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暑、淹溺与触电
2016-05-20 23:25:0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第十章探讨了三种常见的紧急情况:中暑、淹溺和触电。中暑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而引发的一种热伤害。淹溺则是由于在水中无法呼吸,导致窒息死亡。触电则是由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到带电体,电流通过人体引发的伤害。这三种情况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避免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紧急救援措施,并尽快就医。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预防这些事故的发生,比如避免在高温天气下长时间户外活动,不在无救生设施的地方游泳,不随意触摸未知的电器等。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中暑
概念
中暑是因在高温环境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所致疾病
临床特点
突然高热,皮肤干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意识丧失或惊厥)
分类
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重度中暑: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病因
1.产热增加:室温>35℃或在强烈日光直接照射下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
2.散热减少:气温虽不高,但湿度高或通风不良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者。
3.热适应能力下降:机体应激反应调节能力下降
4.诱发因素 :肥胖 、过度劳累、缺乏锻炼 、
睡眠不足、慢性病人、老年人、体弱、药物(阿托品、巴比妥类)
发病机制
正常体温调节方式有三种
1.辐射、传导与对流:周围环境温度<35℃,通过辐射、传导、对流散热,占人体散热量70%。
2.蒸发:空气干燥,气温>35℃,蒸发散热几乎成为机体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散热方式、散热量约占14%。
3.其他:外界空气通过鼻腔需要加温,耗热约占2.5%;排出大小便散热约1.5%
周围环境气温升高,体内体温调节不当时→体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代谢↑→产热量↑;
散热障碍→体内热蓄积过多→体温↑→致中暑高热→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组织水肿代谢性酸中毒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等损害;
散热时大汗→水代谢失调;出汗盐丢失→电解质紊乱
高温时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体温调节
产热>散热→体温调节中枢失控→体温↑↑↑
中枢神经系统
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反应不敏捷,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差下降,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差
心血管系统
血管扩张→心输出量↑→心功能↓→心输出量↓→皮肤末稍血流量↓→影响散热
消化系统
高热→胃肠血流量↓→胃肠蠕动↓→胃酸分泌↓→口渴→大量饮水胃酸稀释→消化不良
泌尿系统
高热、多汗和心输出量↓→肾脏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尿少,甚至致肾衰竭
水、盐代谢
正常出汗最高生理限度为每日6L,汗中氯化钠含量为0.3~0.5%,高热作业大量出汗→脱水和缺盐
病情评估
病史
询问有否在高热环境中有
以下表现:突然发生高热;皮肤干燥,无汗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表现
1.先兆中暑
过量出汗、口渴、头晕、眼花、耳鸣、四肢无力、胸闷、心悸、恶心、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高,一般<38℃
2.轻度中暑
(1)面色潮红、胸闷、心率加快、皮肤灼热,
(2)体温在>38℃,
(3)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
3.重度中暑
除有轻度中暑症状外,同时伴有高热、痉挛、昏厥、昏迷
(1)热痉挛/中暑痉挛:多见于健康青壮年人、在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后,饮水时未补充钠盐,体液被稀释,血液中的
钠和氯化物浓度降低,引起短暂,间歇的肌肉痉挛。四肢肌肉、腹壁,肠平滑肌痉挛及疼痛
(2)热衰竭/中暑衰竭: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体位性昏厥,血压下降,手足抽搐和昏迷。
多见:老年人、儿童、慢性病者
(3)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多见于老年人,特征为:
※ 高热,>41 ℃
※ 皮肤干燥,无汗
※ 意识障碍
死亡率与温度呈正相关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尿常规可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改变
血清电解质检查可有高钾、低氯、低钠血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发病特征:高热环境下;突然高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鉴别诊断
中毒性痢疾;脑膜炎;脑血管意外;甲状腺危象;伤寒
急救护理
现场救护
立即脱离高温环境
迅速降温
口服含盐凉开水
冷水擦身
风扇
电吹风
冷气开放
院内救护
(1)降温: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2)对症处理:控制抽搐;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防治各器官功能衰竭
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的处理
1. 将病人搬离高热环境、安置到通风良好阴凉处。
2. 物理降温:用乙醇或凉水擦浴
3. 给予缓慢饮入含盐的凉水或清凉饮料
4. 体温持续在38.5℃以上者,可口服解热药。
5. 如有早期呼吸、循环衰竭,应给予补液等。
重症中暑处理
救护原则
抓紧时间、迅速降温。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积极防治循环衰竭,休克和并发症
1.降温
(1)物理降温
环境降温:安置在通风地方,电风扇吹风,空调房内 (20-25℃之间)。
体表降温:冰水或乙醇擦浴,在头、腋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
体内降温:4-10℃的5%葡萄糖盐水1000ml注入胃内4-10℃的5%葡萄糖盐水1000ml经股动脉注入体内。
4-10℃的5%葡萄糖盐水1000ml灌肠
(2)药物降温
氯丙嗪:25-50㎎稀释在4℃的葡萄糖盐水500ml内快速静脉滴注
地塞米松:作用快,可起到维持血压抗休克作用。
山莨菪碱(654-2):10-20 ㎎稀释在5%葡萄糖盐水500ml内静脉滴注
2.氧气吸入
3.控制脑水肿
防止抽搐:对有意识障碍,烦燥不安抽搐的患者,可用 安定,10-20mg加入10%葡萄糖20ml静注
保护脑细胞: 脱水剂20%甘露醇250ml,30分钟滴完
4.维护心肾功能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输平衡液,必要时血管活性药物
纠正酸中毒,选用5%碳酸氢钠200ml静滴
护理要点
1. 保持有效降温:室温;准确执行各种降温措施
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降温效果的观察
监测病人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变化和皮肤出汗情况防止虚脱及衰竭的发生。
观察与高热同时存在的其他症状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5.健康教育
预防
1. 进行预防性卫生宣教
2. 开展耐热锻炼,提高热适应能力。
3. 合理补充含盐清凉饮料与营养
4.改善劳动环境与居住条件,保证充足睡眠防止过度疲劳。
5. 重视夏季老年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的保健。
6. 执行有关高温作业禁忌症规定
淹溺
概念
是指人体淹没于水中,呼吸道被水、泥沙,杂物等堵塞,造成窒息、缺氧,血流动力学及血液生化平衡紊乱,严重者可造成死亡
病因
1.意外事故:失脚落水,游泳不慎,水中时间过长或受冷水刺激发生肢体抽搐或肢体被植物缠绕等造成浮力下降而淹没于水中,潜水意外等。
2. 灾害性:翻船、洪水、断桥等。
3. 自杀或谋杀事件
4.其他:入水前大量饮酒或患有心脏、脑血管、癫痫等病,游泳时疾病急性发作
发病机制
人淹没于水中后,为避免水进入呼吸道,本能地出现反射性屏气。由于缺氧,不能持久,被迫进行深呼吸,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及肺泡内,而阻碍了气体交换,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淹溺可引起反射性喉、气管、支气管痉挛。
严重缺氧、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1. 干性淹溺:入水后受强烈刺激,引起喉痉挛:窒息、呼吸道和肺无水,10%
2.湿性淹溺:入水后,喉部肌肉松弛,吸入大量水分充塞呼吸道和肺泡:窒息,数秒内:神志丧失、呼吸、心跳骤停,约占90%
1. 海水淹溺:海水含3.5%的氯化钠和大量钙盐,属高渗性液体。高渗液体对呼吸道和肺泡有化学刺激和损伤作用。
2.淡水淹溺:淡水包括江、河、湖泊、池、井等,为低渗性液体
病 情 评 估
(一)淹溺史:时间、地点、水源性质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头痛、视觉障碍、剧烈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
2.体征:皮肤发绀、面部青紫、肿胀,眼结膜充血,四肢厥冷,寒战、腹部膨隆、肺部可闻干湿罗音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运动系统
辅助检查
血、尿;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 X-Ray
诊断要点
有确切的淹溺史
症状:面部肿胀、青紫、四肢厥冷,呼吸心跳微弱或停止。
口鼻:充满泡沫或污泥,腹部膨胀、胃内充满水而呈胃扩张
急救护理
(一)现场救护
1. 迅速使淹溺者出水,尽量减少缺氧时间。
2.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为淹溺者清除口、鼻中的污泥、杂草,有义牙者取下义牙,以防坠入气道。
3.迅速转运
倒水处理:膝顶法、肩顶法、抱腹法
倒水注意事项
倒水时间<1分钟,应尽量避免因倒水时间过长而延误心肺复苏 等措施的进行。
倒水时注意使淹溺者头胸部保持下垂位置,以利于积水流出。
心肺复苏:是淹溺抢救工作中最重要的措施,清理呼吸道后应尽快实施
(二)医院内救护
1. 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迅速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内,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2. 防治低体温
3. 纠正低血容量、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4.对症处理:纠正血容量;肺水肿处理;防止脑水肿;防治肺部感染;注意其他并发症的处理
电击伤
概念
触电是指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时,引起全身或局部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严重者发生呼吸心跳停止
病因
直接接触电源,缺乏安全用电常识
安装、维修电器不按规程或在电线上吊衣物。
火灾、大风暴等意外事故造成电线折断,触及人员以及雷雨时被雷电击中
发病机制
主要机制:组织缺氧
低压触电→引起心室颤动→导致心脏停搏
高压触电→延髓呼吸中枢的损害→呼吸中枢抑制、麻痹→呼吸停止
触电方式
单相触电;二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影响触电损伤程度的因素
1.电流种类:交流电;直流电
同样500V(伏特)以下,交流电比直流电的危险性大三倍
2. 电流强度:电流强度越强,损害就越大。
0.5-7mA(毫安培)→接触部位麻木、刺痛、痉挛。
0-25mA→手不能摆脱电源,出现呼吸困难。
50-80mA→可使触电者呼吸麻痹,心室颤动
或心脏停搏
3.电压高低:电压越高对人体损害越重
4.人体电阻:相同电压下,电阻越大,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小,组织受损轻。
身体各部位单独对电流的阻力由小到大排列顺序:血管→神经→肌肉→皮肤→脂肪→肌腱→骨组织
5.通电途径:
贯通:电流从上肢或头顶进入体内,通过心脏由下肢流出,可引起心室颤动
下肢:如电流从一脚进入,通过腹部由另一脚流出,则危害性较小
6.触电接触时间
病情评估
(一)受伤史:注意向陪护人员询问触电时间、地点、电源情况等
(二)临床表现
全身的症状
1. 轻型:表现为精神紧张、脸色苍白、表情滞呆、呼吸心跳增快。敏感的病人
可发生晕厥、短暂意识丧失 ,一般很快可恢复。
2.重型:清醒病人有恐惧、惊慌、心悸和呼吸频率快。昏迷病人则出现肌肉抽搐,
血压下降,呼吸由浅快转为不规则以致停止,心律紊乱,很快导致心脏停搏
局部表现
电流通过皮肤出现电烧伤
低电压:伤口小,成椭圆形或圆形、焦黄、干燥、边缘整齐,内脏没受损伤
高电压:烧伤面积不大,深大肌层、神经、血管、骨骼、口小底大、外前内深—继发出血
并发症
精神异常;心律失常;肢体瘫痪;继发性出血;
局部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急性肾功能障碍
急救护理
救护原则
严格按抢救规程处理,迅速将病人脱离电源,分秒必争,尽快进行有效抢救
(一)现场救护
1.迅速脱离电源:关闭电掣;挑开电线; 切断电线;拉开触电者
2.防治感染
3 迅速把病人转移到安全地带作详细检查。若有气道阻塞,应立即清理呼吸道,必要时气管插管等。
4. 现场心肺复苏
(二)医院内救护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维持有效循环:输液
纠正心律失常:去除心室颤动
脑水肿的防治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创面处理
对症处理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