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2018-04-23 11:06:10 36 举报
AI智能生成
图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思维导图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二部分: 阅读的第3个层次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
对整个分析阅读的总结:
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规则总结 P175
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规则总结 P175
分析阅读1阶段: 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 的规则
1 依照书的种类和主题来分类
2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将主要的顺序和关联列出来
列出全书的大纲和各个部分的大纲
4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2阶段: 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的规则
5 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 在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主旨
7 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那些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的
在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有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3阶段: 想沟通知识一样评论一本书 的规则
9 当你完成大纲框架,并且能诠释整本书的内容之后,再评论
否则你就是在胡说
否则你就是在胡说
10 讨论的本质是更接近真理而不是口舌之快
11 在评论之前,要能证明自己区别的出真正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
对观点批评的一些标准
12 证明作者知识的不足
13 证明作者的知识的错误
14 证明作者推论不合逻辑
15 证明作者的分析和理由是不完整的
7章 透视一本书
按照书种类或者主题对其进行分类
规则1 像X光透视一本书,要发现书的骨架.就是书的组织架构
它是后面规则的基础
规则1 像X光透视一本书,要发现书的骨架.就是书的组织架构
它是后面规则的基础
规则2 使用简短的内容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你能用几句话,告诉自己或别人整本书说的是什么
你能用几句话,告诉自己或别人整本书说的是什么
目的是引导你注意一本书的整体性
规则3 将书中重要篇章列出来,找出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框架
比喻一本书就像一栋大厦,拥有许多房间,每层楼也有房间,有不同的外观尺寸,功能用途
比喻一本书就像一栋大厦,拥有许多房间,每层楼也有房间,有不同的外观尺寸,功能用途
目的是强调一本书的复杂性
驾驭复杂的内容, 为一本书列出大纲的技巧
需要综合运用规则2和规则3
需要综合运用规则2和规则3
为什么需要大纲?
如果你没有掌握全书各个部分之间的组织架构,那么你无法理解全书
如果你没有掌握全书各个部分之间的组织架构,那么你无法理解全书
什么是大纲? (注意事项,不要追求完美的大纲,要实用)
就是把书的结构分多层,逐步深入,然后列出每一层的重点内容
就是把书的结构分多层,逐步深入,然后列出每一层的重点内容
阅读与写作互惠的技巧
书的骨架和详细解释之前的关系, 这样书才有整体感
就像动物的骨架和血肉的关系,血肉就是增加了生命
可以作为判断书好坏的标准, 如果无法找出书的骨架,没有整体感就是坏书
就像动物的骨架和血肉的关系,血肉就是增加了生命
可以作为判断书好坏的标准, 如果无法找出书的骨架,没有整体感就是坏书
发现作者的意图
规则4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本书是他的回答
也就是这本书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
也就是这本书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
读者的目标
找出这些问题,对于复杂问题,拆分为次要问题,
对问题进行整体的梳理
找出这些问题,对于复杂问题,拆分为次要问题,
对问题进行整体的梳理
针对论说型的图书,举例作者的问题
1 某件事存在吗? 是什么样的事? 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或在什么情况下存在?
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存在? 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特性或特征是什么? 与其他事件的关联是什么? 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
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存在? 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特性或特征是什么? 与其他事件的关联是什么? 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
针对实用型图书,举例作者的问题
有那些结果可以选择?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
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那些行动? 顺序是什么?
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而不是更差?
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那些行动? 顺序是什么?
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而不是更差?
总结:
上面4个规则是分析阅读的地1阶段,注意阅读一本书不是一次
进行一个阶段的阅读,而是一次多个阶段同时运用
上面4个规则是分析阅读的地1阶段,注意阅读一本书不是一次
进行一个阶段的阅读,而是一次多个阶段同时运用
8章 共同的词义
对于一个词义, 为什么需要确认自己理解和作者的相同?
客观上,一个词组有多种含义
而且表达同一思想,可以有多种词组进行不同方式表达
而且表达同一思想,可以有多种词组进行不同方式表达
进入分析阅读的第2阶段
规则5: 找出关键字,并且作者和读者对这些关键字的理解一致
就达到沟通的目的了
就达到沟通的目的了
重要的词义如果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先找出某一次使用的确定含义
这样沟通就达成了
这样沟通就达成了
简单讲,一个词组有多重含义,作者表达的含义和读者理解的有可能不同,
如果不一致知识无法进行传递
如果不一致知识无法进行传递
析阅读第2阶段
1阶段是列出本书的的架构纲要,2阶段的目的是诠释内容和信息
1阶段是列出本书的的架构纲要,2阶段的目的是诠释内容和信息
对于分析阅读2阶段采取的步骤
1 处理语言的问题
2 超越语言,处理语言背后的思想含义
1 处理语言的问题
2 超越语言,处理语言背后的思想含义
沟通的客观规律:
思想或知识的沟通需要语言完成,而语言有需要文法和逻辑加工,
文法是解读语言的表面含义,逻辑是超越语言或者思想的工具
思想或知识的沟通需要语言完成,而语言有需要文法和逻辑加工,
文法是解读语言的表面含义,逻辑是超越语言或者思想的工具
找出关键字
找出那些让你头痛的关键字,它和你已掌握含义不同
专业用于和特殊词汇
作者会使用一些专业词汇,来代表专业领域中的含义
还有作者会用专用语来代表自己的主旨和重要概念
如果读者不去理解这些专业词汇,就无法吸收知识和增进理解力
P118 理解关键字
作者使用关键字的习惯:
1 同一个关键字只有一种含义
2 同一个关键字有几种含义,尝试找出多种含义之间的关系
1 同一个关键字只有一种含义
2 同一个关键字有几种含义,尝试找出多种含义之间的关系
理解关键字的办法就一个:
根据关键字的上下文,运用已经理解的所有句子的含义去
推敲你不理解的关键字含义
根据关键字的上下文,运用已经理解的所有句子的含义去
推敲你不理解的关键字含义
过程有点像完拼图游戏,就是不断试错,当你拼起来的部分越多,
越容易找到没有拼接的部分.
越容易找到没有拼接的部分.
把重要的关键字和其含义做个列表对应起来,
方便反复使用
方便反复使用
9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10章 公正的判断一本书
主动阅读不会了解一本书内容后就结束了,
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阅读
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阅读
受教是什么?
受教不止是从作者的书中有收获,但如果不自发的思考根本就学不到东西,
因此只有最能学习的读者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受教不止是从作者的书中有收获,但如果不自发的思考根本就学不到东西,
因此只有最能学习的读者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修辞的作用
修辞的目的是作者为了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理论
暂缓评论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了理解作者的作品的内容之后,才能做评论
找出你不懂的地方,确定是书就没讲清楚还是自己没有分析理解
有些时候,作者这本书隐含是依赖其他书的信息的
有些时候,作者这本书隐含是依赖其他书的信息的
避免争强好辩的重要性
讨论的终极目标是更接近真理
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作者是错的,是没有意义的
就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记录的对话寻求哲学真理
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作者是错的,是没有意义的
就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记录的对话寻求哲学真理
当然与作者的对话的真正的好处是增进知识
化解争议
规则11:
尊重个人知识与个人观点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找出理论的基础
尊重个人知识与个人观点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找出理论的基础
摘要本章的的三个规则
1 要求完整的阅读一本书,不要急于开始批评
2 与作者讨论的目的是更加接近真理,而不是为了争论谁对谁错
3 进一步为自己的不同意见找寻理论的基础, 这样才是解决问题
11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12章 辅助阅读
辅助阅读指的是什么?
就是类似主旨阅读,对本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时运用其他书籍
验证这些知识是否可行? 是否有适应的条件等?
就是类似主旨阅读,对本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时运用其他书籍
验证这些知识是否可行? 是否有适应的条件等?
1部分 阅读的层次
2章 阅读分为几个层次
1 基础阅读 2 检视阅读 3 分析阅读 4 主题阅读
3章 基础阅读
总体介绍: 基础阅读是高中之后应该达到的阅读能力
学习阅读有4个阶段
1 阅读准备阶段
身体方面: 良好的视力,听力. 智力方面: 起码的认知能力
语言上: 口齿清晰,能读整个句子. 个人的准备: 能保持注意力,服从等
身体方面: 良好的视力,听力. 智力方面: 起码的认知能力
语言上: 口齿清晰,能读整个句子. 个人的准备: 能保持注意力,服从等
2 看图识字阶段 开始喜欢阅读了
人最神奇的能力是看到抽象符号后去理解其含义
人最神奇的能力是看到抽象符号后去理解其含义
3 根据上下文,揭发不熟悉的词语
除此之外, 学会不同目标或不同领域的阅读法, 像科学,艺术
除此之外, 学会不同目标或不同领域的阅读法, 像科学,艺术
4 特征是精进和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
学生开始消化它的阅读经验, 从一本书的观点转化为另一个观点
对于同一个主题,对于不同的作者提出的观点进行比较
学生开始消化它的阅读经验, 从一本书的观点转化为另一个观点
对于同一个主题,对于不同的作者提出的观点进行比较
注意事项: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要超出能力范围,这样会严重影响阅读兴趣
更高层次的阅读和高等教育
现在大部分的培训内容都只是针对培养基础阅读能力, 对更高层次的能力没有关注
1970年 即使在美国大学里,需要阅读纠正的学生也高达%50
但阅读纠正还只是完成基础阅读
但阅读纠正还只是完成基础阅读
4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的摘要
阶段1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1 先看书名,书的序.(这样对书的主题有了解)
2 研究目录页 (对书的结构有了解,就象旅游前,看看地图一样)
3 对于书后有索引的,检阅一下 (差不多是关键字涉及到的页码)
4 从你阅读目录后,对模糊的部分,挑选几个主题阅读
6 最后,把书东翻翻西翻翻,念几段后几页,但不要太多
总结: 但花几分钟,最多不过1小时,你对一本书已经了解了很多
这时候,决定本书是否值得进行深入的阅读.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侦探,一直寻找关于书的主题的线索
这时候,决定本书是否值得进行深入的阅读.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侦探,一直寻找关于书的主题的线索
阶段2 粗浅的阅读
当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 要先粗浅的快速读一遍, 不要尝试理解每一句话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略过不懂的部分. 当整体阅读完之后,对内容建立起了整体的认知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略过不懂的部分. 当整体阅读完之后,对内容建立起了整体的认知
对于不懂的地方就立即查字典,但是时候不到,我们就会丧失对书的整体认识
举例: 读亚当斯的<国富论>时,如果你一开始就试图理解完每一页后,才肯继续阅读
那么你很可能忽略他说过的重大的原则: 关于成本中包含的薪水,租金,利润和利息等因素
举例: 读亚当斯的<国富论>时,如果你一开始就试图理解完每一页后,才肯继续阅读
那么你很可能忽略他说过的重大的原则: 关于成本中包含的薪水,租金,利润和利息等因素
第二遍阅读时,就容易的多,更能从整体上抓住重点
3 关于阅读速度,阅读是为了理解,它只是阅读的一个微小部分
把手指或笔头放在书页上移动,引导大脑的阅读,这样大脑会很快适应这样的快速阅读
(具体方法,把2个手指或2只笔展开后再书页由上到下移动,这样做的会加快阅读速度,当不会加快理解速度,
更重要的是专注阅读不会打瞌睡)
(具体方法,把2个手指或2只笔展开后再书页由上到下移动,这样做的会加快阅读速度,当不会加快理解速度,
更重要的是专注阅读不会打瞌睡)
5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如何做笔记? 3种笔记
1 检视阅读,对书做结构笔记
推荐把笔记写在目录或这书名空白页,方便日后重新进行分析阅读
推荐把笔记写在目录或这书名空白页,方便日后重新进行分析阅读
1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 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3 作者借怎样的整体框架,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主题的理解?
2 分析阅读,对书做概念笔记
笔记内容跟概念有关而不是结构
笔记内容跟概念有关而不是结构
3 辩证笔记是对多本书进行同一个主题的阅读笔记
第三部分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18章 如何阅读阅读哲学书
哲学起源于生活
哲学家是延续小孩子的提问方式
事物为什么是这样?
而成人丧失技能,只会问是什么的问题?
事物为什么是这样?
而成人丧失技能,只会问是什么的问题?
哲学家提出的问题
举例: 存在与不存在的区别在哪里?
问题是跟改变或形成有关
哲学家提出的问题是从注意到事物存在到注意事物的转变
试着建立存在与改变的关系
哲学家提出的问题是从注意到事物存在到注意事物的转变
试着建立存在与改变的关系
通过哲学家讨论的问题区分主要哲学领域
1 关于存在与变化的问题
属于形而上学
主要谈论存在的问题
主要谈论存在的问题
问题与变化有关 -> 自然哲学
关于特质和种类的,演变变化的条件与原因
关于特质和种类的,演变变化的条件与原因
认识论或知识论
探讨人的认知,知识的起源,,范围和限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探讨人的认知,知识的起源,,范围和限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 关于善与恶,好与坏等,属于规范
伦理学关于 -> 善与恶
政治哲学
关于个人与群体,良好社会
关于个人与群体,良好社会
哲学方法
哲学家如何解决问题?
哲学家如何解决问题?
不只是纯想,脱离实践经验的思考
比一般人更深刻的思考问题
比一般人更深刻的思考问题
哲学作品的写作风格
哲学对话
哲学论文或散文
哲学系统化
笛卡尔用数学方法整理哲学
只是效果一般
只是效果一般
格言形式
阅读哲学的提示
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或是找到书中想要回答的我问题
举例: 康德的批判哲学
有些部分是有心理学的前瞻性发现的
就是要认识到人类的认知局限
有些部分是有心理学的前瞻性发现的
就是要认识到人类的认知局限
哈哈,关于神学
如何读"经书"?
如何读"经书"?
"经书"其实存在挺广泛的,不允许质疑
比如政党的思想书籍,考试类的教材
比如政党的思想书籍,考试类的教材
17章 阅读科学与数学
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并且尽可能抓住重点,不要试图分析特别难每个定理的细节
作者选择的书的范围
1 伟大的科学和数学经典. 或者现代科普著作
2 1800年之前的科学著作是给门外汉看的. 现在的科学著作使用的是专业术语专家之间交流用的
对于科学史的了解最为重要
阅读科学著作的目的是了解科学的历史和哲学
了解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注意到问题以及文档当时的背景
注意到问题以及文档当时的背景
推荐的图书 牛度的<自然哲学的数学之美>
阅读科学经典名著的建议
规律: 科学的客观不在于最初的假设没有偏见,而是坦白承认
阅读中的2个难题
1 关于论述的问题, 一个是归纳法,另一个是演绎法
2 任何人如果想要了解科学历史,还需要做经典的实验
这样亲眼目睹之后,那是他获得内心洞察力的来源, 你对他的著作就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样亲眼目睹之后,那是他获得内心洞察力的来源, 你对他的著作就有更深入的理解
3 也不全是需要实验才能达成
拉瓦锡的<化学原理> 里的前言更是重点,他强调的科学方法
拉瓦锡的<化学原理> 里的前言更是重点,他强调的科学方法
建立科学的语言,化学语言和牛顿建立的科学语言微积分
面对数学的问题
许多人害怕学习数学, 其实数学只是一种语言就像汉语一样
学习汉语的时候有2个过程, 先学习说话,然后学习如何阅读
第四部分 阅读的最终目标-主题阅读
20章 主题阅读
总结性: 主题阅读的精华摘要
主题阅读包含2个阶段
主题阅读包含2个阶段
阶段1 准备阶段
1 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实验性的书单.
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 浏览这份书单上所有的书, 确定那些书与你的主题相关,
并且对你的主题有了清晰的认识
并且对你的主题有了清晰的认识
阶段2 阅读1阶段收集到的书
1 浏览与你主题相关的书,然后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 根据主题创造一套中立的词汇,这些词汇让你在所有作者,或者大部分作者之间达成共识
作者可以用这些词去诠释
作者可以用这些词去诠释
详细解释: 你必须自己创造一系列共通词汇.
主题阅读需要你大量的翻译工作,但是不是英语到汉语的简单翻译, 而是把不同作者使用的词汇翻译成你定义的词汇
因为不同作者使用的词汇经常不相同,但是含义却相同.
主题阅读需要你大量的翻译工作,但是不是英语到汉语的简单翻译, 而是把不同作者使用的词汇翻译成你定义的词汇
因为不同作者使用的词汇经常不相同,但是含义却相同.
3 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系列问题,无论这些作者是否直接回答这些问题,
但是这些作者已经给你提供了答案
但是这些作者已经给你提供了答案
详细解释:
为了建立我们的主旨, 先列出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的比较明白的问题
为了建立我们的主旨, 先列出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的比较明白的问题
把问题按照顺序列出来,有下面一般方法可循
1 第一个问题是跟我们的概念, 或现象的存在或有特质有关
2 如果作者认可这种现象,第二个问题可能是这个现象是如何被发现,或这个概念是如何表达出来有关
3 最后一个是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1 第一个问题是跟我们的概念, 或现象的存在或有特质有关
2 如果作者认可这种现象,第二个问题可能是这个现象是如何被发现,或这个概念是如何表达出来有关
3 最后一个是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4 确定主要和次要议题. 然后将作者对这个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罗列到各个议题旁边
有时候作者关心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你的问题,需要把作者关心的主要问题拆解后才能找到我的议题
有时候作者关心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你的问题,需要把作者关心的主要问题拆解后才能找到我的议题
5 分析这些讨论. 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列出来
对于有共通性的议题列在前面,缺少共通性的放在后面.
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的界定
对于有共通性的议题列在前面,缺少共通性的放在后面.
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的界定
21章 阅读与心智成长
好书对于我们有什么帮助?
书是金字塔结构的, %99以上的书对于你的阅读技术的提高毫无帮助
生命与心智的成长
客观规律: 心智就像肌肉不用就会萎缩
人的身体到30岁是巅峰,然后会不断衰退,但是大脑不会,它像肌肉一样
大脑可以无限的成长和发展下去,但是不用就会萎缩
人的身体到30岁是巅峰,然后会不断衰退,但是大脑不会,它像肌肉一样
大脑可以无限的成长和发展下去,但是不用就会萎缩
我自己的阅读发现
作者使用的特定词语
针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然后使用多本书,首先学习问题是什么?
问题怎么样? 然后问题为什么? 学习并且深入了解各个作者对问题的描述,观点背后使用的原理
最终能对问题进行较深刻的认识,并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问题怎么样? 然后问题为什么? 学习并且深入了解各个作者对问题的描述,观点背后使用的原理
最终能对问题进行较深刻的认识,并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主题阅读" 作者使用的名词
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对内容进行拆解,将事实和推理逻辑分离出来,
最后对作者进行评价. 局限于这本书,还无法确认作者运用的事实或规律是有效的
最后对作者进行评价. 局限于这本书,还无法确认作者运用的事实或规律是有效的
"分析型阅读" 作者使用的名词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