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G管理流程
2025-09-28 12:09:51 0 举报
BUG管理流程是确保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识别、记录、分类、优先排序、修复和验证BUG的一系列正式步骤。正确的BUG处理不仅需要高效的信息系统支持,还需要开发和测试团队之间密切的协调合作。 核心内容包括: 1. 识别BUG:通过用户反馈、测试团队或自动化测试工具发现软件中的问题。 2. 记录BUG:详细记录BUG发生的环境、现象、频率、影响范围及重现步骤,形成一份标准化的BUG报告。 3. 分类与优先排序:根据BUG的严重性、紧迫性以及是否影响发布决策将其分类和优先处理。 4. 修复BUG:开发人员根据BUG报告进行问题定位,并提出解决方案修复BUG。 5. 验证BUG:修复后需要经过测试再次确认问题确实已解决,并确保没有新问题产生。 6. 关闭BUG:验证通过后,BUG状态更新为已解决,记录修复详情并将其关闭。 7. 持续监控:周期性地回顾BUG趋势和处理效果,以指导改进和预防策略。 文件类型通常包括BUG报告、BUG跟踪列表、修复概要等文档,这些文档有助于项目管理者和开发团队对BUG进行有效管理。 修饰语描述本流程可以是:“系统性、高效、协同紧密、质量保证、标准化、透明化”。这些修饰语体现了BUG管理流程的组织性和对软件质量的负责态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功能性缺失2、交互优化3、性能瓶颈4、设计如此5、无法复现6、重复Bug7、外部原因(硬件ios、android设备版本)
产品、开发、测试拉齐版本号
保留BUG状态
p1级bug
是否为重复bug
BUG来源:测试人员、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开发互测,客户及所有外部BUG由测试负责人统一安排登记。所有的BUG需要描述清楚便于回归测试,客户反馈的问题需要登记在BUG记录表中
是
否
降低优先级
提供新的产品、方案经理提供最新的交互方案
测试工程师回归测试
项目经理和测试负责人沟通确认
UI、原型文档登记
开发人员修改BUG并自测
是否可以复现
定性分析
由原型、UI查看前端的开发还原度等问题,并使用文档记录在册,发送给前端以及测试组负责人
前端界面上的BUG分配给前端开发人员,后端BUG分配给后端开发人员,不能明确人的BUG分配给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统一分配;开发人员修改BUG后需要自测
提交GIT必须填写新增、修改的内容说明
是否为外部原因硬件ios、android设备版本)
前端按照测试用例自测
p0级bug
复现后开发及时定位修改
是否为性能瓶颈
否,激活
前端负责人确认bug
是否为交互优化
是否为技术问题
搭建线上移动设备云环境、硬件协议接口云环境
方案经理、产品经理收敛版本功能,不能无限发散
测试提出测试用例
是否通过
是否修改
是否为功能性缺失
是否设计为此
关闭BUG
BUG登记
定性分析(由前端、组长与产品经理、项目经理讨论得出结论,杜绝所有问题以bug方式呈现)
提交代码到GIT并发布到测试平台
新功能需求
是否保留
测试开始测试
是否为新功能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