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美学
2016-10-09 12:46:4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美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子主题
以进化论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者
政治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爱国主义者
《摩罗诗力说》
介绍与批判
向中国读者介绍了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浪漫主义诗人,“摩罗诗派”
“摩罗诗派”特点
“立意在反抗,指规在动作,而为世所不愉悦者”
争取自由、民主、民族解放
真理的传播者
不是静观者,而是行动者,是为自由真理而战的战士
对中国儒家传统美学的批判
封建统治者对诗歌创作的束缚
新的美学观点
王国维美学
静观的、超功利的、悲观厌世的、反对把艺术作为政治道德手段、主张书独立性
鲁迅美学
认为诗人的任务是打破旧思想、习惯,是行动者,是进步、健康的美学
影响
是五四运动的先声
论文艺对人生的作用
文艺不能给人实利
“不用之用”
启示人生微妙幽玄的真理
“其教复非常教”
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
近代思想家、革命民主主义者、美学家、美育家、教育家
1912《以美育代宗教说》
理论基础
康德理论
内容
认为纯粹美感可以破除功利之心,陶冶人性灵
美感是由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的桥梁
论证
美育不能受宗教限制
美育要随时代进步
美育应在一切人中普及
李大钊的美学——中国近代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界线
背景
五四时期
《光明与黑暗》
内容
人生的美,在于劳动和创造
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认识并改造自然规律,由此看到人类的智慧和力量,获得自由
人生的壮美(崇高)境界,是与奋斗和牺牲联系在一起的
优美的形态,着重显现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的和谐统一
壮美(崇高)的形态,着重显现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斗争、牺牲,包含更多伦理内容,更激起人们奋斗热情
壮美和优美都是自由的显现
美学启示
生活中的审美对象不是孤立物体,而是具体的生活境界,包含社会生活内容
美感(趣味)的产生,除了客观审美对象,还要求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审美观、文化修养、世界观等)
意义
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写作的
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否定,是我国现代美学的真正起点
特点
紧密联系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来谈美学
贯穿着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积极革命精神,标示着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审美境界
文章短小精炼,浅显明爽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