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会计《长期股权投资》思维导图
2025-08-17 11:08:4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注会长期股权投资思维导图,根据张敬富老师课件自行整理,有误之处还望谅解。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概念与确认
权益性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
1.控制;2.共同控制(合营);3.重大影响(联营)
金融资产(三无产品)
其他权益工具(指定)-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托底)-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合并方式
吸收合并
新设合并
控股合并(本章所指)
同一控制下
账面价值-不影响损益
非同一控制下
确认时点
购买方(或合并方)应于购买日(或合并日)
1.已获股东大会(或股东会)通过;
2.已经过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3.已办理必要的财产权转移手续;
4.已支付了合并价款的大部分(一般超50%),并且有能力、有计划支付剩余款项;
5.实际上已经控制并享有相应的利益、承担相应的风险。派驻董事。
2.已经过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3.已办理必要的财产权转移手续;
4.已支付了合并价款的大部分(一般超50%),并且有能力、有计划支付剩余款项;
5.实际上已经控制并享有相应的利益、承担相应的风险。派驻董事。
初始计量与范围
控股合并
同一控制下
一次交易形成
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的份额(外部购买包含购买时商誉)确认【长期股权投资】
以非现金资产进行投资的,不确认非现金资产的处置损益
差额依次冲减【资本公积】、【留存收益】
不会形成损益类科目
多次交易形成
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为基础确认【长期股权投资】
支付的账面价值与原权益投资账面价值反向结转
差额依次冲减【资本公积】、【留存收益】
不会形成损益
非同一控制
一次交易形成
投资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长期股权投资】
先将投出的资产卖掉,在买股权,会形成【损益类】科目
多次交易形成
实质上为公允价值计量或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的核算
其他费用核算
购买方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管理费用】
发行债务性证券相关佣金手续费:计入债务性证券的初始确认金额
发行权益性证券相关佣金手续费:冲减【资本公积】、【留存收益】
自最终控制方购买股权形成控制,其它外部独立第三方购买股权的会计处理
最终控制方按同控处理
第三方少数股权按实际购买价款处理
联营合营
初始投资成本
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计入成本,(支付价款+相关税费)
发行权益性证券相关佣金手续费:冲减【资本公积】、【留存收益】
投资成本调整
初始投资成本>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比例,不调整
初始投资成本<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比例,有利差额调增【长期股权投资】,计入【营业外收入】,初始投资成本没变,只是账面价值变了
后续计量及处置
后续计量
成本法
【长期股权投资】按初始投资成本计价
同控: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商誉
非同控: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
持有期间分配股利,计入【投资收益】。没有其他账务处理
账面价值是否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包括商誉)账面价值的份额,需要计提减值。已计提的减值不得转回。
权益法
【-投资成本】
初始投资成本及初始投资成本调整
【-损益调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净亏损时,投资方按比例确认
投资时点: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值影响。
资产评估增值后,存续期间资产折旧或者存货成本结转会增加,需要调减当期净利润
资产评估增值后,存续期间资产折旧或者存货成本结转会增加,需要调减当期净利润
存货
调整后的净利润=账面净利润-[(投资日存货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当期出售比例]×(1-25%)
资产
调整后的净利润=账面净利润-[(资产的公允价值÷资产尚可使用年限-资产的原值÷资产使用年限)]×(1-25%)
调整后的净利润=账面净利润-[(资产的公允价值-原账面价值]÷资产尚可使用年限]×(1-25%)
未来时点: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影响
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在当期需要扣减被投资方当期净利润,在实际实现期间加回
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在当期需要扣减被投资方当期净利润,在实际实现期间加回
不构成业务
逆流
投资方多了资产:
存货以销售实现,固定资产以折旧实现
存货以销售实现,固定资产以折旧实现
顺流
投资方多了损益
在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已减记至零的情况下,投资方应当将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不足以抵销的部分确认为【递延收益】,待后续相关损益实现时再结转至损益
无论是顺流交易还是逆流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失,属于所转让资产发生减值损失的,有关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失不应予以抵销,应由减值资产全额承担
构成业务
投资方向联营、合营企业出售业务,取得的对价与所出售业务的账面价值(注意增值税)之间的差额,全额计入当期损益
合营方向合营企业投出非货币性资产产生损益的处理(掌握例题)
投出时,资产公允价值差全额确认【资产处置损益】
投出方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投资所产生的利得,仅能够确认归属于其他股东的利得部分,需要调整归属于自身的利得部分进入【投资收益】
超额亏损的处理
1.将【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各个二级科目包括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
2.如果仍有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借记【投资收益】贷记【长期应收款】
3.在投资合同或协议中,将履行其他额外的损失补偿义务的,计入【预计负债】
4.仍有未确认损失,用备查簿登记
【-其他综合收益】
1.被投资单位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额
2.被投资单位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
2.被投资单位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
对应科目【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权益变动】(托底)
(1)被投资单位接受其他股东的资本性投入;
(2)被投资单位发行可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中包含的权益成分;
(3)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4)其他股东对被投资单位增资导致投资方持股比例变化(稀释股权)等
(2)被投资单位发行可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中包含的权益成分;
(3)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4)其他股东对被投资单位增资导致投资方持股比例变化(稀释股权)等
对应科目【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比例变动
被动稀释(其他投资方增资)导致持股比例下降时(仍为权益法)的特殊处理(掌握例题)
被动稀释导致持股比例下降时,“内含商誉”需按稀释比例结转
若因股权被动稀释而使得投资方产生损失,需进行减值测试
投资方持股比例增加但仍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处理(主动增资,仍为权益法)
涉及增资后,两次商誉(正/负)的调整
第二次正商誉:不涉及调整、第二次负商誉:可能涉及调整
减值
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准备在提取以后,均不允许转回
处置
反向结转,差额转入【投资收益】;注意【其他综合收益】的结转
核算方法转换
原则:判断是否跨界,如存在跨界,则视同“先卖后买”
增资
公允价值计量或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1.新投资部分按公允价值计入投资成本
2.原股权按“先卖后买”计入(公允价值),差额转入当期【投资收益/留存收益】
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1.新增投资成本按公允价值确认投资成本。
2.原持有的股权按账面价值计入,原权益法的二级科目转入成本法一级科目
3.原权益法形成的【其他权益变动】、【其他综合收益】,暂不处理,在股权最终处置时处理
公允价值计量转为权益法核算
1.为取得新增投资而应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作为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2.原股权投资按“先卖后买”计入(公允价值),差额转入【当期损益/留存收益】
3.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按照追加投资后全新的持股比例计算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减资
权益法转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1.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剩余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先卖后买”,差额转入【当期损益/留存收益】
2.原股权已卖出,差额转入【当期损益/留存收益】
3.原相关【其他综合收益】,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
4.原相关【其他权益变动】,在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减资,被动稀释等,涉及追溯调整)(详见合并财务报表章节)
成本法转公允价值计量
1.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剩余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先卖后买”,差额转入【当期损益】
2.原股权已卖出,差额转入【当期损益】
合营安排
特征
各参与方受到该安排的约束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方对该安排实施共同控制
首要条件-共同控制
集体控制
不是单独一方
既能联合起来控制该安排,又使得参与方数量最少的一个或几个参与方组合
能够集体控制一项安排的参与方组合很可能不止一个
一致同意
参与方组合需唯一
如果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方组合能够集体控制某安排,不构成共同控制
分类
共同经营
分享有该安排相关资产且承担该安排相关负债
按份额确实资产负债收入费用
合营企业
仅对该安排的净资产享有权利(股权)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