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王国维美学
2016-10-09 11:48:1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美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王国维及其美学著作
政治思想
保守的立场
人生态度
悲观主义色彩
美学
他的“境界说”本质属于“意象说”,而非“意境说”
王国维的美学基本观点
溯源
深受康德、叔本华影响
内容
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
要摆脱“欲”,就要求助于美和艺术
美在于形式
美和美感都是超功利的
反对把艺术作为政治手段
主张保持艺术独立性和纯粹性
“眩惑”
从纯粹知识回到生活之欲
艺术美高于生活美
艺术家观物原则
“通古今而观之”
审美观照的特点
即摆脱时空规定和利害关系
“不视此物为与我有利害之关系,而但观此物之种类之形式”
王国维的境界说
“境界”(意境)作为美学范畴,并非王国维第一次提出来的
在王国维这里,“境界”和“意境”是作为同义词使用的
区别
“意境”只能用于艺术作品
“境界”不仅指艺术意象,也指审美对象
王国维的“境界”(意境)含义
“境界”(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统一
“境界”(意境),要求再现的真实性
“真”、“自然”
“游词”
“境界”(意境),要求文学语言能够引起直接鲜明的形象感
“隔”与“不隔”
语言与意象的关系
语言的美学本性问题
审美的语言(“不隔”)与非审美的语言(“隔”)
王国维境界说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意境说
传统的意境说
“境生于象外”
审美对象是“境”,而不是“意”
“意境”的内涵比“意象”内涵丰富
王国维的境界说
含义(见上)
没有把握住意境说的精髓
“境界”(意境)停留在“意象”(一般艺术形象)的范畴
本质上不属于意境说范围,而是意象说范围
王国维的新贡献
借用西方美学概念对“情”“景”作了明确解释
子主题
明确把“情”纳入“景”中
根据艺术家观照的侧重点不同,对审美意象进行了分类
审美意象的“自然”性质,决定了艺术的认识功能
明确从美学范畴关系来情调“意象”范畴的重要地位
王国维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含义
“有我之境”
“以物观我,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物我两忘的结果
移情作用
实质是“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诗人在冷静中回味的秒境
没有经过移情作用
实质是“有我之境”
区别
认为即壮美和优美的区别
叔本华美学
优美感
“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
人们自失于对象中,二者合一
壮美感
对象对于人的意志有敌对关系,对象威胁着意志
审美主体超脱本人,超然物外
联系
二者都是由纯粹的无意志的认识产生的
区别
那种纯粹无意志是自然出现的,还是努力争得的
本质
对审美观照中两种不同状况的区分
把审美观照规定为“纯粹的,不带意志的认识”
自相矛盾之处
王国维论“造境”“写境”“主观之诗人”“客观之诗人”
“造境”与“写境”
现实主义(“写实派”)与理想主义(“理想派”)
“主观之诗人”
偏重“观我”,作品“意余于境”
“客观之诗人”
偏重“观物体”,作品“境多于意”
王国维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含义
“入乎其内”
唯心主义人生观
观察社会生活状况
体验到生活的本质在于“欲”
“出乎其外”
排除一切功利年头,超然物外、冷漠观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王国维论“悲剧”
叔本华的思想
第三种悲剧最为动人
“人生即痛苦”
悲剧的本质在于显示宇宙、人生本质
真正的悲剧不是偶然性,而是必然性
《红楼梦》
王国维论艺术的形式美
《古雅之在美学上位置》
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专论
内容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古雅”即艺术形式美)
艺术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
同一内容、意象,由于艺术形式美不同,因而具有雅俗区别
艺术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
“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
艺术形式美有自己的独立价值
弊病
没有指出艺术形式美不能完全脱离艺术内容和艺术意象
认为艺术趣味都来自于形式美,这是片面的
具有夸大艺术形式美的独立性的倾向
古雅之力和优美、宏壮之力的区别
古雅之力
后天的、经验的
优美、宏壮之力
先天的、普遍的
创造古雅靠人力(人格、学问),创造优美、宏壮靠天才
在一定意义上,古雅是低度的壮美/优美
古雅在美育普及方面有特殊作用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