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分解
9.6.3 输出
1.范围基准
2.项目文件(更新)
9.7 确认范围
总述
主要作用
①使验收过程具有客观性
②通过确认每个可交付成果来提高最终产品、服务或成果获得验收的可能性(阶段验收)
概述
确认范围是正式验收项目已完成的可交付成果的过程
确认范围包括与客户或发起人一起审查可交付成果
确保可交付成果圆满完成,并获得客户和发起人的正式验收
虽然确认范围是正式的,并不是确认了就无法更改了,任何时候更改项目的范围,都会引起项目的时间、进度和资源的变化
确认范围应该是贯穿项目过程始终的,主要的工具和技术是检查和群体决策
在确认范围之前,项目团队需先进行质量控制工作
在确认范围工作中发现项目范围说明书、WBS中有遗漏或者错误,需要向项目团队明确指出错误的内容,给出修正意见
步骤
1.确定需要进行范围确认的时间(确定验收时间)
2.识别范围确认需要的投入(确定验收过程的投入)
3.确定范围正式被接受的标准和要素(确认验收标准和内容)
4.确定范围确认会议的组织步骤(确定验收会议议程)
5.组织范围确认会议(正式开验收会)
需检查六方面问题
可交付成果是否是确定、可确认的
每个可交付成果是否有明确的里程碑,里程碑是否是有明确的、可辨别的事件
是否有明确的质量标准
审核和承诺是否清晰的表达
项目范围是否覆盖了需要完成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的所有活动、有没有遗漏或者错误
项目范围的风险是否太高,管理层是否能够降低可预见的风险发生时对项目的冲击
干系人关注点
管理层
关注项目范围、范围对项目的进度、资金和资源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否会超过组织的承受范围,是否在投入产出上具有合理性(盈利)
客户
关注产品范围,关系项目的可交付成果能否满足产品或服务(产品功能能不能用)
项目管理人员
关注项目的制约因素,可交付成果是否足够和必需完成,时间、资金是否足够、主要的潜在风险和预备解决方案(范围、进度、成本、质量)
项目团队
主要关注项目范围中自己参与的功能和负责的工作,关注自己的工作时间是否足够,多项工作之间是否有冲突(分配给自己的工作能否按时完成)
专业术语
1
核实产品——是针对产品是否完成
确认范围——是针对项目可交付成果
2
确认范围——主要强调可交付成果获得客户或发起人的接受,确认范围一般是外部干系人对可交付成果进行验收,一般在阶段末进行(外部验收)
质量控制——强调可交付成果的正确性,质量控制属于内部检查,一般在确认范围前进行(内部确认)
3
确认范围——强调核实与接受可交付成果,确认范围强调验收项目可交付成果
项目收尾——强调的是结束项目或阶段所做的流程性工作,强调验收产品
9.7.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工作绩效数据
4. 核实的可交付成果
9.7.2 工具与技术
1. 检查
2. 决策
9.7.3 输出
1. 验收的可交付成果
2. 变更请求
3. 工作缋效信息
4. 项目文件(更新)
9.8 控制范围
总述
概述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控制范围是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基准变更的过程
控制项目范围确保所有变更请求、推荐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都通过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进行处理
未经控制的产品或项目范围的扩大(未对时间、成本和资源做相应调整)被称为范围蔓延
确定偏离范围基准的原因和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是项目范围控制 的重要工作
主要作用
在整个项目期间保持对范围基准的维护
9.8.1 输入
1.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工作绩效数据
4. 组织过程资产
9.8.2 工具与技术
1. 数据分析
9.8.3 输出
1. 工作绩效信息
2. 变更请求
3.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项目文件(更新)
第十章 项目进度管理
(划一列算制空)
(划一列算制空)
10.1 管理基础
总述
定义活动、排列活动顺序、估算活动持续时间及制定进度模型形成进度计划等过程的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视为一个过程
10.1.1 项目进度计划的定义和总要求
编制进度计划的步骤
首先选择进度计划方法,例如关键路径法
然后将项目特定数据,如活动、计划日期、持续时间、资源、依赖关系和制约因素等输入进度计
划编制工具,创建项目进度模型
划编制工具,创建项目进度模型
最后根据进度模型形成项目进度计划
在整个项目期间保持项目进度计划的灵活性,并根据知识、风险理解程度和增值活动等
情况的改变对其进行调整
情况的改变对其进行调整
10.1.2 管理新实践
10.2 项目进度管理过程
10.2.1 过程概述
规划进度管理:为了规划、编制、管理、执行和控制项目进度,制定政策、程序和文档。
定义活动:识别和记录为完成项目可交付成果而需采取的具体活动
排列活动顺序:识别和记录项目活动之间的关系。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根据资源估算的结果,估算完成单项活动所需工作时段数。
制订进度计划:分析活动顺序、持续时间、资源需求和进度制约因素,创建项目进度模型,落实项目执行和监控情况
控制进度:监督项目状态,以更新项目进度和管理进度基准的变更
10.2.2 裁剪考虑因素
考虑的因素
生命周期方法
资源可用性
项目维度
技术支持
10.2.3 敏捷与适应方法
10.3 规划进度管理
总述
概述
为规划、编制、管理、执行和控制项目进度而制定政策、程序和文档的过程
为如何在整个项目期间管理项目进度提供指南和方向
本过程仅开展一次或仅在项目的预定义点开展
主要作用
项目进度管理计划
根据需要,项目进度管理计划可以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非常详细的或高度概括的
应包括合适的临界值
规定如何报告或评估进度紧急情况
非一成不变,可能需要通过更新进度管理计划反映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变更
10.3.1 输入
1. 项目章程
2. 项目管理计划
3. 事业环境因素
4. 组织过程资产
10.3.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分析
3. 会议
10.3.3 输出
进度管理计划
10.4 定义活动
总述
概述
定义活动是识别和记录为完成项目可交付成果而须采取的具体行动的过程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主要作用
将工作包分解为进度活动,作为对项目工作进行进度估算、规划、执行、
监督和控制的基础
监督和控制的基础
10.4.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事业环境因素
3. 组织过程资产
10.4.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分解
3. 滚动式规划
4. 会议
10.4.3 输出
1. 活动清单
2. 活动属性
3. 里程碑清单
4. 变更请求
5.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10.5 排列活动顺序
总述
概述
排列活动顺序是识别和记录项目活动之间关系的过程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排列活动顺序过程旨在将项目活动列表转化为图表
除了首尾,每项活动都至少有一项紧前活动和一项紧后活动,并且逻辑关系适当
主要作用
定义工作之间的逻辑顺序,以便在既定的所有项目制约因素下获得最高的效率
10.5.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事业环境因素
4. 组织过程资产
10.5.2 工具与技术
1.紧前关系绘图法(PDM,又称为前导图法)
2.箭线图法(ADM,又称双代号网络图)
3.确定和整合依赖关系
4.提前量和滞后量
5.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10.5.3 输出
1.项目进度网络图
2.项目文件(更新)
10.6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
总述
概述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是根据资源估算的结果,估算完成单项活动所需工作时段数的过程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首先估算完成活动所需的工作量和计划投入该活动的资源数量,然后结合项目日历和资源日历,
据此估算出完成活动所需的工作时段(即活动持续时间)
据此估算出完成活动所需的工作时段(即活动持续时间)
随着数据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准确,持续时间估算的准确性和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主要作用
是确定完成每个活动所需花费的时间量
考虑因素
收益递减规律
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用于确定单位产出所需投入的因素(如资源)会
最终达到一个临界点,在该点之后的产出或输出会随着增加这个因素而递减
最终达到一个临界点,在该点之后的产出或输出会随着增加这个因素而递减
资源数量
增加资源数量,比如两倍投入资源但完成工作的时间不一定能缩短一半,因为投入资源可能会
增加额外的风险,比如如果增加太多活动资源,可能会因知识传递、学习曲线、额外合作等其
他相关因素而造成持续时间增加
增加额外的风险,比如如果增加太多活动资源,可能会因知识传递、学习曲线、额外合作等其
他相关因素而造成持续时间增加
技术进步
在确定持续时间估算时,技术进步因素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员工激励
项目经理还需要了解拖延症和帕金森定律。
应该把活动持续时间估算所依据的全部数据与假设都记录在案。
应该把活动持续时间估算所依据的全部数据与假设都记录在案。
拖延症:人们只有在最后一刻,即快到期限时才会全力以赴;
帕金森定律: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
10.6.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事业环境因素
4. 组织过程资产
10.6.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类比估算
3. 参数估算
4. 三点估算
5. 自下而上估算
6. 数据分析
7. 决策
8.会议
10.6.3 输出
1. 持续时间估算
2. 估算依据
3. 项目文件(更新)
10.7 制定进度计划
总述
概述
分析活动顺序、持续时间、资源需求和进度制约因素,创建进度模型,从
而落实项目执行和监控的过程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制订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
主要作用
为完成项目活动而制定具有计划日期的进度模型
过程
首先,项目管理团队选择进度计划方法,例如关键路径法或敏捷方法
然后,项目管理团队将项目特定数据,如活动、计划日期、持续时间、
资源、依赖关系和制约因素等输入进度计划编制工具,以创建项目进度模型
资源、依赖关系和制约因素等输入进度计划编制工具,以创建项目进度模型
关键步骤
1.定义项目里程碑,识别活动并排列活动顺序,估算持续时间,并确定活动的开始和完成日期
2.由分配至各个活动的项目人员审查其被分配的活动
3.项目人员确认开始和完成日期与资源日历和其他项目或任务没有冲突,确认计划日期的有效性
4.分析进度计划,确定是否存在逻辑关系冲突,以及在批准进度计划并将其作为基准之前
是否需要资源平衡,并同步修订和维护项目进度模型,确保进度计划在整个项目期间一
直切实可行
是否需要资源平衡,并同步修订和维护项目进度模型,确保进度计划在整个项目期间一
直切实可行
10.7.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协议
4. 事业环境因素
5. 组织过程资产
10.7.2 工具与技术
1. 进度网络分析
2. 关键路径法
3.资源优化
4. 数据分析
5. 提前量和滞后量
6. 进度压缩
7.计划评审技术
8.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9. 敏捷或适应型发布规划
10.7.3 输出
1. 进度基准
2. 项目进度计划
3. 进度数据
4. 项目日历
5. 变更请求
6.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7.项目文件(更新)
10.8 控制进度
总述
概述
控制进度是监督项目状态,以更新项目进度和管理进度基准变更的过程
进度基准的任何变更都必须经过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的审批
主要作用
在整个项目期间保持对进度基准的维护
关注内容
①判断项目进度的当前状态
②对引起进度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
③重新考虑必要的进度储备
④判断项目进度是否已经发生变更
⑤在变更实际发生时对其进行管理
10.8.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工作绩效数据
4. 组织过程资产
10.8.2 工具与技术
1.数据分析
2.关键路径法
3.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4. 资源优化
5. 提前量和滞后量
6. 进度压缩
10.8.3 输出
1. 工作绩效信息
2. 进度预测
3. 变更请求
4.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5.项目文件(更新)
第十一章 项目成本管理
(鬼谷子制)
(鬼谷子制)
11.1 管理基础
总述
重点关注完成项目活动所需资源的成本,但同时也考虑项目决策对项目产品、
服务或成果的使用成本、维护成本和支持成本的影响
服务或成果的使用成本、维护成本和支持成本的影响
11.1.1 重要性和意义
项目成本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项目管理主要受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的约束
项目成本管理就是要确保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项目
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相关技术和方法,尽量使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
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防止成本失控
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防止成本失控
项目成本失控的原因
(1) 对工程项目认识不足。
(2) 组织制度不健全
(3) 方法问题
(4) 技术的制约
(5) 需求管理不当
11.1.2 相关术语和定义
项目成本概念及其构成
包括为实施、完成或创造该活动或其组成部分所需资源的货币价值。
具体的成本一般包括直接工时、其他直接费用、间接工时、其他间接费用以及采购价格
具体的成本一般包括直接工时、其他直接费用、间接工时、其他间接费用以及采购价格
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产品的全生命期成本考虑的是权益总成本,即开发成本加上维护成本
成本的类型
可变成本
随着生产量、工作量或时间而变的成本为可变成本。
如随着生产量或服务量的增加,需要支付给工人的薪资或工资也会增加。
如随着生产量或服务量的增加,需要支付给工人的薪资或工资也会增加。
固定成本
不随生产量、工作量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非重复成本为固定成本。
直接成本
直接可以归属于项目工作的成本为直接成本,如项目团队差旅费、工资、项
目使用的物料及设备使用费等。
间接成本
来自一般管理费用科目或几个项目共同担负的项目成本所分摊给本项目的费
用,形成了项目的间接成本,如税金、额外福利和保卫费用等。
机会成本
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或交付一种产品或服务,而失去利用这些资源生产或
交付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做出某一选择后同时失去其
他选择,其他选择中最大的损失。
交付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做出某一选择后同时失去其
他选择,其他选择中最大的损失。
沉没成本
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己经发生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沉没
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
的行为方式与决策,在投资决策时应该尽量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
的行为方式与决策,在投资决策时应该尽量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应急储备和管理储备
应急储备
应急储备是包含在成本基准内的一部分预算,项目经理可以之间动用
应急储备通常是预算的一部分,用来应对那些会影响项目的“己知 -未知”风险
管理储备
管理储备不包括在成本基准中,但属于项目总预算和资金需求的一部分,
使用前需要得到高层管理者审批
使用前需要得到高层管理者审批
管理储备用来应对会影响项目的“未知 -未知”风险
成本基准
成本基准是经批准的按时间安排的成本支出计划,并随时反映了经批准的项目成本的变更(所增加或减少的资金数目)
11.1.3 管理新实践
通过对挣值管理(EVM)的扩展,引入挣得进度(ES)这一概念
ES是EVM理论和实践的延伸,挣得进度理论用ES和实际时间(AT)替代了传统EVM
所使用的进度偏差测量指标S V (挣值一计划价值)
ES - AT , 如果挣得进度大于0 ,则表示项目进度提前了
11.2 项目成本管理过程
11.2.1 过程概述
规划成本管理
确定如何估算、预算、管理、监督和控制项目成本。
估算成本
对完成项目活动所需货币资源进行近似估算
制定预算
汇总所有单个活动或工作包的估算成本,建立一个经批准的成本基准。
控制成本
监督项目状态,以更新项目成本和管理成本基准的变更。
11.2.2 剪裁考虑因素
知识管理
估算和预算
挣值管理
敏捷方法的使用
治理
11.2.3 敏捷与适应方法
采用轻量级估算方法快速生成对项目人力成本的高层级预测
11.3 规划成本管理
总述
概述
规划成本管理是确定如何估算、预算、管理、监督和控制项目成本的过程
主要作用
在整个项目期间为如何管理项目成本提供指南和方向
11.3.1 输入
1. 项目章程
2. 项目管理计划
3. 事业环境因素
4. 组织过程资产
财务控制程序
历史信息和经验教训知识库
财务数据库
与成本估算和预算有关的政策、程序和指南
11.3.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分析
3. 会议
11.3.3 输出
成本管理计划
11.4 估算成本
总述
概述
估算成本是对完成项目工作所需资源成本进行近似估算的过程
根据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定期开展
对完成活动所需资源的可能成本进行的量化评估,在某特定时点根据己知信
息所做出的成本预测
息所做出的成本预测
需比较自制成本与外购成本、购买成本与租赁成本及多种资源共享方案,以优化项目成本
在项目生命周期中,项目估算的准确性亦将随着项目的进展而逐步提高
主要作用
确定项目所需的资金
11.4.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事业环境因素
4. 组织过程资产
11.4.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类比估算
3. 参数估算
4. 自下而上估算
5. 三点估算
6. 数据分析
7.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8. 决策
11.4.3 输出
1. 成本估算
2. 估算依据
3.项目文件(更新)
11.5 制定预算
总述
概述
制定预算是汇总所有单个活动或工作包的估算成本,建立一个经批准的成本基准的过程
项目预算包括经批准用于执行项目的全部资金,
成本基准是经过批准且按时间段分配的项目预算,包括应急储备,但不包括管理储备
主要作用
确定可以依据其来进行监督和控制项目绩效的成本基准
11.5.1 输入
1.项目管理计划
2. 可行性研究文件
3. 项目文件
4. 协议
5. 事业环境因素
6. 组织过程资产
11.5.2 工具与技术
1.专家判断
2. 成本汇总
3. 数据分析
4. 历史信息审核
5. 资金限制平衡
6. 融资
11.5.3 输出
1.成本基准
2. 项目资金需求
3. 项目文件(更新)
11.6 控制成本
总述
概述
控制成本是监督项目状态,以更新项目成本和管理成本基准变更的过程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只有经过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的批准,才可以增加预算
重点分析项目资金支出与完成的相应工作之间的关系,才算是有效的控制成本
有效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管理经批准的成本基准
主要作用
在整个项目期间保持对成本基准的维护
成本控制的目标包括
①对造成成本基准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
②确保所有变更请求都得到及时处理
③当变更实际发生时,管理这些变更
④确保成本支出不超过批准的资金限额,既不超出按时段、
WBS组件和活动分配的限额,也不超出项目总限额;
WBS组件和活动分配的限额,也不超出项目总限额;
⑤监督成本绩效,找出并分析与成本基准间的偏差;
⑥对照资金支出,监督工作绩效;
⑦防止在成本或资源使用报告中出现未经批准的变更
⑧向干系人报告所有经批准的变更及其相关成本
⑨设法把预期的成本超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11.6.1 输入
1.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资金需求
3. 项目文件
4. 工作绩效数据
5. 组织过程资产
11.6.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分析
3.完工尚需绩效指数
完工尚需绩效指数(TCPI)是一种为了实现特定的管理目标,剩余资源的使用必须达到的
成本绩效指标,是完成剩余工作所需的成本与剩余预算之比
4.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11.6.3 输出
1. 工作绩效信息
2. 成本预测
无论是计算得出的E A C值,还是自下而上估算的EA C值,都需要记录下来,
并传达给干系人。
并传达给干系人。
3. 变更请求
4.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5.项目文件(更新)
第十二章 项目质量管理
(归管控)
(归管控)
12.1 管理基础
总述
概述
项目质量管理包括把组织的质量政策应用于规划、管理、控制项目和产品质量要求,以满
足干系人目标的各个过程
项目质量管理以执行组织的名义支持过程的持续改进活动
12.1.1 质量与项目质量
质量
反映实体满足主体明确和隐含需求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质量与等级的区别
①一个低等级(功能有限)、高质量(无明显缺陷,用户手册易读)的软件
产品,适合一般情况下使用,也可以被认可
②一个高等级(功能繁多)、低质量(有许多缺陷,用户手册杂乱无章)的软件产品,
该产品的功能会因质量低劣而无效和 /或低效,不会被使用者接受
该产品的功能会因质量低劣而无效和 /或低效,不会被使用者接受
预防胜于检查,预防错误的成本通常远低于在检查或使用中发现并纠正错误的成本
相关的术语
①“预防”——保证过程中不出现错误;
②“检查”——保证错误不落到客户手中;
③“公差”一结果的可接受范围;
④“控制界限”一在统计意义上稳定的过程或过程绩效的普通偏差的边界
项目质量
从项目作为一次性的活动来看,项目质量体现在由WBS反映出的项目范围内所有的阶段、
子项目、项目工作单元的质量构成,即项目的工作质量
从项目作为一项最终产品来看,项目质量体现在其性能或者使用价值上,即项目的产品质量
项目的质量是顺应顾客的要求进行的,不同的顾客有着不同的质量要求,其意图己反映在项目合同中
12.1.2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
量规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以及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质量性质的活动
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是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
质量方针是总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最高管理者批准。
质量目标
是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它是落实质量方针的具体要求,它从属于质量
方针,应与利润目标、成本目标、进度目标等相协调
质量目标应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及项目的全体成员,以便于实施、检查和考核。
管理水平
(1)代价最大的方法是让客户发现缺陷。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召回、商誉受损和返工成本
(2)控制质量过程包括先检测和纠正缺陷,再将可交付成果发送给客户。该过程会带来相关成本,主要是评估成本和内部失败成本。
(3)通过质量保证检查并纠正过程本身。
(4)将质量融入项目和产品的规划和设计中。
(5)在整个组织内创建一种关注并致力于实现过程和产品质量的文化。
12.1.3 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1. GB/T 19000系列标准
GB/T19000
表述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并规定质量管理体系术语
GB/T19001
规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用于组织证实其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
GB/T19002
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1应用指南
GB/T19004
质量管理组织的质量实现持续成功指南,该标准的目的是组织业绩改进和顾客及其他干系人满意。
GB/T19011
提供审核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指南。
2.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 Q M )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组织的品质管理
(1) 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2)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 全面方法的质量管理。
(4) 全面结果的质量管理
12.1.4 管理新实践
客户满意
持续改进
管理层的责任
与供应商的互利合作关系
12.2 项目质量管理过程
12.2.1 过程概述
规划质量管理
识别项目及其可交付成果的质量要求、标准,并书面描述项目符合质量
要求、标准的证明
规划质量管理过程关注工作需要达到的质量
管理质量
把组织的质量政策用于项目,并将质量管理计划转化为可执行的质量活动
管理质量则关注管理整个项目期间的质量
控制质量
为了评估绩效,监督和记录质量管理活动的执行结果,确保项目输出完整、
正确,且满足客户期望
控制质量关注工作成果与质量要求的比较,确保结果可接受
12.2.2 剪裁考虑因素
政策合规与审计
标准与法规合规性
持续改进
干系人参与
12.2.3 敏捷与适应方法
首先,循环回顾、定期检查质量过程的效果
其次,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
然后,建议实施新的质量改进方法
最后,回顾会议评估试验过程,确定是否可行,是否应继续,做出调整或者直接弃用
12.3 规划质量管理
总述
概述
规划质量管理市识项目可交付成果的质量要求、标准,并书面描述项目将如何证明符合质量要求、标准的过程
质量规划应与其他知识领域规划过程并行开展
主要作用
在整个项目期间如何管理和核实质量提供指南和方向
12.3.1 输入
1. 项目章程
2.项目管理计划
3.项目文件
4.事业环境因素
5.组织过程资产
12.3.2 工具与技术
1.专家判断
2.数据收集
标杆对照
头脑风暴
访谈
3.数据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质量成本
一致性成本
预防成本
培训
文件过程
设备
完成时间
评估成本
测试
破坏性实验损失
检查
非一致性成本
内部失败成本
反工
报废
外部失败成本
债务
保修工作
失去业务
4.决策技术
优先矩阵
5.数据表现
流程图
逻辑数据模型
矩阵图
思维导图
6.测试与检查的规划
α测试
β测试
7.会议
12.3.3 输出
1.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2.质量测量指标
3.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 项目文件(更新)
12.4 管理质量
总述
概述
管理质量是把组织的质量政策用于项目,并将质量管理计划转化为可执行的质量活动的过程
管理质量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管理质量有时也被称为“质量保证”,但管理质量的定义比质量保证更广
质量保证
着眼于项目使用的过程,旨在高效地执行项目过程,包括遵守和满足标准,
向干系人保证最终产品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期望和要求
向干系人保证最终产品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期望和要求
管理质量
管理质量包括所有质量保证活动还与产品设计和过程改进有关
管理质量的工作属于质量成本框架中的一致性工作
管理质量是所有人的共同职责,包括项目经理、项目团队、项目发起人、执行组织的管理
层,甚至是客户
主要作用
①提高实现质量目标的可能性
②识别无效过程和导致质量低劣的原因
③使用控制质量过程的数据和结果向干系人展示项目的总体质量状态
管理质量过程的意义
①通过执行有关产品特定方面的设计准则,设计出最优的成熟产品
②建立信心,相信通过质量保证工具和技术(如质量审计和故障分析)可以
使未来输出在完工时满足特定的需求和期望;
使未来输出在完工时满足特定的需求和期望;
③确保使用质量过程并确保其使用能够满足项目的质量目标
④提高过程和活动的效率与效果,获得更好的成果和绩效并提高干系人的满意度。
12.4.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组织过程资产
12.4.2 工具与技术
1. 数据收集
2. 数据分析
3. 决策技术
4.数据表现
5.审计
概述
审计是用于确定项目活动是否遵循了组织和项目的政策、过程与程序的一种结构化且独立的过程
质量审计通常由项目外部的团队开展,如组织内部审计部门、项目管理办公室(PMO) 或组织外部的审计师
质量审计可事先安排,也可随机进行
质量审计还可确认己批准的变更请求(包括更新、纠正措施、缺陷补救和预防措施 )的实施情况
目标
①识别全部正在实施的良好及最佳实践
②识别所有违规做法、差距及不足
③分析所在组织和/或行业中类似项目的良好实践
④积极主动的提供协助,以改进过程的执行,从而帮助团队提高生产效率
⑤强调每次申请都应对组织经验教训和知识库的积累做出贡献
6. 面向X的设计
DfX是产品设计期间可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指南,旨在优化设计的特定方面,可以控制或提高产品最终特性
7. 问题解决
8. 质量改进方法
12.4.3 输出
1. 质量报告
质量报告可能是图形、数据或定性文件
其中包含的信息可帮助其他过程和部门采取纠正
措施,以实现项目质量期望
2. 测试与评估文件
3. 变更请求
4. 项目管理计划(变更)
5.项目文件(更新)
12.5 控制质量
总述
概述
控制质量市为了评估绩效,确保项目输出完整、正确且满足客户期望,而监督和记录质量管理活动执行结果的过程
质量控制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在敏捷或适应型项目中,控制质量活动可能由所有团队成员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执行
在瀑布或预测型项目中,控制质量活动由特定团队成员在特定时间点或者项目或阶段快结束时执行
主要作用
①核实项目的可交付成果和工作已经达到的主要干系人的质量要求、可供最终验收
②确定项目输出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这些输出需要满足所有适用标准、要求、法规和规范
目的
是在用户验收和最终交付之前测量产品或服务的完整性、合规性和适用性
本过程通过测量所有的步骤、属性和变量,来核实与规划阶段所描述规范性的一致性和合规性。
12.5.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可交付成果
4. 工作绩效数据
5. 批准的变更请求
6. 事业环境因素
7. 组织过程资产
12.5.2 工具与技术
1.数据收集
核对单
核查表
统计抽样
问卷调查
2. 数据分析
3. 检查
4. 测试/产品评估
5. 数据表现
因果图
用于识别质量缺陷和错误可能造成的结果
控制图
用于确定一个过程是否稳定,或者是否具有可预测的绩效
规格上限和下限是根据要求制定的,反映了可允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直方图
散点图
6. 会议
12.5.3 输出
1. 工作绩效信息
2. 质量控制测量结果
3. 核实的可交付成果
4. 变更请求
5.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6. 项目文件(更新)
第十三章 项目资源管理
(硅谷火箭管控)
(硅谷火箭管控)
13.1 管理基础
总述
概述
包括识别、获取和管理所需资源以成功完成项目的各个过程
有助于确保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正确的资源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根据项目需要规划并组建项目团队,对
团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以保证他们可以完成项目任务,实现项目目标
13.1.1 相关术语和定义
1. 项目团队
2. 项目管理团队
3. 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是由执行组织委派,领导项目团队实现项目目标的个人
项目经理既是项目团队的领导者又是项目团队的管理者
项目经理具有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
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二者均不可或缺
4. 领导和管理
领导者
①确定方向
②统一思想
③激励和鼓舞
管理者
被组织赋予职位和权力,负责某件事情的管理或实现某个目标
领导力
让一个群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能力
尊重和信任,而非畏惧和顺从,是有效领导力的关键要素
领导者设定目标,管理者率众实现目标
5. 权力
(1) 职位权力
来源于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职位和职权
(2) 惩罚权力
使用降职、扣薪、惩罚、批评、烕胁等负面手段的能力
惩罚权力很有力,但会对团队气氛造成破坏
滥用惩罚权力会导致项目失败,应谨慎使用
(3) 奖励权力
奖励包括加薪、升职、福利、休假、礼物、口头表扬、认可度、
特殊的任务以及其他的奖励员工满意行为的手段
特殊的任务以及其他的奖励员工满意行为的手段
优秀的管理者擅长使用奖励权力激励员工高水平完成工作
(4) 专家权力
来源于个人的专业技能
让员工感到他是某些领域的专业权烕,那么员工就会在这些领域内遵从项目经理的意见
(5) 参照权力
成为别人学习和参照榜样所拥有的力量
参照权力是他人认可和敬佩榜样者,愿意模仿服从榜样者,
并希望自己成为榜样者的力量来源。这是一种个人魅力
并希望自己成为榜样者的力量来源。这是一种个人魅力
6. 冲突和竞争
冲突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
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冲突并不一定是有害的,“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
竞争
双方则具有同一个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7. 团队发展阶段
(1) 形成阶段
团队成员之间开始互相认识,并了解项目情况及他们在项目中的角色与职责,形成共同目标
团队成员倾向于相互独立,不怎么开诚布公,在团队往往对未来有美好的期待
(2) 震荡阶段
团队成员开始执行分配的任务,一般会遇到超出预想的困难,希望被现实打破
个体之间开始争执,互相指责,并且怀疑项目经理的能力。
(3) 规范阶段
经过一定时间磨合,团队成员开始协同工作,并调整各自的工作习惯和行为来支持团队
团队成员开始相互信任,项目经理能得到团队的认可。
(4) 发挥阶段
相互之间的配合默契和对项目经理的信任加强,团队就像一个组织有序的单位那样工作
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依靠,平稳高效地解决问题,团队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会非常强
(5) 解散阶段
所有工作完成后,项目结束,团队解散。
8.激励理论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
对衣食住行等需求都属于生理需求,这里需求级别最低
常见的激励措施:员工宿舍、工作餐、工作服、班车、工资、补贴、奖金等
安全需求
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不致失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需求
常见的激励措施:养老保险、医疗保障、长期劳动合同、意外保险、失业保险等。
社会交往的需求
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常见的激励措施:定期员工活动、聚会、比赛、俱乐部等
受尊重的需求
包括自尊心和荣誉感,荣誉来自别人、自尊来自自己
常见的激励措施:荣誉性的奖励,形象、地位提升,颁发奖章,作为导师培训别人
自我实现的需求
实现自己的潜力,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常见的记录措施:给他更多的空间让他负责、让他成为智囊团、参与决策、参与组织的管理会议等。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底层的4种需求即生理、安全、社会交往、受尊重被认为是基本的需求,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2)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①保健因素
与工作环境或条件有关,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意感的一类因素
包括:工作环境、工资薪水、组织政策、个人生活、管理监督、人际关系
当保健因素不健全时,人们就会对工作产生不满意感
但即使保健因素很好时,也仅仅可以消除工作中的不满意,却无法增加人们对工作的满意感
保健因素无法起到激励作用
②激励因素
与员工的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的,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是高层次的需求
包括: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发展机会等
当激励因素缺乏时,人们会缺乏进取心,对工作无所谓
但当具备激励因素时,员工会感到强大的激励力量,从而对工作产生满意感
激励因素可以做到真正的激励员工
管理者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感。
如果保健性的管理措施做得很差,就会导致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劳动效率的提高,若想持久而高效地激励员工,
必须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注意对人进行精神激励,给予表扬和认可,调动人的积极性.
如果保健性的管理措施做得很差,就会导致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劳动效率的提高,若想持久而高效地激励员工,
必须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注意对人进行精神激励,给予表扬和认可,调动人的积极性.
(3)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
①人天性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②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要求;
③人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甘愿听从指挥、安于现状、没有创造性
④人们通常容易受骗,易受人煽动
⑤人们天生反对改革
⑥人的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
X理论注重满足员工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激励仅在生理和安全层次起作用,同时很注重惩罚,认为惩罚是有效的管理工具。
Y理论
①人并不是天生好逸恶劳,他们热爱工作,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②外来的控制和处罚对人们实现组织的目标不是一个有效办法,下属能够自我确定目标、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③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愿意主动承担责任
④大多数人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⑤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智慧和潜能只是部分的得到了发挥,如果给予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
Y理论认为激励在需求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常用的激励办法是:将员工个人目标与组
织目标融合,扩大员工的工作范围,尽可能把员工的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有挑战性,使其
工作之后感到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员工达到自我激励。
织目标融合,扩大员工的工作范围,尽可能把员工的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有挑战性,使其
工作之后感到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员工达到自我激励。
区别
崇尚X理论的领导者认为,在领导工作中必须对员工采取强制、惩罚和解雇等手段,强迫员
工努力工作,对员工应当严格监督、控制和管理;在领导行为上应当实行高度控制和集中管理。
工努力工作,对员工应当严格监督、控制和管理;在领导行为上应当实行高度控制和集中管理。
崇尚Y理论的管理者对员工采取以人为中心的、宽容的及放权的领导方式,使下属目标和
组织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员工的智慧和能力的发挥创造有利的条件
X理论和Y理论的选择决定管理者处理员工关系的方式,用X理论可以加强管理,但项目团队成员通常是比较被动地工作。用Y理论可以激发员工
主动性,但对于员工把握工作而言可能又放任过度。
主动性,但对于员工把握工作而言可能又放任过度。
在项目前期,采用X理论去指导和管理项目,当项目团队进入执行阶段,成员间对项目目标已经理解,愿意努力工作完成项目,运用Y理论,
授权团队完成所负责的工作 ,并提供支持和相应的环境。
授权团队完成所负责的工作 ,并提供支持和相应的环境。
(4)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
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2个因素影响
①目标效价——指实现该目标对个人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目标对个人价值越大,积极性就越高
②期望值——指个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
激发力量= 目标效价 X 期望值
基本原则
①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抓多数被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
②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
③适当加大不同人实际所得效价的差值,加大组织希望行为和非希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
④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期望概率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关键要适当
13.1.2 管理新实践
(1)资源管理方法
(2)情商
(3)自组织团队
(4)虚拟团队/分布式团队
优点
虚拟团队管理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利用不在同一地理区域的专家的专业技术
将行动不便者或残疾人纳入团队
将在家办公的员工纳入团队
缺点
团队成员可能产生孤立感
团队成员之间难以分享知识和经验
难以跟进进度和生产率
存在时区和文化差异
13.2 项目资源管理过程
13.2.1 过程概述
规划资源管理
定义如何估算、获取、管理和利用实物以及团队项目资源
估算活动资源
估算执行项目所需的团队资源,材料、设备和用品的类型和数量
获取资源
获取项目所需的团队成员、设施、设备、材料、用品和其他资源
建设团队
提高工作能力,促进团队成员互动,改善团队整体氛围,提高绩效
管理团队
提高团队成员工作表现,提供反馈,解决问题并管理团队变更,以优化项目绩效
控制资源
确保按计划为项目分配实物资源,以及根据资源使用计划监督资源实际使用情况,并采取必要纠正措施
13.2.2 裁剪考虑因素
多元化
物理位置
行业特定资源
团队成员的获得
团队管理
生命周期方法
13.2.3 敏捷与适应方法
协作型团队可以促进不同工作活动的快速整合
改善沟通
增加知识分享
同时可以灵活地分配工作
13.3 规划资源管理
总述
概述
规划资源管理是定义如何估算、获取、管理和利用团队以及实物资源的过程
本过程仅开展一次或仅在项目的预定义点开展
资源规划用于识别和确定一种方法,以确保有足够的资源能够成果完成项目
有效的资源规划还应该考虑稀缺资源的可用性和竞争方面问题
主要作用
根据项目类型和复杂程度确定适用于项目资源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度
13.3.1 输入
1.项目章程
2.项目管理计划
3.项目文件
4.事业环境因素
5.组织过程资产
13.3.2 工具与技术
1.专家判断
2.数据表现
3.组织理论
4.会议
13.3.3 输出
1.资源管理计划
2.团队章程
子主题
3.项目文件(更新)
13.4 估算活动资源
总述
概述
估算活动资源时估算执行项目所需的团队资源,以及材料、设备和用品的类型和数量的过程
根据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定期开展
主要作用
明确完成项目所需的资源种类、数量和特性
13.4.1 输入
1.项目管理计划
2.项目文件
3.事业环境因素
4.组织过程资产
13.4.2 工具与技术
1.专家判断
2.自下而上估算
3.类比估算
4.参数估算
5.数据分析
6.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7.会议
13.4.3 输出
1.资源需求
2.估算依据
3.资源分解结构
资源分解结构是资源依类别和类型的层级展现
4.项目文件(更新)
13.5 获取资源
总述
概述
获取资源时获取项目所需的团队成员、设备、材料、设施、用品和其他资源的过程
根据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定期开展
项目所需的资源可能来自组织的内部或外部
主要作用
①概述和指导资源的选择
②将选择的资源分配给相应的活动
注意事项
①项目经理或项目团队应该进行有效谈判,并影响那些能为项目提供所需团队和实物资源的人员
②不能获得项目所需的资源时,可能会影响项目进度、预算、客户满意度、质量和风
险,资源或人员能力不足会降低项目成功的概率,最坏情况下可能导致项目被取消
③因制约因素(如经济因素或其他项目对资源的占用)而无法获得所需团队资源时,项目经理或项目团
队可能不得不使用也许能力和成本不同的替代资源,在不违反法律、规章、强制性规定或其他
具体标准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替代资源等。
队可能不得不使用也许能力和成本不同的替代资源,在不违反法律、规章、强制性规定或其他
具体标准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替代资源等。
13.5.1 输入
1.项目管理计划
2.项目文件
3.事业环境因素
4.组织过程资产
13.5.2 工具与技术
1.决策
2.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3.预分派
4.虚拟团队
13.5.3 输出
1.物质资源分配单
2.项目团队派工单
3.资源日历
4.变更请求
5.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6.项目文件(更新)
13.6 建设图队
总述
概述
建设团队是提高工作能力,促进团队成员互动,改善整体氛围,提高项目绩效的过程
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团队协作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建设高效的项目团队是项目经理对的主要职责之一
主要作用
改进团队协助、增强人际关系技能、激励员工、减少摩擦,提升整体项目绩效
建设项目团队,可以改进人际技巧、技术能力、 团队环境及项目绩效
团队高效的行为
①使用开放与有效的沟通
②创造团队建设机遇
③建立团队成员间的信任
④以建设性方式管理冲突
⑤鼓励合作型的问题解决方法
⑥鼓励合作型的决策方法
目标
①提高团队成员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项目可交付成果的能力,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和提高质量
②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认同感:提高士气、减少冲突和增进团队协作
③创建富有生气、凝聚力和协作性的团队文化,帮助提高个人和团队生产率,振奋团队精神,促进团队合作,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叉培训和辅导,以分享知识和经验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叉培训和辅导,以分享知识和经验
④提高团队参与决策的能力:使他们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提高团队的生产效率,获得更有效和高效的成果
13.6.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事业环境因素
4.组织过程资产
13.6.2 工具与技术
1.集中办公
2.虚拟团队
3.沟通技术
4.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5. 认可与奖励
6. 培训
可以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
方式包括课堂培训、在线培训、计算机辅助培训、在岗培训(由其他项目团队成员提供)、
辅导及训练
辅导及训练
7. 个人和团队评估
态度调查
专项评估
结构化访谈
能力测试
焦点小组
8. 会议
13.6.3 输出
1.团队绩效评价
2.变更请求
3.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项目文件(更新)
5.事业环境因素(更新)
6.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13.7 管理团队
总述
概述
跟踪团队成员的工作表现、提供反馈、解决问题并管理团队变更以更优的项目绩效的过程
本过程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管理项目团队需借助多方面的管理和领导技能、促进团队协助、整合成员间工作,创建高效团队
主要作用
影响团队行为、管理冲突、以及解决问题
13.7.1 输入
1.项目管理计划
2.项目文件
3.工作绩效报告
4.团队绩效评价
项目管理团队应该持续地对项目团队绩效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价
不断地评价项目团队绩效,有助于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调整沟通方式、解决冲突和改进团队互动
5. 事业环境因素
6. 组织过程资产
13.7.2 工具与技术
1.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1)冲突管理
撤退/回避
双方在解决问题上不积极,也不合作,暂时性的解决冲突,如我见老板不爽,见到老板绕着走
从实际或潜在冲突中退出,将问题推迟到准备充分的时候,或者将问题推给其他人员解决
缓和/包容
求同存异,强调一致,淡化分歧,为了和谐大局,迁就对方, 谋求在其他非争议点的合作,暂时性解决问题
强调一致而非差异;为维持和谐与关系而退让一步,考虑其他方的需要
妥协/调解
为了暂时或部分解决冲突,寻找能让各方都在一定程度上满意的方案
双输,两个人互相让步,愿意解决问题,也愿意合作
强迫/命令
以牺牲一方为代价,推行某一方的观点;
一方赢,一方输,用权力来强行解决紧急问题
合作/解决问题
综合考虑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采用合作的态度和开放式对话引导各方达成共识和承诺
双方共赢,都达到了理想结果,带来双赢局面
(2)制定决策
①着眼于所要达到的目标
②遵循决策流程
③研究环境因素
④分析可用信息
⑤激发团队创造力
⑥理解风险等
(3)情商
(4)影响
(5)领导力
2.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13.7.3 输出
1. 变更请求
2.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3. 项目文件(更新}
4. 事业环境因素(更新)
13.8 控制资源
总述
概述
控制资源是确保按计划为项目分配实物资源,以及根据资源使用计划监督资源实际使用情
况,并采取必要纠正措施的过程
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适时、适地和适量地分配和释放资源
应在所有项目阶段和整个项目生命周期期间持续开展控制资源过程
主要作用
①确保所分配的资源适时、适地可用于项目
②资源在不再需要时被释放
特别关注
①监督资源支出
②及时识别和处理资源缺乏/剩余情况
③确保根据计划和项目需求使用并释放资源
④出现资源相关问题时通知相应干系人
⑤影响可以导致资源使用变更的因素
⑥在变更实际发生时对其进行管理
13.8.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工作绩效数据
4. 协议
5. 组织过程资产
13.8.2 工具与技术
1. 数据分析
备选方案分析
有助于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以纠正资源使用偏差
成本效益分析
有助于项目成本出现差异时确定最佳的纠正措施
绩效审查
测量、比较和分析计划的资源使用和实际资源使用的不同
趋势分析
基于当前绩效信息来确定未来项目阶段所需的资源
2. 问题解决
3.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谈判
影响力
4.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13.8.3 输出
1. 工作绩效信息
2. 变更请求
3.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 项目文件(更新)
第十四章 项目沟通管理
(规管监)
(规管监)
14.1 管理基础
总述
概述
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
确保及时、正确地产生、收集、分发、存储和最终处理项目信息所需的过程
主旨
在于互动双方建立彼此相互了解的关系,相互回应,并且期待
能经由沟通的行为与过程相互接纳并达成共识
能经由沟通的行为与过程相互接纳并达成共识
项目成功四因素
主管层的支持
用户参与
有经验的项目经理
清晰的业务目标
组成
①制定策略,确保沟通对干系人行之有效
②执行必要活动,落实沟通策略
14.1.1 沟通
概念
沟通是指用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发送或接收信息
发送或接收的信息可以是想法、指示或情绪
形式
书面形式
口头形式
正式或非正式形式
手势动作
媒体形式
遣词造句
14.1.2 沟通模型
关键要素
编码
把思想或想法转化成他人能理解的语言
信息和反馈信息
编码过程所得到的结果
媒介
用于传递信息的方法
噪声
干扰信息传输和理解的一切因素(如距离、新技术、缺乏背景信息等)
解码
把信息还原成有意义的思想或想法
五种状态
己发送:信息己发送。
已收到:对方信息已收到
己理解:正确地消化和理解信息中的内容是简单接收信息中关键的一环
己认可:理解了传达的信息并不代表对方已同意这个观点。
己转化为积极的行动:正确地理解和达成一致的认可比较难,但更加困难的是让对方转
化为实际的、积极的行动,而且是方向正确无误的行动
化为实际的、积极的行动,而且是方向正确无误的行动
沟通渠道
N表示干系人的数量
14.1.3 沟通分类
内部沟通
外部沟通
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
层级沟通
官方沟通
非官方沟通
书面与口头沟通
14.1.4 沟通技巧
有效沟通的3个基本属性
①沟通目的明确
②尽量了解沟通接收方,满足其需求及偏好
③监督并衡量沟通的效果
书面沟通的5C原则
Correctness—正确的语法和拼写
Concise—简洁的表述
Clarity—清晰的目的和表述
Coherent—连贯的思维逻辑
Controlling—善用控制语句和承接
其他技巧
①积极倾听
②理解文化和个人差异
③识别、设定并管理干系人期望
④强化技能
14.1.5 管理新实践
将干系人纳入项目评审范围
让干系人参加项目会议
社交工具的使用日益增多
多面性沟通方法
14.2 项目沟通管理过程
14.2.1 过程概述
规划沟通管理
基于每个干系人或干系人群体的信息需求、可用的组织资产以及具体项
目的需求,为项目沟通活动制定恰当的方法和计划
管理沟通
确保项目信息及时且恰当地收集、生成、发布、存储、检索、管理、监督和
最终处置。
监督沟通
确保满足项目及其干系人的信息需求
14.2.2 裁剪考虑因素
干系人
物理地点
沟通技术
语言
知识管理
14.2.3 敏捷与适应方法
尽量简化团队成员获取信息的通道,经常进行团队检查,让团队成员集中办公
14.3 规划沟通管理
总述
概述
基于每个干系人或干系人群体的信息需求、可用的组织资产,以及具体项
目的需求,为项目沟通活动制定恰当的方法和计划的过程
本过程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定期开展
在整个项目期间,定期审查本过程的成果并做必要修改,以确保其持续适用
主要作用
①及时向干系人提供相关信息
②引导干系人有效参与项目
③编制书面沟通计划
14.3.1 输入
1. 项目章程
2. 项目管理计划
3. 项目文件
4. 事业环境因素
5. 组织过程资产
14.3.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沟通需求分析
3. 沟通技术
4. 沟通模型
5.沟通方法
(1) 互动沟通
在两方或多方之间进行的实时多向信息交换。它使用诸如会议、电话、即
时信息、社交媒体和视频会议等沟通方式
(2) 推式沟通
向需要接收信息的特定接收方发送或发布信息。这种方法可以确保信息的
发送,但不能确保信息送达目标受众或被目标受众理解
可以用于沟通的有:信件、备忘录、报告、电子邮件、传真、语音邮件、博客和新闻稿。
(3) 拉式沟通
适用于大量复杂信息或大量信息受众的情况,它要求接收方在遵守有关安全规定的
前提之下自行访问相关内容
前提之下自行访问相关内容
包括门户网站、组织内网、电子在线课程、经验教训数据库或知识库
6.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1)沟通风格评估
(2)政策意识
(3)文化意识
7. 数据表现
8. 会议
14.3.3 输出
1.沟通管理计划
2.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3. 项目文件(更新)
14.4 管理沟通
总述
概述
管理沟通是确保项目信息及时且恰当地收集、生成、发布、存储、检索、管理、监督和最
终处置的过程
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管理沟通过程会涉及与开展有效沟通有关的所有方面,包括使用适当的技术、方法和技巧
为干系人提供机会,允许他们参与提供更多信息、澄清和讨论
主要作用
促成项目团队与干系人之间的有效信息流动
沟通技术
发送方-接收方模型
媒介选择
写作风格
会议管理
演示
引导
积极倾听
14.4.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工作绩效报告
4. 事业环境因素
5. 组织过程资产
14.4.2 工具与技术
1. 沟通技术
2. 沟通方法
书面沟通的5C原则
清晰(Clear)
指书面沟通内容必须表达清楚,避免模糊、含糊不清的信息,让读者能够明白表达的意图。
简洁(Concise)
指书面沟通内容必须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废话连篇,尽量精简信息量,让读者浏览快捷,易于理解。
连贯(Coherent)
指书面沟通内容必须逻辑连贯,避免文章结构混乱、内容杂乱无章,确保内容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准确(Correct)
指书面沟通内容必须准确无误,避免事实错误、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等,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专业性。
恰当(Courteous)
指书面沟通内容必须恰当得体,避免傲慢自大、攻击性言论等,应该注意礼貌和文明用语,使读者产生良好的印象和接受感。
3. 沟通技能
4.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5. 项目报告
6.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7. 会议
14.4.3 输出
1. 项目沟通记录
2.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3. 项目文件(更新)
4.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14.5 监督沟通
总述
概述
监督沟通是确保满足项目及其干系人的信息需求的过程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确定规划的沟通方法和沟通活动对项目可交付成果与预计结果的支持力度
监督沟通过程可能会引发重新开展规划沟通和管理沟通的过程
随时确保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信息流动的最优化
主要作用
按沟通管理计划和干系人参与计划的要求优化信息传递流程
常用方法
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
整理经验教训
开展团队观察
审查问题日志
评估变更
14.5.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工作绩效数据
4. 事业环境因素
5. 组织过程资产
14.5.2 工具与技术
1.专家判断
2.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3. 数据表现
4.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5. 会议
14.5.3 输出
1. 工作绩效信息
2. 变更请求
3.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 项目文件(更新)
第十五章 项目风险管理
(话别性量对对监)
(话别性量对对监)
15.1 管理基础
总述
概述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事件或条件,一旦发生,会对项目目标产生某种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风险既包括对项目目标的烕胁,也包括促进项目目标的机会
风险源于所有项目之中的不确定因素
风险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变化,不确定性也会着项目进展而逐渐减少,最大的不确定性存在于项目的早期
进度拖延往往是成本超支、现金流出以及其他损失的主要原因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是个持续的不断迭代的过程
项目经理可依据以往的项目经验,采取一般的应急措施处理未知风险,但未知风险是无法管理的
目的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风险不利影响,提高项目成功的可能性
15.1.1 项目风险概述
项目是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独特性工作,整个实施过程充满了风险,不仅要面对各种制约
因素和假设条件,还要面对各干系人相互间可能的冲突和不断变化的期望
项目风险管理旨在利用或强化正面风险(机会),规避或减轻负面风险(威胁)
项目两层面的风险
一是每个项目都有会影响项目达成目标的单个风险
二是由单个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其他来源联合导致的整体项目风险
负面风险的危害
工期延误
成本超支
绩效不佳或声誉受损等
15.1.2 风险得属性
1.风险事件的随机性
风险事件的发生及其后果都具有偶然性,是否发生、何时发生、带来的后果,都不知道
2.风险的相对性
风险总是相对项目活动主体而言的
同样的风险对于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影响
每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风险承受能力因活动、人和时间而异
影响人们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因素
收益的大小
收益总是伴随损失。损失的可能性和数额越大,人们希望为弥补损失而得
到的收益也越大。反过来,收益越大,人们愿意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
投入的大小
项目活动投入得越多,人们对成功所抱的希望也越大,愿意冒的风险也就
越小。
项目活动主体的地位和拥有的资源
级别高的管理人员比级别低的管理人员能够承担的风险相对要大
3.风险的可变性
风险性质的变化
如早些年科技不发达,感冒就会死人,现在则不会
风险后果的变化
如,科技发展的今天,天气预报提前预警,暴雨带来的危害后果降低
出现新风险
例如,为了避免项目进度拖延而增加资源投入时,就有可能造成成本超支
15.1.3 风险的分类
1. 按风险后果划分
(1) 纯粹风险
不能带来机会、无获得利益可能的风险,叫纯粹风险
纯粹风险造成的损失是绝对的损失,没有人从中获得好处
纯粹风险只有两种可能的后果,即造成损失和不造成损失。
纯粹风险总是和威胁、损失、不幸相联系。
(2) 投机风险
既可能带来机会、获得利益,又隐含威胁、造成损失的风险,叫投机风险。
投机风险有三种可能的后果:造成损失、不造成损失和获得利益。
主体蒙受了损失,但全社会不一定也跟着受损失,也许有其他人有可能因此而获得利益
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管理人员必须避免投机风险转化为纯粹风险。
2. 按风险来源划分
(1) 自然风险
由于自然力的作用,造成财产毁损或人员伤亡的风险属于自然风险,如:地震、台风、海啸
(2) 人为风险
人为风险是指由于人的活动而带来的风险
3. 按风险是否可管理划分
(1)可管理
可管理的风险是指可以预测,并可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的风险
(2)不可管理
不可以预测,无法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的风险
随着数据、资料和其他信息的增加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些不可管理的风险可以变为可管理的风险。
4. 按风险影响范围划分
(1)局部风险
局部风险影响的范围小
非关键路线上活动的延误在许多情况下是局部风险
(2)总体风险
总体风险影响的范围大
在关键路线上的活动一旦延误,就要推迟整个项目的完成日期,形成总体风险
局部风险和总体风险也是相对的
5. 按风险后果的承担者划分
项目业主风险
政府风险
承包商风险
投资方风险
设计单位风险
监理单位风险
供应商风险
担保方风险
保险公司风险
6. 按风险的可预测性划分
(1)己知风险
经常发生的,其后果是可预见的风险
风险发生概率高,但一般后果轻微,不严重
(2)可预测风险
是指根据经验,可以预见其发生,但不可预见其后果的风险
这类风险的后果有时可能相当严重
(3)未知风险
是新的、以前未观察到或很晚才显现出来的风险
有可能发生,但其发生的可能性即使最有经验的人亦不能预见的风险
15.1.4 风险成本机器负担
1.风险损失的有形成本
(1)直接损失
直接损失指财产损毁和人员伤亡的价值
(2)间接损失
间接损失指直接损失以外的其他损失、责任损失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收益的减少,
2. 风险损失的无形成本
(1) 风险损失减少了机会
(2) 风险阻碍了生产率的提高
(3) 风险造成资源分配不当。
3. 风险预防与控制的成本
为了预防和控制风险损失,必然要采取各种措施,如:买保险、咨询、请专家、购置设备等
4. 风险成本的负担
项目主体负担的那部分为个体负担成本,其他有关方面负担的部分为社会负担成本
如:工厂着火,烧了部分物品,损失是个体负担成本,赶来灭火的消防队的开销由社会负担
15.1.5 管理新实践
1.非事件类风险
变异性风险
己规划的目标、活动或决策的某些关键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模糊性风险
对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存在不确定性
2. 项目韧性
有一种风险只有在发生后才能被发现,这种风险称为突发性风险,可以通过加强项目韧性
来应对这种风险
来应对这种风险
3. 整合式风险管理
项目存在于组织背景中,可能是项目集或项目组合的一部分。在项目、项目集、项目组合
和组织这些层面上,都存在风险,应该在适当的层面上承担和管理风险
和组织这些层面上,都存在风险,应该在适当的层面上承担和管理风险
高层面识别出的某些风险,可以及时授权给项目团队去管理
在较低层面识别出的某些风险,又可以交给较高层面去管理(如果在项目之外管理最有效)
15.2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15.2.1 过程概述
规划风险管理
定义如何实施项目风险管理活动
识别风险
识别单个项目风险,以及整体项目风险的来源,并记录风险特征
实施定性风险分析
通过评估单个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以及特征,对风险进行优
先级排序,从而为后续分析或行动提供基础
实施定量风险分析
就己识别的单个项目风险和其他不确定性的来源对整体项目目标的
综合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规划风险应对
为处理整体项目风险以及应对单个项目风险而制定可选方案、,选择应对
策略并商定应对行动。
实施风险应对
执行商定的风险应对计划
监督风险
监督风险以应对计划的实施、跟踪己识别风险、识别和分析新风险,以及评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15.2.2 裁剪考虑因素
项目规模
项目复杂性
项目重要性
开发方法
15.2.3 敏捷与适应方法
从本质上讲,越是变化的环境就存在越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在选择每个迭代期的工作内容时都要考虑风险;在每个迭代期间应该识别、分析和管理风险。
15.3 规划风险管理
总述
概述
规划风险管理是定义如何实施项目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
规划风险管理过程在项目立项阶段就应开始,并在项目早期完成
主要作用
确保风险管理的水平、方法和可见度与项目风险程度相匹配,与对组织和其他干系人的重要程度相匹配
15.3.1 输入
1. 项目章程
2. 项目管理计划
3. 项目文件
4. 事业环境因素
5. 组织过程资产
组织的风险政策
风险类别
风险分解结构
角色与职责
15.3.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分析
3. 会议
15.3.3 输出
风险管理计划
15.4 识别风险
总述
概述
识别风险是识别单个项目风险以及整体项目风险的来源,并记录风险特征的过程
本过程应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识别风险时,要同时考虑单个项目风险以及整体项目风险的来源
采用统一的风险描述格式来描述和记录项目风险,以确保每一项风险都被清楚、明确地
理解,从而为有效的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制定提供支持。
主要作用
①记录现有的单个项目风险,以及整体项目风险的来源
②汇总相关信息,以便项目团队能够恰当地应对己识别的风险。
风险识别活动的参与者
项目经理
项目团队成员
项目风险专家
客户
项目团队外部的主题专家
最终用户
其他项目经理
运营经理
干系人和组织内的风险管理专家
风险识别三步曲
收集资料
估算项目风险形式
将潜在的风险识别出来
15.4.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采购文档
4. 协议
5. 事业环境因素
6. 组织过程资产
15.4.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收集
3. 数据分析
4.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5. 提示清单
6. 会议
15.4.3 输出
1. 风险登记册
2. 风险报告
3. 项目文件(更新)
15.5 实施风险定性分析
总述
概述
通过评估单个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及其他特征,对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
从而为后续分析或行动提供基础的过程
从而为后续分析或行动提供基础的过程
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定期开展实施定性风险分析过程
使用项目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发生时对项目目标的相应影响以及其
他因素,来评估己识别单个项目风险的优先级
这种评估基于项目团队和其他干系人对风险的感知程度,从而具有主观性,
所以,为了实现有效评估,就需要认清和管理本过程关键参与者对风险所持的态度
所以,为了实现有效评估,就需要认清和管理本过程关键参与者对风险所持的态度
以应该注意找出干系人的风险偏见并加以纠正。正确引导干系人参与本过程的开展
这种评估是基于项目团队和其他相关方对风险的感知程度来定,从而具有主观性
识别风险--->对风险做定性分析--->对风险进行排序---->计算风险敞口(概率x影响)
主要作用
重点关注高优先级的风险
15.5.1 输入
1.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事业环境因素
4. 组织过程资产
15.5.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收集
3. 数据分析
4.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5. 风险分类
6. 数据表现
7.会议
15.5.3 输出
项目文件(更新)
15.6 实施风险定量分析
总述
概述
是就己识别的单个项目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其他来源对整体项目目标的影
响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
本过程并非每个项目必需,但如果采用,它会在整个项目期间持续开展
并非所有项目都需要实施定量风险分析
能否开展稳健的定量分析取决于是否有单个项目风险和其他不确定性来源
的高质量数据,以及与范围、进度和成本相关的扎实的项目基线
的高质量数据,以及与范围、进度和成本相关的扎实的项目基线
主要作用
①量化整体项目风险最大可能性
②提供额外的定量风险信息,以支持风险应对规划
15.6.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事业环境因素
4.组织过程资产
15.6.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收集
3.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4. 不确定性表现方式
5. 数据分析
(1)模拟
使用模型来模拟单个项目风险和其他不确定性来源的综合影响,以评估它们对项目目标的潜在影响
蒙特卡洛分析
(2) 敏感性分析
有助于确定哪些单个项目风险或不确定性来源对项目结果具有最大的潜在影响
敏感性分析的结果通常用龙卷风图来表示
每个要素按关联强度降序排列,形成典型的龙卷风形状
龙卷风图
(3) 决策树分析
用决策树在若干备选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在决策树中,用不同的分支代表不同的决策或事件,即项目的备选路径
决策树分析
计算公式
(4)影响图
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的图形辅助工具
它将一个项目或项目中的一种情境表现为一系列实体、结果和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15.6.3 输出
项目文件(更新)
15.7 规划风险应对
总述
概述
是为了应对项目风险,而制定可选方案、选择应对策略并商定应对行动的过程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一旦完成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排序,指定的风险责任人就应该编制计划,以应对项目团
队认为足够重要的每项单个的项目风险
队认为足够重要的每项单个的项目风险
风险会对项目目标的实现造成威胁或提供机会
要为实施商定的风险应对策略制定具体的应对行动
主要作用
①制定应对整体项目风险和单个项目风险的适当方法
②分配资源,并根据需要将相关活动添加进项目文件和项目管理计划中
15.7.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事业环境因素
4. 组织过程资产
15.7.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收集
3.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4. 威胁应对策略
5.机会应对策略
6. 应急应对策略
7. 整体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8. 数据分析
9. 决策
15.7.3 输出
1. 变更请求
2.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3.项目文件(更新)
15.8 实施风险应对
总述
概述
执行商定的风险应对计划的过程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风险管理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只发现、不执行”,适当关注实施风险应对的过程,
能够确保己商定的风险应对措施得到实际执行
能够确保己商定的风险应对措施得到实际执行
主要作用
①确保按计划执行商定的风险应对措施
②管理整体项目风险入口、最小化单个项目威胁,最大化单个项目机会
15.8.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组织过程资产
15.8.2 工具与技术
1.专家判断
2.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3.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15.8.3 输出
1. 变更请求
2. 项目文件(更新)
15.9 监督风险
总述
概述
监督风险应对计划的实施,并跟踪己识别风险、识别和分析新风险,以及评估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过程
监督风险是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为确保项目团队和干系人了解当前风险级别,应该通过监督风险过程对项目工作
进行持续监督,并持续关注新出现、正变化和己过时的单个项目风险
进行持续监督,并持续关注新出现、正变化和己过时的单个项目风险
主要作用
保证项目决策是在整体项目风险和单个项目风险当前信息的基础上进行
监督风险过程采用项目绩效信息的作用
①实施的风险应对是否有效
②整体项目风险级别是否己改变
③己识别单个项目风险的状态是否己改变
④是否出现新的单个项目风险
⑤风险管理方法是否依然适用
⑥项目假设条件是否仍然成立
⑦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己得到遵守
⑧成本或进度应急储备是否需要修改
⑨项目策略是否仍然有效等
15.9.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工作绩效数据
工作绩效数据包含关于项目状态的信息,如:已实施的风险应对措施、己发生的风险、
仍活跃及己关闭的风险。
仍活跃及己关闭的风险。
4. 工作绩效报告
通过分析绩效测量结果得出,项目偏差分析结果、挣值数据和预测数据
15.9.2 工具与技术
1. 数据分析
2. 审计
风险审计是一种审计类型,可用于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3. 会议
15.9.3 输出
1.工作绩效信息
2. 变更请求
3.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 项目文件(更新)
5.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15.10 风险管理示列
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是主要风险清单
项目组应当在开始需求分析之前就初步地列一张风险清单,并且直到项目结束前不断更新这张清单
更新风险清单,给这些风险排优先顺序,并更新风险应对情况,对这些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变化情况保持警惕
风险清单
应对计划
第十六章 项目采购管理
(划时空)
(划时空)
16.1 管理基础
总述
概述
项目采购管理包括从项目团队外部采购或获取所需产品、服务或成果的各个过程
16.1.1 协议/采购合同
项目采购管理过程涉及用协议来描述买卖双方的关系
协议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视项目情况而定
合同中未规定的任何事项则不具法律强制力
卖方可以是承包商、供货商、服务提供商或供应商;买方可能为最终产
品的所有人、分包商、收购机构、服务需求者或购买方
16.1.2管理新实践
工具的改进
更先进的风险管理
变化中的合同签署实践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技术和干系人关系
试用采购
16.2 项目采购管理过程
16.2.1过程概述
规划采购管理
记录项目采购决策、明确采购方法及识别潜在卖方
实施采购
获取卖方应答、选择卖方并授予合同
控制采购
管理采购关系、监督合同绩效、实施必要变更和纠偏,以及关闭合同
16.2.2裁剪考虑因素
因为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所以项目经理可以根据需要裁剪项目采购管理过程
裁剪考虑的因素
采购的复杂性
物理地点
治理和法规环境
承包商的可用性
16.2.3敏捷与适应方法
在大型项目上,可能针对某些可交付成果采用敏捷或适应型方法
通过主体协议来管理整体协作关系,而将敏捷或适应型工作写入附录或补充文件
16.3 规划采购管理
总述
概述
规划采购管理是记录项目采购决策、明确采购方法,及识别潜在卖方的过程
货物和服务可从执行组织的其他部门采购,或者从外部渠道采购
本过程仅幵展一次或仅在项目的预定义点开展
主要作用
确定是否需要从项目外部获取货物和服务
确定获取服务的时间、方式、货物类型或服务
采购步骤
①准备采购工作说明书(SOW)或工作大纲(TOR)
②准备高层级的成本估算,制定预算
③发布招标广告——招标公告
④确定合格卖方的名单
⑤准备并发布招标文件
⑥由卖方准备并提交建议书——投标书
⑦对建议书开展技术(包括质量)评估
⑧对建议书开展成本评估
⑨准备最终的综合评估报告(包括质量及成本),选出中标建议书
⑩结束谈判,买方和卖方签署合同。
采购方法
公开招标
邀请招标
单一来源
16.3.1 输入
1.立项管理文件
2.项目章程
3.项目管理计划
4.项目文件
5.事业环境因素
6.组织过程资产
16.3.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收集
3. 数据分析
4. 供方选择分析
5. 会议
16.3.3 输出
1. 采购管理计划
2. 采购策略
3. 采购工作说明书
4. 招标文件
5. 自制或外购决策
6. 独立成本估算
7. 供方选择标准
8. 变更请求
9. 项目文件(更新)
10.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16.4 实施采购
总述
概述
实施采购是获取卖方应答(招投标)、选择卖方并授予合同的过程
本过程应根据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定期开展
主要作用
选定合格卖方并签署关于货物或服务交付的法律协议,(选中标、签合同)
16.4.1 输入
1.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采购文档
4. 卖方建议书
5. 事业环境因素
6. 组织过程资产
16.4.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广告
3. 投标人会议
4. 数据分析
5.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16.4.3 输出
1. 选定的卖方
2. 协议
3. 变更请求
4.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16.5 控制采购
总述
概述
控制采购是管理采购关系、监督合同绩效、实施必要的变更和纠偏,以及关闭合同的过程
本过程应根据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管理各个供应商之间的沟通
控制采购的质量,包括采购审计的独立性和可信度,是采购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决定因素
确保向卖方的付款与卖方实际己经完成的工作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在合同收尾前,若双方达成共识,可以根据协议中的变更控制条款,随时对协议进行修改。
通常要书面记录对协议的修改。
主要作用
确保买卖双方履行法律协议,满足项目需求
16.5.1 输入
1.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采购文档
4. 协议
5. 工作绩效数据
6. 批准的变更请求
7. 事业环境因素
8. 组织过程资产
16.5.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索赔管理
3. 数据分析
4. 检查
5. 审计
16.5.3 输出
1. 采购关闭
2. 采购文档(更新)
3. 工作绩效信息
4. 变更请求
5.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6. 项目文件(更新)
7.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16.6 项目合同管理
16.6.1合同的类型
1. 按项目范围划分
(1) 项目总承包合同
买方将项目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发包给同一个卖方的合同
总承包合同要求只与同一个卖方订立承包合同,但并不意味着只订立一个总合同
采用总承包合同的方式一般适用于经验丰富、技术实力雄厚,且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的卖方,
这样有利于发挥卖方的专业优势,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提高投资效益
这样有利于发挥卖方的专业优势,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提高投资效益
采用这种方式,买方只需要与一个卖方沟通,容易管理与协调
(2) 项目单项承包合同
一个卖方只承包项目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内容,买方分别与不同的卖方订立项目单项承包合同
采用项目单项承包合同的方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卖方参与投标竞争
也有利于卖方专注于自身经验丰富且技术实力雄厚的部分的建设
对买方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 项目分包合同
卖方将其承包项目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非项目的主体结构 )再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方
分包的项目出现问题,买方既可以要求卖方承担责任,也可以直接要求分包方承担责任。
订立项目分包合同须同时满足5个条件
①经过买方认可
②分包的部分必须是项目非主体工作
③只能分包部分项目,而不能转包整个项目
④分包方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
⑤分包方不能再次分包
两种合同关系
买方与卖方的承包合同关系
卖方与分包方的分包合同关系
2. 按项目付款方式划分
(1)总价合同
固定总价合同
概念
固定总价合同是最常用的合同类型
大多数买方都喜欢这种合同,因为采购的价格在一开始就被确定,并且不允许改变 (除非工作范围发生变更 )
因合同履行不好而导致的任何成本增加都由卖方承担。
总价加激励费用合同
概念
总价加激励费用合同为买方和卖方都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它允
许有一定的绩效偏差,并对实现既定目标给予财务奖励
许有一定的绩效偏差,并对实现既定目标给予财务奖励
在总价激励费用合同中,要设置一个价格上限(最高限价、天花板价),卖方必
须完成工作并且要承担高于上限的全部成本,买方付款的总数不得超过最高限价
须完成工作并且要承担高于上限的全部成本,买方付款的总数不得超过最高限价
总价加经济价格调整合同
概念
如果卖方履约的周期(数年)相当长,就应该使用总价加经济价格调整合同
如果买方和卖方之间要维持多种长期关系,也可以采用这种合同类型
它是一种特殊的总价合同,允许根据条件变化(例如,通货膨胀、某些特殊商
品的成本增加或降低等),以事先确定的方式对合同价格进行最终调整
品的成本增加或降低等),以事先确定的方式对合同价格进行最终调整
可以保护买方和卖方免受外界不可控情况的影响,总价加经济价格调整合同
条款必须规定用于准确调整最终价格的、可靠的财务指数
订购单
当非大量采购标准化产品时,通常可以由买方直接填写卖方提供的订购单,卖方照此供货
由于订购单通常不需要谈判,所以又称为单边合同
(2)成本补偿合同
成本加固定费用合同
概念
卖方报销履行合同工作所发生的一切合法成本(即成本实报实销),
并向卖方支付一笔固定费用作为利润
并向卖方支付一笔固定费用作为利润
成本加激励费用合同
概念
卖方报销履行合同工作所发生的一切合法成本(即成本实报实销)
并在卖方达到合同规定的绩效目标时,向卖方支付预先确定的激励费用
成本算法
超支:
卖方可以得到的付款总数为“目标成本 +目标费用 +买方应负担的成本超支”
节约
则卖方可以得到的付款总数为“目标成本 +目标费用 -买方应享有的成本节约”
成本加奖励费用合同
成本加奖励费用合同为卖方报销履行合同工作所发生的一切合法成本(即成本实报实销),
买方再凭自己的主观感觉给卖方支付一笔利润
买方再凭自己的主观感觉给卖方支付一笔利润
完全由买方根据自己对卖方绩效的主观判断来决定奖励费用,并且卖方通常无权申诉。
(3)混合型工料合同
概念
按项目工作所花费的实际工时数和材料数,按事先确定的单
位工时费用标准和单位材料费用标准进行付款(计件产品)
位工时费用标准和单位材料费用标准进行付款(计件产品)
工料合同是兼具成本补偿合同和总价合同的某些特点的混合型合同
在不能很快编写出准确工作说明书的情况下,
经常使用工料合同来增加人员、聘请专家以及寻求其他外部支持
经常使用工料合同来增加人员、聘请专家以及寻求其他外部支持
很多组织会在工料合同中规定最高价格和时间限制,以防止成本无限增加
用途
适用于工作性质清楚、工作范围比较明确,但具体的工作量无法确定的项目
工料合同在金额小、工期短、不复杂的项目上可以有效使用,
但在金额大、工期长的复杂项目上不适用
但在金额大、工期长的复杂项目上不适用
风险
买方承担中等程度(承担工作量变动)的成本风险,卖方则承担单价风险
3.合同类型的选择
①如果工作范围很明确,且项目的设计己具备详细的细节,则使用总价合同
②如果工作性质清楚,但范围不是很清楚,而且工作不复杂,又需要快速签订合同,则使用工料合同
③如果工作范围尚不清楚,则使用成本补偿合同
④如果双方分担风险,则使用工料合同,如果买方承担成本风险,则使用成本补偿合同;如果卖方承担成本风险,则使用总价合同
⑤如果是购买标准产品,且数量不大,则使用单边合同(订购单)等
16.6.2合同的内容
(1) 项目名称
(2) 标的内容和范围
(3) 项目的质量要求
(4) 项目的计划、进度、地点、地域和方式
(5) 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期限
(6) 技术情报和资料的保密
(7) 风险责任的承担
(8) 技术成果的归属
(9) 验收的标准和方法
(10) 价款、报酬 (或使用费 )及其支付方式。
(11) 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
(12) 解决争议的方法
(13) 名词术语解释
16.6.3合同管理过程
1.合同的签订管理
签订前3项工作
①市场调查。主要了解产品的技术发展状况 ,市场供需情况和市场价格等
②进行潜在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的资信调查,准确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
正确评判竞争的激烈程度
正确评判竞争的激烈程度
③了解相关环境,做出正确的风险分析判断
歧义管理
①使用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合同格式
②为避免因条款的不完备或歧义而引起合同纠纷,卖方应认真审阅买方拟订的合同条款
③对合同中质量条款应具体写清规格、型号、适用的标准等,避免合同订立后因为适
用标准是采用国际、国家、地方、行业还是其他标准等问题产生纠纷
用标准是采用国际、国家、地方、行业还是其他标准等问题产生纠纷
④对于合同中需要变更、转让和解除等内容也应详细说明
⑤如果合同有附件,对于附件的内容也应精心准备,并注意保持与主合同一致,不要相互之间产生矛盾
⑥对于既有投标书,又有正式合同书、附件等包含多项内容的合同,要在条款中列明适用顺序
⑦为避免合同纠纷,保证合同订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当事人可以执签订的合同到公证机关进行公证
⑧避免方案变更导致工程变更,从而引发新的误解;
⑨注意合同内容的前后一致性
2. 合同的履行管理
争议事项
解决争议的方法主要有替代争议解决方法(包括调解、仲裁等)和诉讼
替代争议解决方法是由双方共同聘请的第三方提出解决方案
诉讼是向执法机关提出控告、申诉,要求评判曲直是非
在解决合同争议的方法中,其优先顺序为谈判(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3. 合同的变更管理
概述
合同变更指由于一定的法律事实而改变合同的内容的法律行为
项目合同的变更给另一方当事方造成损失的,除依法可以免责的以外,应由责任方负责赔偿
当事人一方要求修改合同时,应当首先向另一方用书面的形式提出
另一方当事人在接到有关变更项目合同的申请后,应及时做出书面答复
如果同意变更,即表明合同的变更发生法律效力。
变更项目合同的申请与答复必须在合同有效期内,或者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
变更项目合同的申请与答复必须在合同有效期内,或者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
特征
①项目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必须协商一致
②改变了合同的内容
③变更的法律后果是将产生新的债权和债务关系
变更合同条件
①双方当事人协商,并且不因此而损坏国家和社会利益
②由于不可抗拒力导致合同义务不能执行
③由于另一方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没有履行合同,并且在被允许的推迟履行期限内仍未履行
4. 合同的档案管理
5. 合同违约索赔管理
1)索赔的概念与分类
卖方向买方的索赔称为合同索赔,买方向卖方的索赔称为合同反索赔,索赔和反索赔统称为合同索赔
(1) 按索赔的目的分类
工期索赔——工期索赔就是要求买方延长项目工期,使原规定的完工日期顺延,从而避免违约罚金的发生
费用索赔——费用索赔就是要求买方(或卖方)补偿费用损失,进而调整合同价款
(2) 按索赔的依据分类
合同规定的索赔
合同规定的索赔是指索赔涉及的内容在合同文件中能够找到依据,买方(或卖方)可以据此提
出索赔要求
出索赔要求
非合同规定的索赔
非合同规定的索赔是指索赔涉及的内容在合同文件中没有专门的文字叙述,但可以根据该
合同某些条款的含义,推论出一定的索赔权
合同某些条款的含义,推论出一定的索赔权
(3) 按索赔的业务性质分类
工程索赔
工程索赔是指涉及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施工条件、技术、范围等变化引起的索赔
一般发生频率高 ,索赔费用大
商务索赔
商务索赔是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设备釆购、运输、保管等方面引起的索赔事项
(4) 按索赔的处理方式分类
单项索赔
单项索赔就是采取一事一索赔的方式
即按每一件索赔事项发生后,报送索赔通知书,编报索赔报告 , 要求单项解决支付,
不与其他的索赔事项混在一起
不与其他的索赔事项混在一起
总索赔
总索赔又称为综合索赔或一揽子索赔,即对整个项目中所发生的数起索赔事项,
综合在一起进行索赔。
综合在一起进行索赔。
2) 索赔的起因和原则
合同索赔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合同一方或双方存在违约行为和事实,并且由此造成了损失,责任应由对方承担
起因
(1) 素赔事件造成了项目成本的额外支出或者直接工期损失
(2) 索赔事件造成费用增加或工期损失的原因,按合同约定不属于索赔方应承担的行为责
任或风险责任。
任或风险责任。
索赔原则
①索赔必须以合同为依据:遇到索赔事件时,以合同为依据来公平处理合同双方的利益纠纷
②必须注意资料的积累: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做到处理索赔时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
③及时、合理地处理索赔:索赔发生后,必须依据合同的相应条款及时地对索赔进行处理,尽量将单项索赔在执行过程中陆续加以解决
④加强索赔的前瞻性: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对可能引起的索赔进行预测,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
3) 合同索赔流程
项目发生索赔事件后,一般先由监理工程师调解,若调解不成,由政府建设主管机构进行调解,若仍调解不成,由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进行调解或仲裁
遵循原则
索赔的有理性、索赔依据的有效性和索赔计算的正确性
索赔流程
(1) 提出索赔要求。
(2) 报送索赔资料
(3) 监理工程师答复
(4) 监理工程师逾期答复后果
(5) 持续索赔
(6) 仲裁与诉讼
4)合同解释的原则
主导语言原则
如果合同存在两种语言的文本,必须约定哪一种语言是主导语言。当两者不一致时,应该以主导语言文本为准
适用法律原则
合同规定以哪个国家的法律作为合同的适用法律,合同的解释必须根据适用法律进行
整体解释原则
合同是一个整体,不能割断其中的内在联系
公平诚信原则
在解释合同时应公平合理,兼顾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可以理解为买方故意使用了这种有歧义的词句,因此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七章 项目干系人管理
(石化关键)
(石化关键)
17.1 管理基础
总述
项目干系人管理包括识别影响项目或会受到项目影响的人员、团体或组织
分析干系人对项目的期望和影响,制定管理策略有效调动干系人参与项目的决策和执行
关系人管理的主要目的师让项目所有的干系人起到支撑项目或支撑团队的工作。
17.1.1管理的重要性
每个项目都有干系人,他们会受到项目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或者能对项目施加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项目经理和团队管理干系人的能力决定着项目的成败
识别干系人的过程越早越好,在项目章程被批准、项目经理被委任的时候就要开始了,
尽早识别干系人并引导干系人参与
尽早识别干系人并引导干系人参与
干系人满意度应作为项目目标加以识别和管理
为了实现项目收益,识别干系人和引导干系人参与的过程需要迭代开展
应该经常开展识别干系人、排列其优先级以及引导其参与项目等相关活动
开展的时间点
①项目进入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②当前干系人不再与项目工作有关,或者在项目的干系人群体中出现了新的干系人成员
③组织内部或更大领域的干系人群体发生重大变化
17.1.2管理新实践
识别所有干系人,而非在限定范围内
确保所有团队成员都涉及引导干系人参与的活动
定期审查干系人群体,可与单个项目风险的审查工作并行开展
应用“共创”概念,咨询受项目工作或成果影响最大的干系人,视其为合作伙伴
关注干系人有效参与程度的正面与负面价值
17.2 项目干系人管理过程
17.2.1过程概述
识别干系人
定期识别干系人,分析和记录他们的利益、参与度、相互依赖性、影响力和对项目潜在的影响
规划干系人参与
根据干系人的需求、期望、利益和对项目的潜在影响,制定项目干系人参与项目的方法
管理干系人参与
与干系人进行沟通和协作,以满足其需求与期望,并处理问题,以促进干系人合理参与
监督干系人参与
监督项目干系人关系,并通过修订参与策略和计划来引导干系人合理参与项目
17.2.2裁剪考虑因素
干系人多样性
干系人关系的复杂性
沟通技术
17.2.3敏捷与适应方法
频繁变化的项目更需要项目干系人的有效互动和参与
为开展及时且高效的讨论并制定决策,适应型团队会直接与干系人互动,
而不是通过层层的管理级别
而不是通过层层的管理级别
为加快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信息分享,敏捷型方法提倡高度透明
17.3 识别干系人
总述
概述
识别干系人是定期识别项目干系人,分析和记录他们的利益、参与度、相互依赖性、影响
力和对项目成功的潜在影响的过程
本过程应根据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定期开展
识别干系人管理过程通常在编制和批准项目章程之前或同时首次开展,在项目生命周
期过程中必要时重复开展
期过程中必要时重复开展
主要作用
使项目团队能够建立对每个干系人或干系人群体的适度关注
17.3.1 输入
1. 立项管理文件
2. 项目章程
项目章程会列出关键干系人清单,还可能包含与干系人职责有关的信息
3. 项目管理计划
沟通管理计划
干系人参与计划
4. 项目文件
需求文件
问题日志
变更日志
5. 协议
6. 事业环境因素
7. 组织过程资产
17.3.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收集
问卷和调查
包括一对一调查、焦点小组讨论,或其他大规模信息收集技术
头脑风暴
聊天、打屁、畅所欲言
3. 数据分析
4. 数据表现
5. 会议
17.3.3 输出
1.干系人登记册
2. 变更请求
3.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项目文件(更新)
17.4 规划干系人参与
总述
概述
规划干系人参与是根据干系人的需求、期望、利益和对项目的潜在影响,制定项目干系人参与项目的方法的过程
本过程应根据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定期开展
早期制订一份有效的计划,后在定期审查和更新该计划
主要作用
提供与干系人进行有效互动的可行性计划
干系人参与计划更新的条件
①项目新阶段开始;
②组织结构或行业内部发生变化;
③新的个人或群体成为干系人,现有干系人不再是干系人群体的成员,或特定干系人对项目成功的重要性发生变化
④当其他项目过程(如变更管理、风险管理或问题管理)的输出导致需要重新审查干系人参与策略等
17.4.1 输入
1. 项目章程
2. 项目管理计划
3.项目文件
4. 协议
5. 事业环境因素
6. 组织过程资产
17.4.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2. 数据收集
3. 数据分析
4. 决策
5.数据表现
6.会议
17.4.3 输出
干系人参与计划
17.5 管理干系人参与
总述
概述
通过与干系人进行沟通协作,以满足其需求与期望、处理问题,并促进干系人合理参与的过程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主要作用
尽可能提高干系人的支持度,并降低干系人的抵制程度
有助于干系人明确了解项目的目的、目标、收益和风险,以及他们会如何促进项目成功。
开展活动
①在适当的项目阶段引导干系人参与,以便获取、确认或维持他们对项目成功的持续承诺
②通过谈判和沟通的方式管理干系人期望
③处理与干系人管理有关的任何风险或潜在关注点,预测干系人可能在未来引发的问题
④澄清和解决己识别的问题等
17.5.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事业环境因素
4. 组织过程资产
17.5.2 工具与技术
1. 专家判断 (三人行必有我师)
2. 沟通技能 (沟通是管理干系人的手段)
3.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4. 基本规则
5. 会议
17.5.3 输出
1. 变更请求
2.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3. 项目文件(更新)
17.6 监督干系人参与
总述
概述
监督干系人参与是监督项目干系人间的关系,并通过修订参与策略和计划来引导干系人合理参与项目的过程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主要作用
随着项目进展和环境变化,维持或提升干系人参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17.6.1 输入
1. 项目管理计划
2. 项目文件
3. 工作缋效数据
4. 事业环境因素
5. 组织过程资产
17.6.2 工具与技术
1.数据分析
2. 决策
3. 数据表现
4. 沟通技能
5.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6. 会议
17.6.3 输出
1.工作绩效信息
2. 变更请求
3.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 项目文件(更新)
管理干系人就是正向引导,提高干系人的支持度,监督干系人就是别出幺蛾子
第十八章 项目绩效域
总述
概述
价值驱动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关注价值的实现
包含了项目管理原则、绩效域、项目生命周期、过程组、10大知识领域和价值交付系统
绩效域是实现价值交付,是为组织及其干系人创造价值,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系统内的每个绩效域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并协调一致、共同运作,支撑项目目标和价值的实现
18.1干系人绩效域
总述
干系人绩效域涉及与干系人相关的活动和职能
预期目标
①与干系人建立高效的工作关系
②干系人认同项目目标
③支持项目的干系人提高了满意度,并从中收益
④反对项目的干系人没有对项目产生负面影响
18.1.1绩效要点
促进干系人参与
(1) 识别
在组建项目团队之前,可以先识别高层级的干系人,再逐步逐层识别详细的干系人
有些干系人很容易识别,有些干系人很难识别,如果出现新的干系人或者干系人环境发生了变化需要重复进行识别
(2) 理解和分析
一旦识别了干系人,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就需要尽力去了解干系人的感
受、情绪、信念和价值观,分析每个干系人对项目的立场和持有的观点
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干系人对项目的立场和持有的观点会发生变化
理解和分析干系人是项目生命周期中一项持续进行的工作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权力、作用、态度、信念、期望、影响程度、
与项目的邻近性、在项目中的利益、与干系人和项目互动相关的其他方面
与项目的邻近性、在项目中的利益、与干系人和项目互动相关的其他方面
(3) 优先级排序
项目会涉及很多干系人需要对干系人进行优先级排序,将管理焦点聚焦于权力和利益大的干系人
出现新的干系人或者干系人环境发生了变化,项目团队需要重新进行优先级排序
(4) 参与
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需要促进干系人参与到项目中,以启发他们的需求
和干系人一起管理需求、进行谈判、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
(5) 监督
随着项目的进展,一些新的干系人会被识别,一些干系人会退出,干系人以及干系人的态度或权力将发生变化
在整个项目期间需要对干系人参与的数量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可以通过干系人满意度指标来评估干系人绩效域的有效性
18.1.2与其他绩效域的相互作用
①为项目团队定义需求和范围,并对其进行优先级排序;
②参与并制定规划
③确定项目可交付物和项目成果的验收和质量标准
④客户、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管理办公室领导或项目集经理等干系人将重点关注项目及其可交付物绩效的测量。
18.1.3执行效果检查
18.2团队绩效域
总述
概述
团队绩效域涉及项目团队人员有关的活动和职能
预期目标
①共享责任
②建立高绩效团队
③所有团队成员都展现出相应的领导力和人际关系技能
18.2.1绩效要
1.项目团队文化
项目团队文化反映了项目团队中个体的工作和互动方式
项目团队文化可以通过制定项目团队规范这种方式有意识地形成,也可以通过项目
团队成员的行为非正式地形成
团队成员的行为非正式地形成
方法
透明
诚信
尊重
支持
勇气
积极讨论
庆祝成功
2. 高绩效项目团队
信任
共识
协作
韧性
赋能
认可
适应性
开诚布公
共享责任
3. 领导力技能
(1)建立和维护愿景
(2) 批判性思维
(3) 激励
(4) 人际关系技能
情商
情商是识别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是对个人感受的认可、对他人的感受体
现同理心以及采取适当行动的能力
①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进行现实的自我
评估的能力,它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绪、目标、动机、优势和劣势
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也称为“自我调节”,是控制破坏性感受和冲动并使它们改变方向的能力,它是在采
取行动之前进行思考以及暂缓仓促判断和冲动决策的能力
取行动之前进行思考以及暂缓仓促判断和冲动决策的能力
③社交意识。社交意识涉及体现同理心以及理解并考虑他人的感受的能力,包括读懂非语言暗示和肢体语言的能力;
④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情商的高阶境界,它涉及管理项目团队、建立社交网络、
寻找与干系人的共同基础以及建立融洽的关系
决策
决策可由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成员单方面做出
单方面决策速度快,但容易出错,未考虑受决策影响的人的感受,降低他们的积极性
群体决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利用群体广泛的知识,让人参与决策,使其对成果更加认同
群体决策的缺点是需要参与者从工作中停下来,耗时较长,而且团队合作可能会被中断
冲突管理
解决冲突的方法包括
①尊重、开诚布公地进行沟通:冲突可能会引起焦虑,必须保
持安全的环境来探索冲突的根源,没有安全的环境,人们就会停止沟
通,确保言语、语调和肢体语言不具有威胁性
持安全的环境来探索冲突的根源,没有安全的环境,人们就会停止沟
通,确保言语、语调和肢体语言不具有威胁性
②聚焦于问题:之所以会发生冲突,是因为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
应做到对事不对人,重点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
应做到对事不对人,重点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
③聚焦于当前和未来:始终保持聚焦于当前而不是过去的情况,
如果以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那么旧事重提往往会进一步加剧当前的冲突
如果以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那么旧事重提往往会进一步加剧当前的冲突
④共同寻找备选方案:冲突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寻找解决办法和替代方案来
减小或消除,共同寻找备选方案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共同努
力,形成创造性的替代方案;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冲突更有利于解决
减小或消除,共同寻找备选方案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共同努
力,形成创造性的替代方案;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冲突更有利于解决
18.2.2与其他绩效域的相互作用
18.2.3执行效果检查
18.3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绩效域
总述
概述
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绩效域涉及与项目的开发方法、节奏和生命周期相关的活动和职能
预期目标
①开发方法与项目可交付物相符合
②将项目交付与干系人价值紧密关联
③项目生命周期由促进交付节奏的项目阶段和产生项目交付物所需的开发方法组成。
18.3.1绩效要点
1.交付节奏
(1) 一次性交付
(2) 多次交付
(3) 定期交付
(4) 持续交付
2.开发方法
(1)预测型方法
(2)混合型方法
(3)适应型方法
3.开发方法的选择
4.协调交付节奏和开发方法
18.3.2与其他绩效域的相互作用
18.3.3执行效果检查
18.4规划绩效域
总述
概述
涉及整个项目期间组织与协调相关的活动与职能
这些活动和职能是最终交付项目和成果所必须的
预期目标
①项目以有条理、协调一致的方式推进
②应用系统的方法交付项目成果
③对演变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④规划投入的时间成本是适当的
⑤规划的内容对管理干系人的需求而言是充分的
⑥可以根据新出现的和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调整
18.4.1绩效要点
18.4.2与其他绩效域的相互作用
18.4.3执行效果检查
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需要对规划绩效域的执行效果进行检查,确保其有效执行并实现预期目标
18.5项目工作绩效域
总述
概述
项目工作绩效域涉及项目工作相关的活动和职能
预期目标
①高效且有效的项目绩效
②适合项目和环境的项目过程
③干系人适当的沟通和参与
④对实物资源进行了有效管理
⑤对采购进行了有效管理
⑥有效处理了变更
⑦通过持续学习和过程改进提高了团队能力。
18.5.1绩效要点
18.5.2与其他绩效域的相互作用
18.5.3执行效果检查
18.6交付绩效域
总述
概述
交付绩效域涉及与交付项目相关的活动和职能
预期目标
①项目有助于实现业务目标和战略
②项目实现了预期成果
③在预定时间内实现了项目收益
④项目团队对需求有清晰的理解
⑤干系人接受项目可交付物和成果,并对其满意。
18.7度量绩效域
度量绩效域涉及评估项目绩效和采取应对措施相关的活动和职能
度量是评估项目绩效,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以保持最佳项目绩效的过程
预期目标
①对项目状况充分理解
②数据充分,可支持决策;
③及时采取行动,确保项目最佳绩效
④能够基于预测和评估作出决策,实现目标并产生价值
4. 度量陷阱
概述
在实际度量过程中,存在一些与度量有关的陷阱,要避免常见的度量陷阱
避免陷阱常用的方法
①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霍桑效应指出,对某一事物进行度量时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需要谨慎制定度量指标
②虚荣指标(Vanity metric)
对决策没有帮助的度量指标一般属于虚荣指标
③士气低落
无法实现的度量指标和目标,团队的士气可能会下降,需设定拓展性目标和激励人心的度量指标
④误用度量指标
尽量避免度量指标的误用
⑤确认偏见
度量过程中应尽量摆脱偏见
⑥相关性与因果关系混淆
解释度量数据的一个常见错误是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与一个变量导致了另一个变量的因果性混淆
18.8不确定性绩效域
概述
广义的不确定性是一种不可知或不可预测的状态
具体为
风险
与不可知未来事件相关的风险
风险是不确定性的一个方面,消极风险称为威胁,积极风险称为机会
模糊性
与不了解当前或未来状况相关的模糊性
模糊性有两类,概念模糊性和情景模糊性
概念模糊性,即缺乏有效的理解
情景模糊性,即可能出现多个结果
复杂性
与具有不可预测结果的动态系统相关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由于人类行为、系统行为和模糊性而造成的难以管理的项目、项目集或其环境的
特征,当有许多相互关联的影响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并相互作用时,就会存在复杂性
造成项目不确定性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①经济因素,例如价格波动、资源可用性、借款能力,以及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②技术考虑因素,例如新技术、与系统相关的复杂性以及接口;
③法律的或者立法的约束或要求;
④与安全、天气和工作条件相关的物理环境;
⑤与当前或未来条件相关的模糊性
⑥由舆论和媒体塑造的社会和市场影响;
⑦组织外部或内部的政策和职权结构影响
第十九章 配置与变更管理
19.1配置管理
总述
概述
配置管理是为了系统地控制配置变更,在信息系统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维持配置的完整性和可跟踪性
控制这些特征的变更,记录和报告变更处理和实现状态并验证与规定的需求的遵循性
在(GB/T28827.1)《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 中指出:
组织应建立配置管理过程,整体规划配置管理范围,保留配置信息,并保证配置信息
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时效性,以对其他服务过程提供支持
组织应建立配置管理过程,整体规划配置管理范围,保留配置信息,并保证配置信息
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时效性,以对其他服务过程提供支持
19.1.1管理基础
概述
为配置管理设计的硬件、软件或二者的集合,在配置管理过程中作为一个单个实体来对待
1.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 Cl )
典型的配置项
项目计划书
技术解决方案
需求文档
设计文档
源代码
可执行代码
测试用例
运行软件所需的各种数据
设备型号及其关键部件
2.配置项状态
配置项状态
草稿
配置项刚建立时,其状态为“草稿”
正式
配置项通过评审后,其状态变为“正式”
修改
此后若更改配置项,则其状态变为“修改”。
3. 配置项版本号
草稿
①处于“草稿”状态的配置项的版本号格式为0.YZ
YZ是数字,取值范围为01〜99
随着草稿的修正,YZ的取值应递增
正式
②处于“正式”状态的配置项的版本号格式为X. Y,配置项第一次成为“正式”文件时,版本号为1.0
X为主版本号, 取值范围为1 〜 9,Y为次版本号,取值范围为0〜9
配置项的Y值可适量增加;Y值增加到一定程度时,X值将适量增加。
当配置项升级幅度比较大时,才允许直接增大X值
修改
③处于“修改”状态的配置项的版本号格式为X.YZ
配置项正在修改时,一般只增大Z值,X.Y值保持不变
当配置项修改完毕,状态成为“正式”时,将Z值设置为0,增加X.Y值
4. 配置项版本管理
5. 配置基线
基线通常对应于项目过程中的里程碑(Milestone),—个项目可以有多个基线,也可以只有一个基线
基线的价值
(1) 基线为项目工作提供了一个定点和快照。
(2) 新项目可以在基线提供的定点上建立。新项目作为一个单独分支,将与随后对原始项
目(在主要分支上)所进行的变更进行隔离
(3) 当认为更新不稳定或不可信时,基线为团队提供一种取消变更的方法。
(4) 可以利用基线重新建立基于某个特定发布版本的配置,以重现己报告的错误
6. 配置管理数据库
7.配置库
分类
(1) 开发库
开发库也称为动态库、程序员库或工作库、基线库
用于保存开发人员当前正在开发的配置实体
动态中的配置项被置于版本管理之下
动态库是开发人员的个人工作区,由开发人员自行控制
只要程序员认为有必要,库中的信息可较为频繁的修改,无须进行配置控制,通常不会影响到项目的其他部分
(2) 受控库
受控库也称为主库,包含当前的基线以及对基线的变更
受控库中的配置项被置于完全的配置管理之下
在系统的某个阶段工作结束时,将当前的工作产品存入受控库
(3) 产品库
产品库也称为静态库、发行库、软件仓库,包含己发布使用的各种基线的存档
产品库被置于完全的配置管理之下
在开发的信息系统产品完成系统测试之后,作为最终产品存入产品库内,等待交付用户或现场安装。
付出入薪
建库模式
(1) 按配置项的类型分类建库
适用于通用软件的开发组织
往往产品的继承性较强,工具比较统一,对并行开发有一定的需求
有利于对配置项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同时也能提高编译和发布的效率
由于这样的库结构并不是面向各个开发团队的开发任务的,易造成开发人员的工作目录结构过于复杂,
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 按开发任务建立相应的配置库
这种模式适用于专业软件的开发组织
这类组织中开发工具种类繁多,开发模式以线性发展为主,
没必要把配置项严格分类存储,人为增加目录的复杂性
对于研发性的软件组织来说,采用这种设置策略比较灵活
19.1.2角色与职责
1.配置管理负责人
2. 配置管理员
3. 配置项负责人
角色
变更控制委员会(Change Control Board, CCB)
配置管理负责人
配置管理负责人也称配置经理
负责管理和决策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的配置活动
具体任务
①管理所有活动,包括计划、识别、控制、审计和回顾
②负责配置管理过程
③通过审计过程确保配置管理数据库的准确和真实
④审批配置库或配置管理数据库的结构性变更
⑤定义配置项责任人;
⑥指派配置审计员
⑦定义配置管理数据库范围、配置项属性、配置项之间关系和配置项状态;
⑧评估配置管理过程并持续改进
⑨参与变更管理过程评估;
⑩对项目成员进行配置管理培训。
配置管理员(CMO)
配置管理员负责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进行配置管理的主要实施活动
具体
①建立和维护配置管理系统;
②建立和维护配置库或配置管理数据库
③配置项识别
④建立和管理基线;
⑤版本管理和配置控制;
⑥配置状态报告
⑦配置审计
⑧发布管理和交付
配置项负责人
配置项负责人确保所负责的配置项的准确和真实
具体
①记录所负责配置项的所有变更
②维护配置项之间的关系;
③调查审计中发现的配置项差异,完成差异报告;
④遵从配置管理过程 ;
⑤参与配置管理过程评估。
19.1.3目标与方针
19.1.4管理活动
主要包括
制订配置管理计划
配置项识别
配置项控制
配置状态报告
配置审计
配置管理回顾与改进
1. 制订配置管理计划
2. 配置项识别
3.配置项控制
(1) 变更申请
(2) 变更评估
(3)通告评估结果
(4) 变更实施
(5) 变更验证与确认
(6) 变更的发布
(7) 基于配置库的变更控制
4. 配置状态报告
5. 配置审计
6.配置管理回顾与改进
19.2变更管理
19.2.1管理基础
1. 变更管理与配置管理
如果把项目整体的交付物视作项目的配置项,配置管理可视为对项目完整性管理的一套系
统,当用于项目基准调整时,变更管理可视为其一部分
2. 变更产生的原因
3. 变更的分类
19.2.2管理原则
19.2.3角色与职责
19.2.4工作程序
1. 变更申请
2. 对变更的初审
3. 变更方案论证
对于一些大型的变更,可以召开相关的变更方案论证会议,通常需要由变更顾问委员会
(相关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专家组成)进行相关论证
4. 变更审查
5. 发出通知并实施
6. 实施监控
7. 效果评估
8. 变更收尾
19.2.5变更控制
1. 变更申请的控制
2. 变更过程控制
合同变更控制应当与整体变更控制结合起来
19.2.6版本发布和回退计划
19.3项目文档管理
19.3.1管理基础
文档分类
开发文档
描述开发过程本身的文档
基本的开发文档包括
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任务书
需求规格说明
功能规格说明
设计规格说明
程序和数据规格说明
开发计划
软件集成和测试计划
质量保证计划
安全和测试信息
产品文档
产品文档描述开发过程的产物
基本的产品文档包括
培训手册
参考手册和用户指南
软件支持手册
产品手册和信息广告
管理文档
管理文档记录项目管理的信息
基本的产品文档包括
开发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进度和进度变更的记录
软件变更情况的记录
开发团队的职责定义
项目计划
项目阶段报告
配置管理计划
文档质量四级
(1) 最低限度文档(1级文档)
适合开发工作量低于一个人月的开发者自用程序。该文档
应包含程序清单、开发记录、测试数据和程序简介
(2) 内部文档(2级文档)
可用于没有与其他用户共享资源的专用程序
除1级文档提供的信息外,2级文档还包括程序清单内足够的注释以
帮助用户安装和使用程序。
帮助用户安装和使用程序。
(3) 工作文档(3级文档)
适合于由同一单位内若干人联合开发的程序,或可被其他单位
使用的程序。
(4) 正式文档(4级文档)
适合那些要正式发行供普遍使用的软件产品。
关键性程序或具有重复管理应用性质(如工资计算)的程序需要4级文档
4级文档遵守GB/T 2006-8567《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的有关规定。
19.3.2规则和方法
(1) 文档书写规范
(2) 图表编号规则
(3) 文档目录编写标准
(4) 文档管理制度
第二十章 高级项目管理
20.1项目集管理
20.1.1项目集管理标准
20.1.2项目集管理角色和职责
20.1.3项目集管理绩效域
20.2项目组合管理
20.2.1项目组合管理标准
20.2.2项目组合管理角色和职责贵
20.2.3项目组合管理绩效域
20.3组织级项目管理
20.3.1组织级项目管理标准
20.3.2业务价值与业务评估
20.3.3OPM框架要素
20.3.4OPM成熟度模型
20.4量化项目管理
20.4.1量化管理理论及应用
20.4.2组织级量化管理
20.4.3项目级量化管理
20.5项目管理实践模型
20.5.1CMMI模型
20.5.2PRINCE2模型
第二十一章 项目管理科学基础
21.1工程经济学
21.1.1资金的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
1.资金的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的概念
概念
将资金投入使用后,经过一段时间,资金便产生了增值
银行利息就是一种资金时间价值的表现形式
资金时间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从投资角度看,主要取决于投资收益率、通货膨
胀率和项目投资的风险
资金的时间价值表明,在不同的时间付出或得到同样数额的资金,其经济价值是不等的。
数额不等的资金在不同的时间因素作用下可能会具有相同的经济价值
区别
投资收益率反映该项目方案所能取得的盈利大小
通货膨胀率反映因货币贬值所带来的损失
计算案例
2.利息、利率及其计算
1)单利法
利息不生利息
2)复利法
利息也生利息
3.资金的等值计算
21.1.2项目经济评价
1.静态评价方法
1)静态投资回收期法
2)投资收益率法
2.动态评价方法
1)净现值法
2)净现值率法
3)费用现值法
4)动态投资回收期法
5)内部收益率法
3.投资方案的选择
21.2运筹学
21.2.1线性规划
21.2.2运输问题
21.2.3指派问题
21.2.4动态规划
21.2.5图与网络
21.2.6博弈论
21.2.7决策分析
第二十二章 组织通用治理
22.1组织战略
22.1.1组织战略要点
22.1.2组织定位
22.1.3组织环境分析
22.1.4组织能力确认
22.1.5创新和改进
22.2绩效考核
22.2.1绩效计划
22.2.2绩效实施
22.2.3绩效治理
22.2.4绩效评估
22.2.5绩效评价结果反馈
22.2.6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22.3转型升级
22.3.1战略转型升级
22.3.2数字化转型实施
第二十三章 组织通用管理
23.1人力资源管理
23.1.1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23.1.2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
23.1.3人力资源战略与计划
23.1.4人员招聘与录用
23.1.5人员培训
23.1.6组织薪酬管理
23.1.7人员职业规划与管理
23.2流程管理
23.2.1流程基础
23.2.2流程规划
23.2.3流程执行
23.2.4流程评价
23.2.5流程持续改进
23.3知识管理
23.3.1知识管理基础
23.3.2知识价值链
23.3.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1. 显性知识
概念
显性知识是在一定条件下,即特定的时间里具有特定能力的人,通过文字、公式、图形等
表述或通过语言、行为表述并体现于纸、光盘、磁带、磁盘等客观存在的载体介质上的知识
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4个主要特征
①客观存在性。显性知识一旦表达出来就是脱离个人自身的
知识,它通过言传、身教或附于某种介质上的编码等方式表现出来,它不依赖于个人而客观存
在。正是由于显性知识的这种特性,才有利于显性知识的保存、记录、交流和传播等
②静态存在性。显性知识不随时间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旦表达出来就不再变化
③可共享性。显性知识可以被传播并共享,而隐性知识不具有这个能力,因此要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必须将
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④认知元能性。显性知识直接来源于实践技能等这类隐性知识,但最终来源于个人的心智模式和元能力。
2. 隐性知识
概念
隐性知识是难以编码的知识,主要基于个人经验。在组织环境中,隐性知识由技术技能、
个人观点、信念和心智模型等认知维度构成,隐性知识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经验和认
知,难以交流和分享,例如主观见解、直觉和预感等这一类的知识
隐性知识交流是通过知识主体(知识拥有者)与知识客体(知识需求者)协同互动,以可接收、可理解、可消化的方式
使知识客体获得、吸收并且消化知识,形成隐性知识供应方与隐性知识需求方相匹配的过程
使知识客体获得、吸收并且消化知识,形成隐性知识供应方与隐性知识需求方相匹配的过程
6个主要特征
①非陈述性。隐性知识嵌入在个人的心智或者知觉中,难以明确阐述或编码。
隐性知识包括个人理解、技能、能力和经验等,难以定义和解释,难以评估 和衡量。隐性知识需要被发现、提取和捕获,
它必须创造性地传播与共享,从而有效地扩充知 识库。
隐性知识包括个人理解、技能、能力和经验等,难以定义和解释,难以评估 和衡量。隐性知识需要被发现、提取和捕获,
它必须创造性地传播与共享,从而有效地扩充知 识库。
②个体性。隐性知识为个人知识,来自个人经验且存储在拥有它的个人头脑中。隐性知
识由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心智模式构成,并深深地嵌入在个体中并被个体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这也造成隐性知识难以表述。由于个体自身利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考虑,隐性知识拥有者不
会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轻易转移出去。
③实践性。隐性知识是基于实践过程的,因为隐性知识
的认知具有实践属性,缺少实践过程往往难以获得。隐性知识嵌入在组织的实践、流程及结构
中,隐性知识交流并非按规划或计划进行,其交流过程是非正式的缓慢积累的实践过程。
④情境性,隐性知识是基于情境的,一般隐性知识是在工作和其使用情境中获得的,隐性知识深深
扎根于特殊情境中。个体隐性知识存在于人头脑中,来自情境、动机、机遇和接触。通过特定
情境,经验和教训的反复尝试,可以增强和扩充隐性知识。隐性知识需要嵌入特定的情境,包
括组织文化、结构和流程中才可以发挥价值
扎根于特殊情境中。个体隐性知识存在于人头脑中,来自情境、动机、机遇和接触。通过特定
情境,经验和教训的反复尝试,可以增强和扩充隐性知识。隐性知识需要嵌入特定的情境,包
括组织文化、结构和流程中才可以发挥价值
⑤交互性。隐性知识通过个体交互过程可以获得,
这些交互过程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历、反思、内化和个人才能的交流。因此,隐性知识不能以
显性知识相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学徒制、直接交互、交流和行动学习、面对面社交互动以及经
验实践等交互方式更适合隐性知识交流。隐性知识交流中人与人交互的关键是个人愿意且有能
力分享其所知。开放、信任和组织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交互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⑥非编码性。隐性知识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可以通过技术工具实现编码化,隐性知识大部分都是非结构
化知识,难以用数字、公式和科学规则等来表达,也难以用文字、语言来表达,交流与转化速
度相对较慢,且成本较高
化知识,难以用数字、公式和科学规则等来表达,也难以用文字、语言来表达,交流与转化速
度相对较慢,且成本较高
23.3.4知识管理过程
23.3.5知识协同与创新
23.3.6知识传播与服务
23.4市场营销
23.4.1营销基础
23.4.2营销环境
23.4.3营销分析
23.4.4营销管控
第二十四 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
24.1法律法规
24.1.1民法典(合同编)
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以下简称“合同编”)
合同编是信息化法律法规领域的最重要的法律基础
合同编规定,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法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
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24.1.2招标投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投标法”)是国家用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调整在招标投标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国家还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作为执行补充。在这两部法律法规中,对招投标保护及其具体措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4.1.3政府采购法
2014年8月31日通过,同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与同年12月31日通过
2015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依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的权限制定。
采购是指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包括购买、租赁、委托、雇用等。
货物是指各种形态和种类的物品,包括原材料、燃料、设备、产品等。
工程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拆除、修缮等。
服务是指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
24.1.4专利法
2020年10月17日第四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通过,并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
专利法规定,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整体或者局部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我国现行专利法规定的发明专利权保护期限为 20 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
为 10 年,均从申请日开始计算
为 10 年,均从申请日开始计算
发明申请专利,则按照申请时间的先后决定授予给谁。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日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
请专利的,应当在收到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通知后自行协商确定申请人。
请专利的,应当在收到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通知后自行协商确定申请人。
24.1.5著作权法
2020年11月11日发布第三次修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11月11日发布主席令,其中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20年11月11日通过,现予公布,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
同时在这部法律中,对著作权保护及其具体实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五种权利
(1)发表权
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2)署名权
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3)修改权
修改或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4)保护作品完整权
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5)使用权、使用许可权和获取报酬权、转让权
以复制、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和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权利,
以及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以及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著作权的保护是有一定期限
(1)著作权属于公民。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没有任何限制,永远受法律保护;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的50年(第50年的12月31日)。作者死亡后,著作权依照继承法进行转移。
(2)著作权属于单位。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50年(首次发表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若50年内未发表的,不予保护。但单位变更、终止后,其著作权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单位享有。当第三方需要使用时,需得到著作权人的使用许可,双方应签订相应的合同。合同中应包括许可使用作品的方式,是否专有使用,许可的范围与时间期限,报酬标准与方法,以及违约责任等。若合同未明确许可的权力,需再次经著作权人许可。合同的有效期限不超过10年,期满时可以续签。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不得侵犯其他著作权:(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2)为介绍、评论某一个作品或说明某一个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节目或新闻纪录影片中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3)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已经发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4)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5)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6)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及录像。(7)将已经发表的汉族文字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在国内出版发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为完成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称为职务作品。在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能许可其他个人或单位使用该作品。
软件著作权保护期 50 年
如果在创作的过程中有多人参与,则该作品的著作权由合作的作者共同享有,合作的作
品是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不能在侵犯合作作品整体著
作权的情况下行使。
品是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不能在侵犯合作作品整体著
作权的情况下行使。
24.1.6商标法
2019年4月23日通过,2019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
商标法是信息化领域政策法规的重要法律基础之一。
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标局主管全国商标注册和管理的工作。
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商标评审委员会,负责处理商标争议事宜
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
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
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
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的特殊事项,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
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为 10 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注册商标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使
用的,应当在期满前 6 个月内申请续展注册;在此期间未能提出申请的,可以给予 6 个月的宽展期。
宽展期满仍未提出申请的,注销其注册商标。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为 10 年
用的,应当在期满前 6 个月内申请续展注册;在此期间未能提出申请的,可以给予 6 个月的宽展期。
宽展期满仍未提出申请的,注销其注册商标。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为 10 年
24.1.7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
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
网络安全法中给出了网络、网络安全、网络数据等用语的定义,明确了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规定了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重大指导思想、理念。
网络安全法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设、运营、维护和使用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监督管理。
24.1.8数据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21年6月10日通过,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数据安全法从数据安全与发展、数据安全制度、数据安全保护义务、政务数据安全与开放的角度对数据安全保护的义务和相应法律责任进行规定
数据安全法作为数据安全领域最高位阶的专门法,与网络安全法一起补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框架下的安全治理法律体系,更全面地提供了国家安全在各行业、各领域保障的法律依据
数据安全法延续了网络安全法生效以来的“一轴两翼多级”的监管体系,通过多方共同参与实现各地方、各部门对工作集中收集和产生数据的安全管理。
国家安全法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新的国家安全法。法律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共7章84条,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
个人信息保护法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根据宪法,制定的法规
24.2标准规范
24.2.1系统与软件工程标准
24.2.2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
24.2.3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计算专项篇
RJ45 接头需求量的计算公式
RJ45 的需求量:m = n×4 + n×4×15%
—m 为 RJ45 的总需求量。
—n 为信息点的总量。
—n×4×15%为留有的富余量。
信息模块的需求量计算公式
信息模块的需求量:m = n + n×3%
—m 为信息模块的总需求量。
—n 为信息点的总量。
—n×3%为富余量。
项目进度管理
期望时间=(乐观时间+4×最可能时间+悲观时间)/6
标准差 δ=(悲观时间-乐观时间)/6
±1 个 δ 的面积为 68%(图中-1SD~1SD 区域面积);
±2 个 δ 的面积为 95%(图中-2SD~2SD 区域面积);
±3 个 δ 的面积为 99%(图中-3SD~3SD 区域面积)
项目成本管理
投资回收期
内部报酬率
投资回报率
现金流贴现
净现值(NPV)p;o[-
三点估算
三角分布 CE = (CO + CM +Cp) /3
贝塔分布 CE= (CO+4 CM +Cp) /6
(1)最可能成本(CM)。对所需进行的工作和相关费用进行比较现实的估算,所得到的活成本。
(2)最乐观成本(CO)。基于活动的最好情况,所得到的活动成本。
(3)最悲观成本(CP)。基于活动的最差情况,所得到的活动成本。
(2)最乐观成本(CO)。基于活动的最好情况,所得到的活动成本。
(3)最悲观成本(CP)。基于活动的最差情况,所得到的活动成本。
挣值分析
进度偏差:公式:SV=EV-PV
SV>0,进度超前;SV<0,进度滞后。
进度绩效指数 公式:SPI=EV/PV
SPI>1,进度超前;SPI<1,进度滞后。
成本偏差 公式:CV=EV-AC
CV>0,成本节约;CV<0,成本超支。
成本绩效指数:公式:CPI=EV/AC
CPI>1,成本节约;CPI<1,成本超支。
完工预算 BAC
项目的总计划价值
BAC= 活动成本估算之和,即总PV
完工估算 EAC:
EAC=AC+ETC
EAC= AC + BAC - EV(非典型)
EAC= BAC/CPI(典型)
EAC= AC + [(BAC - EV) / (CPI × SPI)](成本、进度都变化影响)
剩余工作完工尚需估算ETC:
非典型:知错能改(在项目剩余期间不太可能再次发生的一次性偏差)
ETC=BAC-EV
典型:将错就错 (在项目剩余期间内持续出现的偏差)
ETC=(BAC-EV)/CPI
完工偏差VAC:
公式是 VAC=BAC-EAC
完工偏差,是完工预算与完工估算之差
完工尚需绩效指数(TCPI)
(BAC-EV)/(BAC-AC)
( BAC - EV ) 表示的是完工尚需绩效
例如,如果一个项目的总预算(BAC)是100万美元,到目前为止的挣值(EV)是60万美元,那么 ( BAC - EV ) 就是40万美元。这意味着,按照项目计划,我们预计还需要40万美元的预算来完成剩余的工作。
( BAC - AC ) 表示的是剩余预算
例如,如果一个项目的总预算(BAC)是100万美元,到目前为止实际花费了(AC)是40万美元,那么 ( BAC - AC ) 就是60万美元。这意味着,按照项目计划,我们预计还有60万美元的预算可以用来完成项目剩余的工作。
(BAC-EV)/(EAC-AC)
( EAC - AC ) 表示的是完工尚需估算(ETC)即为了完成项目剩余部分所需的预期成本。
这个指标反映了从当前时点到项目结束,预计还需要多少成本。
这个指标反映了从当前时点到项目结束,预计还需要多少成本。
例如,假设一个项目的完工估算(EAC)是500万美元,到目前为止的实际成本(AC)是300万美元,那么 ( EAC - AC ) 就是200万美元。这意味着,根据当前的项目绩效和成本趋势,我们预计还需要额外的200万美元来完成项目剩余的工作。
(1)计划价值 PV:是为计划工作分配的经批准的预算
(2)完工预算 BAC:项目的总计划价值
(3)挣值:挣值(EV)是对已完成工作的测量值,用分配给该工作的预算来表示。它是已完成工作的经批准的预算。
(4)实际成本:实际成本(AC)是在给定时段内,执行某工作而实际发生的成本,是为完成与 EV 相对应的工作而发生的总成本。
(2)完工预算 BAC:项目的总计划价值
(3)挣值:挣值(EV)是对已完成工作的测量值,用分配给该工作的预算来表示。它是已完成工作的经批准的预算。
(4)实际成本:实际成本(AC)是在给定时段内,执行某工作而实际发生的成本,是为完成与 EV 相对应的工作而发生的总成本。
质量管理
质量成本 = 预防成本 + 评价成本 + 失败成本
缺陷率 = 缺陷数量 / 检查单位数量
缺陷密度 = 缺陷数量 / 工作量
缺陷发现率 = 发现缺陷数量 / 总缺陷数量
缺陷移除效率 = 移除缺陷数量 / 发现缺陷数量
风险管理
风险权重 = 风险概率 × 风险影响
风险敞口 = 风险概率 × 风险损失
风险价值 = 风险敞口 × 资产价值
沟通渠道计算
n*(n-1)/2
—n 是指干系人的数量,也就是参与沟通者的人数
—n 是指干系人的数量,也就是参与沟通者的人数
决策树
投资
静态投资回收期法
(正值年份-1)+|正值年份上一年的累计的净现金| / 正值年份的净现金
动态投资回收期
拿动态回收例题第一、二年净现金流量现值举例,第一年:-300/(1+10%)=-272.73,第二年:-100/(1+10%)^2=-82.64
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 = 固定成本 / (1 - 变动成本 / 销售收入)
盈亏平衡点 = 固定成本 / (单位产品销售收入 -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后悔值法
利润计算法
运输题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