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信息技术服务思维导图
2025-07-02 08:45:0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软考中级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第3版第3章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一、信息技术服务概述
(一)定义与特征
【定义】:IT服务是组织为达成用户期望的结果,利用信息技术为用户交付价值的活动。
【特征】:
【无形性】: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抽象的和无形的。
【不可分离性】: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
【可变性】:服务质量水平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可储存性】:服务无法被储藏起来以备将来使用。
(二)IT服务的内涵
【本质特征】:由具备匹配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员,合理运用资源,通过规定过程向需方提供IT服务。
【形态特征】:包括IT咨询服务、设计与开发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等。
【过程特征】:从项目级、组织级、量化管理级、数字化运营等逐步发展。
【阶段特征】:IT服务无终极目标,需分层次、分阶段推进。
【效益特征】:从整体上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内部关联性特征】:依赖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的相互促进。
【外部关联性特征】:依赖国民经济、市场环境、社会信息网络的进步和政策支撑。
(三)IT服务的外延
【基础服务】:咨询设计、开发服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云服务和数据中心等。
【技术创新服务】:智能化服务、数字服务、数字内容处理服务和区块链服务等。
【数字化转型服务】: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推进服务、评估评价服务、数字化监测预警服务等。
【业务融合服务】:面向政务、广电、教育、应急、业财等行业。
(四)IT服务业的特征
【高知识和高技术含量】:以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
【高集群性】:集中在大型中心城市。
【服务过程的交互性】:需方参与服务过程,实现隐性知识传播。
【服务的非独立性】: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整合。
【知识密集性】:服务过程依赖个人专业知识。
【产业内部呈金字塔分布】:存在少数大型组织和多数小型组织。
【法律和契约的强依赖性】:以服务协议或契约形式确定服务事项。
【声誉机制】:供方声誉和质量证明是决定服务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
二、IT服务原理与组成
(一)IT服务原理
【能力要素】:人员、过程、技术和资源。
【生存周期要素】:战略规划、设计实现、运营提升、退役终止。
【管理要素】:监督管理、人员、过程、技术、资源。
(二)组成要素
1. 人员
【定义】:IT服务生命周期中各类满足要求的人才的总称。
【常见人员角色】:
【项目经理】:系统集成项目经理、服务项目经理。
【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系统集成工程师。
【信息安全工程师】:系统评测工程师、服务工程师。
【客户经理】:商务人员、服务人员、服务定价师。
2. 过程
【定义】:通过合理利用必要的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互关联和结构化的活动。
【典型过程】:
【咨询设计】:确认过程、设计过程、调研过程。
【集成实施】:集成过程、安装部署、实现过程、测试过程。
【运行维护】:需求管理过程、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
【运营服务】:服务战略管理、分类管理、服务传递管理。
3. 技术
【定义】:交付满足质量要求的IT服务应使用的技术或应具备的技术能力。
【常用技术】:
【咨询设计】:服务战略规划方法、原型法、业务分析法。
【集成实施】:软件架构技术、中间件技术、数据库技术。
【运行维护】:监控和调度技术、计量技术、事故/故障发现技术。
4. 资源
【定义】:提供IT服务所依存和产生的有形及无形资产。
【常见资源】:
【咨询设计】:知识库、工具库、专家库。
【集成实施】:备件库、通信线路、部门资金。
【运行维护】:数据中心、公司资金、应用系统。
三、IT服务生命周期
(一)定义
(二)阶段
1. **战略规划】:从组织战略出发,以需求为中心,对IT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的战略规划。
2. **设计实现】:依据战略规划,定义IT服务的体系结构、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联关系。
3. **运营提升】:根据服务实现情况,采用过程方法实现业务运营与IT服务运营相融合。
4. **退役终止】:对趋近于退役期的IT服务进行残余价值分析,规划新的IT服务部分或全部替换原有的IT服务。
(三)战略规划
1. 规划活动
【服务目录】:定义服务供方所提供服务的全部种类及服务目标。
【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确保一定时期内对IT服务能力的支撑。
【制度体系】:包括质量、财务、安全、职业健康等方面的制度。
【服务指标体系】:制定各项IT服务目标及其实施的检查机制。
2. 规划报告
【目标】:确保经过业务需求和成本合理分析的IT服务能力管理。
【内容】:包括服务能力管理、服务级别、服务保障体系等。
(四)设计实现
1. 服务设计
【主要因素】:客户需求、管理方法、关键要求、设计活动特性等。
【控制】:确保服务设计活动完成的结果明确定义,便于后续服务的交接和提供。
2. 服务部署
【目标】:确保服务目标和服务需求与需方的业务组织、业务流程顺利衔接。
【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人员能力、职责和权限的确定,资金、设备设施、信息资源的可用性等。
(五)运营提升
1. 运营活动
【全面管理】:持续实施管理活动,输出符合要求的服务。
【沟通渠道】: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获取用户反馈。
2. 要素管理
【人员管理】:完成人员细化管理并开展培训。
【技术管理】:对服务涉及的技术进行管理,包括前瞻性研究、知识显性化管理等。
【资源管理】:有效提供、配置、评估、优化和维护各类资源。
【过程管理】:对服务过程实施监控、测量、评估和考核。
3. 监督与测量
【确定测量方式】:包括建立监督组织和岗位职责、建立服务相关启动机制等。
【分析测量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定期评价服务。
4. 风险控制
【识别风险】:包括人员、资源、技术和过程的风险。
【制定应对措施】:确保服务连续性,降低对服务运营的影响。
(六)退役终止
【服务终止计划】:包括终止条件、目标、成功要素、各方角色与职责等。
【风险控制】:建立服务终止的风险列表,评估风险等级,制定应对措施。
四、服务标准化
(一)服务产业化
【产品服务化】:软硬件服务化成为IT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服务标准化】:确保服务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的前提。
【服务产品化】:服务产品具有清晰的服务目录、独立价值、明确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二)服务标准
【建设目标】:支撑国家战略、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新技术应用创新等。
【价值定位】: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成本、强化服务效能、降低服务风险。
【体系框架】:包括通用标准、保障标准、基础服务标准、技术创新服务标准等。
七、服务集成与实践
(一)实践背景
【案例】:某城市为提升区域交通治理与管理水平,优化区域交通与城市配送等交通环境,开展“某市城市交通空间综合开发项目”。
(二)集成目标
1. **区域发展】:提升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经济与社会发展。
2. **产业衍生】:车联网与道边停车感知等相关软硬件产品的产业导入、提升和产业链建设。
3. **社会运营】: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融合的全过程模型。
4. **高效建设】:面对城市更新与改造建设关联施工领域多、既有资源利用复杂、施工难度大等特点,保障安全与合规的情况下正确施工。
(三)需求分析
【服务需方】:政府城市治理与管理人员、各类自治组织、城市居民、社会运营机构等。
【需求弹性】:服务需求往往面临较大弹性,需要在项目前期阶段进行有效识别、分析、推演,并定义其控制方法和管理过程。
(四)需求控制
【原则】:合规评估评测、成熟实践方法、稳态发展规律、多元专家参与。
【治理理论与方法】:智慧城市、城市数字化转型等发展成熟度和演进规律,智慧交通建设与演进规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规律等。
(五)服务产品与组合
1. **服务供应业务域识别】:包括投资管理、金融/投资、法律法规、标准与伦理、规划、设计、建设、运维、运营、全过程管理等。
2. **服务产品定义与组合】:服务产品是具备标准化输入输出接口、服务水平控制的一组服务活动、服务资源集合。
(六)服务接口标准与控制
【服务接口类型】:咨询服务接口、专家服务接口、工程建设服务接口、信息系统开发服务接口等。
【控制内容】:服务供方能力管理及能力要素变更、服务质量态势感知、服务需求、服务产品组合、服务运营、服务成本变更等。
(七)项目组织与里程碑计划
1. **项目组织】:包括政府相关部门、项目平台组织、全过程咨询组织等。
2. **里程碑计划】:采用统一规划、分段实施的模式,针对面向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更新的工程部分,以及面向社会化运营部分,采用先试点、再推广的模式。
(八)项目风险识别与控制
1. **模式探索与技术创新】:采用满足服务可变性特征的新型项目模式推进相关工作。
2. **咨询规划与专家服务】:强化对服务供方服务能力成熟度的管控,加强范围、进度、人力资源和交付内容等方面的应对措施。
六、服务发展
(一)发展环境
【政策支持】:国家多部委和地方政府发布有关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
【市场需求】:各行业纷纷将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提供广阔应用场景。
(二)发展现状与趋势
1.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IT服务产业规模预期将保持持续增长。
2. **传统服务加速转型升级】:
【咨询设计服务】:从信息化工程咨询服务转变为业务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
【开发服务】:从传统瀑布开发模式向微服务开发模式转变。
【集成实施服务】:从基础软硬件集成服务向全栈式集成服务转变。
【运行维护服务】:从传统运维模式向智能运维模式转变。
3. **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数据服务】: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应用和可视化。
【区块链服务】:建立公开透明的信任机制。
【数字内容服务】: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
【数字化转型服务】:通过关键数字技术在业务中的创新应用,为组织的业务转型赋能。
4.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从事基础软硬件研发的技术型组织。
5. **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IT服务与业务领域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紧缺。
6. **发展与安全长期共存】:IT服务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发展贯穿全过程。
五、服务质量评价
(一)相关方模型
【服务需方】:提出服务质量需求,开展内部质量监督和评价。
【服务供方】:提供满足服务质量需求的服务,开展内部质量监督和评价。
【第三方】:受服务需方或供方委托,对服务过程的服务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二)互动模型
【期望质量与感知质量】:期望质量大于感知质量,服务需方不满意;期望质量小于或等于感知质量,服务需方满意。
【服务质量特性】:由服务供方的服务要素质量决定。
(三)质量模型
【安全性】:保障信息安全的程度。
【可靠性】:履行服务协议的程度。
【响应性】:及时受理服务请求的程度。
【有形性】:通过实体证据展现服务的程度。
【友好性】:设身处地为需方着想的程度。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