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宋元诗歌美学
2016-10-09 11:04:1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美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情在景中,景在情中”
宋代诗论家把“情”“景”这对范畴突出地提出来
探讨诗歌审美意象的结构和类型
南宋 范晞文
诗歌意象中,“情”“景”(意与景/意与境)不可分离
“情”“景”结合的不同方式
“以景结情”最好
“意象”是“情”与“景”的统一
对刘勰“隐”“秀”范畴的进一步发挥
即对“情”与“景”两个因素的进一步规定
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质
对“诗”与“画”(不同门类艺术的审美意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讨论
共同性
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情”与“形”(动和静)的互相渗透
宋代,很多人认为“诗”与“画”的区别,在于有声/无声和有形/无形,但“诗”与“画”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却具有同一性
差异性
邵雍把“诗”与“画”进行区分
“诗”善于状物之“情”(动态)
“画”善于状物之“形”(静态)
宋及以后的美学家认识到“诗”与“画”的差异性
动态和静态的区别
即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区别
诗中的“画”(内心状态/雄浑气象),不一定能画出来
诗的“涵泳”
朱熹
对诗歌意象的形象思维特点的考虑
强调诗的意象是一个活的整体,内部有血脉流通
由“兴”(立象以尽意)构成的意象是活的整体,读者要把握这个活泼的意象,体会血脉流通
罗大经
“胸次玲珑活络”
善于把握诗歌的整体意象
善于把握意象内部的血脉流通
“韵”的突出
起源
作为美学范畴,并不是从宋代开始兴起,魏晋南北朝就有人讲“韵”
北宋 范温《潜溪诗眼》讲“韵”
内容
“韵”最早指声韵,送到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作为艺术作品最高审美标准
“韵”的含义发生变化
“有余意谓之韵”
为了“有余”,就必须简易平澹
“韵”是各种风格艺术作品都可以具有的
本质
对于审美意象的一种规定和要求
要求审美意象“有余意”
强调绚烂、奇趣要发之于“平淡、疏远、枯淡”
概括了梅尧臣(“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的美学思想
“韵”和“逸品”的联系
“逸品”(在书画艺术中表现本人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特点就是“韵”
“逸品”要求审美意象“简古、澹泊、平淡”(远离人生)
“逸品”所表现的人生态度和境界,包含了艺术家的人生感和历史感(深入人生)
即包含了深蕴(“余意、真味”)
严羽的兴趣说与妙悟说
严羽的《沧浪诗话》
中心范畴:“兴趣”
与“赋比兴”的“兴”的概念相联系
指的是诗歌意象所包含的审美情趣
外物形象直接感发诗人内心的情趣
感性的直觉的触发
“兴趣”与“兴象”
“兴象”是“意象”的一种,如果意象的产生是“物”对“心”的触发,“意象”结构中“意”与“象”又融为一体,即为“形象”
“兴趣”指诗歌意象所包含的那种为外物形象直接感发的审美情趣
一首诗如果“兴象”天然,则必然有“兴趣”
“妙悟”
诗歌意象应该从审美感兴中产生,这种审美感性即“妙悟”
指在外物直接感发下产生审美情趣的心理过程
人的审美感兴能力和学历是两回事
“兴趣”和“情和景”的区别
“情”的概念宽泛,包括审美/非审美感情,“兴趣”专指审美情趣
“情”的概念不指明情感如何产生,“兴趣”则说明审美情趣是由“妙悟”产生
本质/意义
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区分开来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把审美意象和审美感兴联系起来
强调审美感兴是构成艺术家本质的东西
对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作出规定
对王夫之、叶燮的影响
“气象”
并不是严羽首先提出
叶嘉莹对“气象”的解释
作者的精神透过作品意象/规模所呈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
作者的解释
“气”的范畴包括宇宙本体和人的精神,但不仅限于人的精神
诗的整体风貌,不仅表现诗人本身的精神风貌,也呈现出时间感与空间感(时代生活的风貌)
意义
美学家开始研究诗歌意象的整体美学风貌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