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谈人性:识人方能识己
2025-11-05 17:08:54 0 举报
在阿德勒哲学中:识人方能识己——是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了在理解和认知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也能达到自我理解和成长。根据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人类行为背后是追求社会归属感和优越感的驱动力。通过观察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动机,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他们,还能借此机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社会角色。这种对他人的洞察力,使我们能够在社会互动中找到个人的意义和目标,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行为和个性特征,以及如何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阿德勒认为,正是在这个与他人相互关联的背景下,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提升。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绪论:从生命体验心灵的震荡
心理治疗是一门必须非常了解人性的科学
童年时心灵基本结构形成的关键期
学习任性心理学一定要谦虚
自己的经验自己创造
上篇 我们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
第一谈:什么是心灵?
自由令生命不凡
行动与心灵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生命体的行动力会决定心灵活动如何演变与发展
自卑感不一定让人痛苦
心灵活动必须与环境互动
心灵活动结合了攻击性与放卫星机制,最终目的为确保生命体长久生存发展
自卑感不见得是所有痛苦的根源,需要根据相对关系来看待
目标使我们成长
生命的动力会形塑我们的目标
心灵器官的本质是一股朝单一方向前行的力量
人类没有自由意志
站在孩子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谈: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绝对的真理
把团队运作的原理当作最终、绝对的真理
为什么我们不能独自生活?
人类有自动形成团体,国群聚生活的倾向
劳动分工保护了我们自己
接受不完美
心灵器官可以帮助人类适应环境,找到安全感
语言很重要
思想和情感是人类共通的能力
意志是弥补不适感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用来帮助人们顺利适应环境的工具
社会意识(社会情怀)
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看这个人对全体人类有多少贡献
第三谈:每个人都必须知道自己与他人是一体的
塑造人格的婴幼期
如何控制周遭的人,是孩子生命主要的目标
孩子会努力替自己的弱点找到弥补的方式,这就是人格塑形的起点
过多的爱或缺乏爱都是伤害
得不到爱的孩子是推推所的,他们会回避任何形式的爱与关怀
得到太多爱的孩子会误以为可以用爱对身边的大人产生约束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收到严格管教也容易孤立自己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
第四谈:我们居住的世界
感官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感知器官可以帮助孩子架构起周遭的人际关系
孩子在使用感官时,会偏好使用某一个器官或器官系统
我们眼中的世界
知觉
直觉经验会染上个人色彩
知觉作用产生的经验不同,形成的方式也不同
记忆
心灵器官是用来适应环境的
功能:帮助适应环境
记忆具有一种潜意识的目的性
记忆不是偶然现象,会传递明确的信息
记忆具有选择性,
为了某种目的而产生的适应行为,会主导记忆的形成
想象力
能体现个人的独特性
定义:知觉对象不在眼前时产生的知觉印象
当精神压力达到了顶点,人们担心自己的目标无法达成时最容易产生幻觉
压力越大,判断力越差
错觉产生涉及到当事人与外街道互动,但是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
幻想是一种心灵的创造力
争取权力是关键主题:“等我长大了……”
人应该有目标:获得社会认同或社会地位
梦的概说
梦境中体现的是一个人为了追求权力,想办法克服困难,确保未来的地位
同理心与认同感
具备预知能力
同理心:在行为和感受里假装自己是别人的能力
同理心有程度上的差别
催眠与暗示的背后意义
每个人多少都愿意接纳他人的看法,这种意愿的高低,取决于具有影响力的一方,是否考虑到受影响的一方的权益
帮派组织
越是积极追求权利的人,越不容易接受他人教导
催眠只对哪些表面上努力抗拒催眠,心底愿意接受催眠指令的人才管用
催眠是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
暗示:转变或强化一个人既有的观点
第五谈:探索内心
在自卑感中成长的生命
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在孩子年幼的时候
自卑感会帮助孩子在生命中努力找到平静与安全感,帮助孩子确立人生目标,引领他们前进
儿童的可塑性会因为两种因素瓦解
自卑感被夸大,被强化,没得到适当的疏导
孩子的目标是希望找到安全感、平静、平等的社会地位,但同时有想要在环境中取得优势,赢过同侪。
自卑感的补偿
目标,让我们的生命经验有了意义
虚构定点,帮助我们在混沌失序的状态里找到方向,认识价值观的相对性
连接童年经验与主要要求
不要让幼小的孩子接触到可能对人生产生错误观点的人、事与环境
第六谈:潜意识里的你是什么模样?
游戏之于孩童
大人应该把游戏当作教养的辅助工具,以刺激孩童心灵成长、想象力并锻炼求生技巧
孩子可以把透过游戏练习社交能力,有助于培养社会意识
游戏中,孩童会无意识表现出想当领导者的倾向
孩子可以在游戏中表现自我
可以把游戏视为职业的一种
专注与分心
专注是种随时可以将自身与现况连结的状态,预防他人攻击逼得我们必须把所有力量集中起来以处理某事
专注力低的原因
疲劳和生病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
觉得处理的事情不重要
习惯性反抗
提升专注力的方法
让他觉得这个世界很有趣,有趣的影响力比注意力大
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本原因是在追逐错误的目标
健忘的原因
刑事疏失:如果一个人的安全或健康,因为疏于采取必要预防措施,而导致身陷危险之中,这种情形就属于刑事疏失。
刑事疏失是缺乏专注力的极端表现
疏失是衡量一个人的团体意识或者社会意识强弱的指标
健忘有可能是注意力受限的缘故
从行为模式看进潜意识
对生命的自觉力比较强的人:他们对生命的问题、处理的态度客观谨慎
看待生命的角度是片面的人
潜意识
我不能永远当第一名,干脆退出人生的战场
梦境所传递的讯息
只有找到其他更详细的证据,才可以把梦境当作判断的依据
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就是梦境的来源
梦的题材是有意义的,梦境确实传递了某种讯息
梦境,是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现一个人的行动与行为模式
梦,最适合用来强化我们某种情绪,创造解决问题所需的动力
心智能力
智力:一种特殊的判断力
第七谈:男人与女人之间
两性的分工
劳动分工的一种:建立于平权的基础上
男性握有主导权?
劳动分工的实行造就了男性特权
男性主导权是通过争取得来的,演变自原始部落间的战争
压抑女性的地位是为了掩饰男性的不安感
从纯利益的观点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或者仅考虑自己的得失
女性能力差这种谬论
完美女性不过是男人的精心杰作
女生自己去发展处阳刚、积极的特质
逆来顺受的心态过生活
不会反抗自己的女性定为,心里有一种受罪意识
这几种都不适合教育孩子
两性的拉锯战
正确认同自己的性别应该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关系之上
别扮演不适合自己的角色
男女合校:教导和训练学生学习两性未来要怎么合作,如何一起分担工作
第八谈:从家中排行认识自己
老幺
追求权力的倾向更明显
不要总是灌输第一名这个概念
老大
最重视权力,但特别保守
老二
总是觉得自己被看轻,不受重视
独生子女
未来如何,全看教育
依赖心强,父母太周到
下篇 性格分析
第九谈:性格概论
性格是为了顺应生存环境的外显行为
一个人为了顺应生存的环境,努力改变自己而表现在外的某些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化有关的概念
性格特点是一个人为求他人肯定与重视所运用的工具或策略
个性应该是一种生存模式
社会意识对于人格成长很重要
自卑感的纠正
不要让孩子太早看到人生的黑暗面
环境条件、物质生活不能过差
身体缺陷也会产生影响
社会意识有伪装的一面
一套判断的通则:社会利益、人类的整体幸福
人格发展的方向
采取不同路径的孩子发展方向不同
采取直线路径的孩子可以直接面对问题,不受干扰
采取迂回路径的孩子失去勇气,变胆小
融入社会环境的要求
要能直接面对团体生活的需求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路线进行干预
乐观主义者
直线型
勇敢面对困难,有信心,轻松愉快
社交能力强大
悲观主义者
自卑情结
遇到困难时,感受深刻,容易丧失勇气,缺乏安全感,过于谨慎,很胆小,容易受惊吓
攻击型与防卫型人格
攻击型:动作粗暴
防卫型:退守,焦虑,小心谨慎且怯懦,爱批评
改变人们行为的利器
内分泌会影响性情吗?
性情:古希腊人认为人的性情可以分为乐观、易怒、忧郁、冷漠
乐观型:心理健康,性格上没有什么缺点
易怒型:坚持追求个人权力的人
忧郁型:犹豫不决且神经质,生命的主调是怀疑
冷漠型:在这个世界当个陌生人
经过讨论疾病与性情,作者不认为内分泌会影响性情
性格的形成
喜欢追求个人权力与优越感的性格倾向,是社会意识的大敌
社会意识与追求个人权势的欲望成反比
第十谈:激进型人格
虚荣心与企图心
害处:导致一个人把精力放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做表面功夫,不注重实质内涵
不按常理出牌
对于社会意识的发展非常不利
虚荣心:是一种想要赢过所有人的欲望
他们会替自己设定一个这辈子完全无法达成的目标
忌妒
为了追求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
制定一套规矩来规范他人
妒羡
对自身评价很低,也对生活经常感到不满足
内心一直在衡量别人有多成功
解决方法:引导到有利的方向
贪心
吝啬于给别人换了,不愿对社会、人群贡献自己的力量
恨意
好斗者会表现出恨意
恨意不会直接表现出来
过失:行为人思虑不够周祥,没有把社会意识的要求放在心上
第十一谈:非激进型人格
离群索居
借由表现出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来凸显自己
焦虑
愤世嫉俗
解决方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怯懦
把工作摆着不动的人通常有这种特质
野性是缺乏社会化的表现
希望身边的人注意自己
第十二谈:其他人格特质
开朗
容易亲近,同理心较强
欠缺思考能力
幼稚学童心态
卖弄学问
顺从
霸道
情绪与性情
命运迫害
宗教狂热
第十三谈:情感与情绪
分离性的情感
情绪:人们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下感受到压力时,情感的瞬间宣泄
情感:一个人在特定的生活形态以及既定的行为模式下,在适当的时间会出现的心理反应
愤怒
个人为了追求权力与控制权,非常典型的心理活动
、悲伤
无法平复失去的痛苦
滥用情绪
厌恶
恐惧与焦虑
连接性的情感
快乐
快乐最能串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克服困境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心境快乐
同理心
羞怯
结论: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
附录:教育对心灵所造成的影响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