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
2022-08-02 18:01:07 26 举报
我们需要幸福的勇气,要秉持尊重、爱的原则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阿德勒心理学是基于横向关系的“民主心理学”
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此时此刻“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忠大决断
”幸福即贡献感“我们都是只有在感到“我对某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通过追求“我的幸福”建立分工关系
想要获得别人的信赖,所以主动信赖别人
人们为什么想成为“救世主”?
作为一个朋友与之相处
对现在不满意
通过追求“你的幸福”建立交友关系
尊重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尊重”去“信赖”
变换人生的“主语”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
牵起身边的人手,尽情尽力地区跳舞,命运由此开始
一切工作都是“共同体中必须有人去做的事情”只是我们分工不同而已
消极孩子:企图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如丢三落四、爱哭
所有人的内心都有共同体的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
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分为5个阶段来考虑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不是靠竞争原理,而是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
如果懂得爱并以“我们”为主语活着,事情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感受到仅仅或者就可以互相贡献,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我们”
“我”的价值有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
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
人与人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看“真实的那个人
人类不可以单独生存,为了与他人进行“分工”,就必须相信别人
最危险的就是提出何为善何为恶之类并不明朗的“正义”醉心于正义的人无法认同异于自己的价值观,最终往往会发展为“正义的干涉”
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的感觉
与其认为'也许能办到“而致力其中结果却失败,还不如一开始就认定”不可能办到“而放弃更加轻松
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只能爱一点点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
回味“弥赛亚”情结;似乎就解释我想要公平正义想要拯救他人的想法,原来也是为了消除”自卑感“——”优越情结“
动力来源是表扬,无表扬,不做事
为了不再受伤
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
规则必须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
是信任,还是信赖?
主动信赖
追求利己心的结果就是“他者贡献”
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爱是自立,是成熟。
第4章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所有人际关系中都必须的尊重的具体的第一步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但是,我们没有学习完成它的“方法”
目的:得不到表扬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
不去执着于“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是正视眼前的“可以改变的事情”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职业不分贵贱
活在假象中
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
“我有能力”的意识
“谁都不牺牲自己”也就是纯粹的利己心的组合使得分工成立。作为追求利己心的结果,一定经济秩序产生
通过一味的信赖、一味的给予的利他态度,交友关系才会产生
大部分问题处于此阶段
根源
人类的孩子们就会在心理上“想做的事”和肉体上“能做的事”之间的差距而苦恼
目的: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
“工作课题”并非单纯的劳动课题,而是以与他人之间的关联为前提的“分工课题”
爱并非“被动坠入”
关心“他人兴趣”
问题行为的“目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
爱即“决断”
\"信任\"就是有条件的相信对方\"信赖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
他们生活方式就是”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
课题分离
认真活在当下
(外部)认同根本没有劲头
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爱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这里既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我们的幸福
3、权力斗争
第3章由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唯一办法
能否“信赖”他人与能否尊重他人紧密相关
5、证明无能
我们按照“他人的教导”活着很轻松
表扬是”有能力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
感受不到幸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一直在逃避由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项构成的“人生课题”
方法
为了幸福,过上幸福的生活
经历了“自己的不完美”之后的孩子们原则上来说肯定会感受到自卑
致将要创造新时代的朋友们
第2章为何要否定“赏罚”
教室是一个民主国家
我们在交友的时候,会学着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班级的主权不属于教师而属于学生们
在所有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
因为无条件地接纳信任那个人,也就是说,因为信赖
爱某个人并非简简单单出于激烈的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自残、或者自闭症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改变意味着抛弃、否定、压制“过去的自己”,可以说把“过去的自己”送进坟墓,之后会作为“全新自己”重生
以“自我中心”的人,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关心自己
不管对方如何看自己,只是去爱
人们害怕“去爱”
为什么“工作”会成为人生的课题
爱的定义:它需要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从无到有的慢慢培养起来,所以爱的课题才非常困难
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如何获得归属感?“信赖”他人,建立交友关系,只有这一个方法;我们如果仅仅是投身于工作的话,根本无法获得幸福
通过伤害自己或者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
1、称赞的需求
缺乏“做普通人的勇气”,保持本色即可
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从“被爱的方法”到“爱的方法”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
害怕学生自立
一定要退出他们的”球场“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现在的自己”赋予过去什么样的意义
孩子们最初学习\"交友\",挖掘共同体感觉的场所就是学校
我没什么优点,所以无法与任何人建立爱的关系,不能涉足没有担保的爱.....这种想法是典型的自卑情结,因为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不解决课题的借口
寻求憎恶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
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来体会自己的价值,这是无法消除自卑感的常常陷入优越情结的一种形态,一般被称为“弥赛亚”情结
否定“通过表扬促进成长“
褒奖带来竞争
明知故犯
“自我认同”的勇气
与社会和谐相处
因为我很无能,所以不要再对我有所期待
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他人的痛苦
你必须正式并更新自己隐含的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不可以被动等待自己的人出现
4、复仇
挚友
人类无法选择“不信任”,根本不可能不协作、不分工
拯救他人——>拯救自己
如果不能爱自己也就无法爱他人,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
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自立
以后怎么做
对现在满意
真正的信赖是彻彻底底的能动行为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爱是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这样的人就被至于了“依存”的地位,过着永远所求、永不满足的生活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
分工的根源就是人类的“利己心”
不是不爱,是不懂“主动去爱”
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
<>尊重是心怀“自己也想成为那样”的愿望,类似憧憬之类的感情
行为方面
陷阱:她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
深层心理动机
第1章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目标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
如果想要联手,就只有自己先伸出手
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命运靠自己手创造出来,舞动“现在”
很多人都是自己选择“以后怎么做”这一面,并开始思考相关内容
\"谴责”可恶的他人
比起被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的多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即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鼓励
工作获得认同的是你的“功能”,而不是“你”。如果有一个“功能”更好的人出现,周围的人会转向他,这是市场原理、竞争原理
比“你”、“我”更高一级是“我们”
幸福的勇气
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
为什么要在教育现场贯彻”不可以表扬“这一原则呢?为什么明明通过表扬会令有些孩子非常开心并取得进步,但却不可以进行表扬呢?通过表扬,你要承担上面样的风险呢?
两个人结合以后的关系很重要,爱他人的方法很重要
肯定过去
心理方面
“倾诉”可怜的自己
2、引起关注
工作关系是信任关系,而交友关系则是信赖关系
分工的根本原理是“我的幸福”,也就是利己心。彻底追求我的幸福的结果就是给别人带来幸福
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再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
恐惧、丛书、信仰,畏惧权力权势,崇拜虚像的状态
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就是爱
尊重行为指南
定义:可以赤诚相见的朋友或者即使他做一两次不合理的事情,我也不会因此就想和他断绝关系的朋友
否定过去
积极孩子: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如捉弄老师、纠缠不休
反抗、不顺从发起权力之争-愤怒的球拍
他并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事情
如果我们拥有“我对别人有用”之类的主观感觉也就是贡献感,这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寻求依据了,从贡献感中寻找幸福,从贡献感中获得喜悦
人生始于不完美
爱究竟指向“谁”
最后以“公平或者正义”来形成自己正义的标准,甚至对他人形成干涉/约束
第5章选择爱的人生
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爱是你的课题,对方如何回应你的爱,是他人的课题
勇气会传染,怯懦会传染,尊重也会传染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