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2025-09-19 12:14:1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生理第六章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概述
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收缩期时长比骨骼肌大)
自律性
有,但不如心肌
紧张性
伸展性
对不同刺激敏感性不同
电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
主要钾离子
辐值低,不稳定
慢波电位
自发产生周期性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节律性电位波动,频率较慢,故称慢波
动作电位
慢波电位去极化过程产生,去极化:Ca2+内流,复极化K+内流
消化腺分泌功能
成分
消化酶,粘液,无机盐,水
主要功能
稀释食物
改变消化道内PH
水解大分子营养物质
保护消化道黏膜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自主神经(外来神经)
交感神经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胃肠道运动减弱,腺体分泌减少,括约肌收缩
副交感神经
释放乙酰胆碱
M受体,胃肠道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括约肌舒张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常见胃肠激素的作用
促胃液素(G细胞)
延缓胃排空
缩胆囊素(I细胞)
刺激胰酶分泌,胆囊收缩,抑制胃排空
促胰液素(S细胞)
抑制胃酸分泌
抑胃肽(K细胞)
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胃酸分泌
胃动素(Mo细胞)
在消化间期刺激胃和小肠运动
2.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唾液及其分泌
神经反射性调节
非条件
条件
初级中枢
延髓上涎核和下涎核
副交感
乙酰胆碱
M受体阻断剂是阿托品
交感
唾液腺分泌去甲肾上腺素
5.肝脏功能·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分泌胆汁
解毒功能
防御和免疫
凝血因子合成
再生能力强
7.吸收
吸收部位
主要:小肠
原因
吸收面积大
食糜在小肠停留时间长
食物在小肠内已经被彻底消化
小肠绒毛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吸收途径和机制
3.胃内消化
胃液分泌
胃液成分
盐酸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之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
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
促进钙离子,铁离子在小肠内吸收
胃蛋白酶原
对蛋白质初步消化
内因子
促进维生素B12吸收
内因子缺乏:巨幼红细胞贫血
粘液和碳酸氢盐
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防止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
中和胃酸,防止氢离子对黏膜直接侵蚀
消化期胃液分泌
头期
条件/非条件反射
刺激头面部感受器
分泌量与食欲有关,受情绪影响(胃液分泌量30%)
胃期
促胃液素分泌增加,(胃液分泌量60%)
肠期
胃液分泌量少(10%)
胃液分泌调节
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
受体阻断剂:阿托品
组胺
受体阻断剂:甲氰咪胍
促胃液素
抑制胃液分泌因素
盐酸
脂肪
高张溶液
胃的运动
主要形式
紧张性收缩
容受性舒张
蠕动
胃排空及其控制
动力
胃的运动加强,胃内压升高
阻力
幽门和十二指肠收缩
概念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
糖类>蛋白质>脂肪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意义
将胃和小肠上次进食后遗留的食物残渣和积聚粘液清除干净
4.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分泌
胰液性质
碱性
消化酶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胰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
Ach,引起促胰液素释放
体液调节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胆汁性质,成分,作用
肝胆汁金黄色,弱碱性
成分: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
无消化酶,胆盐起主要作用
促进脂肪消化,
小肠液的分泌
小肠的运动
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
特有
蠕动
6.大肠功能
大肠液分泌及大肠内细菌活动
大肠运动和排便
排便反射
初级排便中枢
腰,骶段脊髓
肛门括约肌舒张
功能性便秘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