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宋元书画美学
2016-09-25 14:08:0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美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身即山川而取之”
介绍
郭熙 《林泉高致》
本质和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脉相承
内容
强调画家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观照
“外师造化”
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
“林泉之心”
“胸中宽快,意思悦适”
“万虑消沉”“齐以静心”
“万事造化,中得心源”的另一层含义
要求画家对自然作多角度的观照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饱游沃看”
原因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之美
要想从自然山水中经过概括提炼创造审美意象,必须“饱游沃看”
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有“浑然相应”的整体性,有赖于审美观照的深度和广度
山水画的意象是“意”和“象”的契合,同样依赖于审美观照的广度、深度
意义
对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命题的发展
把审美观照的广度和深度与审美意象的创造联系起来
“成竹在胸,身与竹化”
由 苏轼 提出(审美创造)
区别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是讲画家通过审美观照在心中构成审美意象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
苏轼“成竹在胸”和“身与竹化”,是讲画家在胸中构成审美意象之后,如何通过笔墨把审美意象表达出来
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子主题
唐五代书画美学中,荆浩“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是对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补充
宋元书画美学中,苏轼“成竹在胸,身与竹化”是对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补充
内容
画家动笔之前,胸中必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审美意象
画家胸中的意象,是“意”与“象”契合的升华,是灵感的爆发,具有瞬时性、不稳定性
画家需要具有纯熟的技巧和审美创造的精神状态
“身与竹化”(创造的自由境界)
“忘我”
“佝偻者承蜩”
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远”——山水画的意境
发展
荆浩《笔法记》用“景”的概念概括山水画的意境
郭熙《林泉高致》用“远”的概念概括山水画的意境
内容
“意境”即超越有限的“象”而趋于无限(道),即“远”的概念
“远”(玄)是魏晋玄学追求的境界
山水画把人的精神引向世俗之外的山水中,本质上和“远”的观念密切联系
山水是有形质的东西,“远景”却突破山水有限的形质,从有限把握无限
“有无”“虚实”相生,就体现了“道”,即山水画的意境所在
“逸品”的美学内涵
发展
书法
南朝梁庾肩吾 最早把书法分为九品
唐代李嗣真 在庾肩吾的九品之上,加了一个“逸品”
张怀瓘 《书断》分为“神、妙、能”三品
绘画
南朝梁 谢赫《古画品录》分六品
唐代 张怀瓘《画断》分为“神、妙、能”三品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在张怀瓘“神、妙、能”之上,增加了“逸品”(“不拘常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分五等 “自然、神、妙、精、谨细”
北宋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画分“逸、神、妙、能”四格(对张彦远的进一步概括)
内容
黄休复的四格
“能格”
对山川鸟兽观察仔细,技巧很高,能创造生动形象
“妙格”
“曲尽玄微”
和老庄美学的联系
“妙”即超出有限物象,通向宇宙本体
“神格”
“创意立体,妙合化权”
神话的境界,艺术创造的高度自由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逸格”
“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逸”指一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老庄)
“笔简形具”,崇简(相当于世俗礼教的“繁”而言)
“得之自然” 即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区分
“神、妙”二品着眼于再现造化自然
“逸品”则着重表现画家本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
重表现,有写意倾向(特定的意,即“超逸、清逸”
到了元代发展为很大潮流(元四家)
明后期和清代前期,由于时代变化,写的意已非“胸中逸气”,而是狂、乖、血泪斑斑
“逸笔草草”是为了“写胸中逸气”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