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美学(下)
2016-09-24 17:49:0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美学大纲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刘勰论“隐”“秀”
刘勰《文心雕龙》第一次铸成“意象”这个词
提出“隐”“秀”这组范畴
“秀”
鲜明生动、直接可感
“隐”
不直接用文词说出来,不表现为逻辑判断形势
“隐处即秀处”
不直接说的多重情意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
审美意象的复杂性、多义性、无限性、间接性
清代王夫之“诗无达志”
意义
从一个侧面分析了“意”“象”的关系
“意”应该“隐”
“象”应该“秀”
“隐”在“秀”中,“意”在“象”中
对审美意象的一个重要规定
“意”不应脱离“象”用逻辑判断方式说出来
刘勰论“风骨”
对“风骨”的看法
“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内容与形式(质与文的关系)
“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
“风骨”是一种美学标准,即“传神”“自然”等
“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美学标准
“风”是对“情志”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对“言辞”方面的美学要求(都从文章内容规定)
“风”是作品教化感染人的内在特性,“骨”是对文章言辞的美学要求
“风骨”是对文“意”的进一步分析
一方面有情的因素(“风”),侧重作者主观情怀
一方面有“理”的因素(“骨”),侧重思想内容和逻辑思维
注意点
“风骨”的提出,是着眼于文章的教育、感化作用
突破在于把这种教化力量分为两个方面(情和理)
“风”从情感中来,但情感不等于“风”,“风”要和“气”结合起来(“情与气偕”)
“风骨”的范畴与“气”紧密联系
魏晋南北朝美学重视情感,但并未脱离思想和作家生命力创造力而孤立强调情感
发展
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疾呼“汉魏风骨”
恢复诗歌的“风教”功能
意义
“传神写照”是侧重对“象”的分析
“风骨”是侧重对“意”的分析
刘勰论“神思”
发展
对审美意象的分析到 对审美意象的创造过程 的分析
“神思”的含义
艺术想象活动
内容
艺术想象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
艺术想象需要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全部力量
“虚静”的精神状态
“养气”“澡雪精神”
艺术想象一方面要保持“虚静”,另一方面要依赖外物的感兴
自然的“气”和人体内的“气”的感应
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艺术构思在于想象活动和事物形象紧密结合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想象活动和事物形象贯通,从而引起了情感的变化
即:艺术想象活动既结合外物形象,又包含作家情感
艺术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其结果是产生审美意象
创作主体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感应力
意义
很多方面吸收了陆机的思想
《神思篇》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共同认识水平
中国古典美学开始对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艺术思维的特点进行研究
从先秦的“观物取象”道魏晋南北朝的“迁想妙得”神思”
刘勰论“知音”(审美鉴赏)
知音难逢的原因
“贵古贱今”
“崇己抑人”
“信伪迷真”
学识浅薄
内在层次
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需要一定鉴赏能力
人们审美趣味的差异性
如何提高审美鉴赏力
“博观”
鉴赏方法
“六观”
“一观位体(文章体制安排)
“二观置辞”(辞藻运用)
“三观通变”(处理继承和革新的关系)
“四观奇正”(处理常规和变化的关系)
“五观事义”(说明论点的材料典故)
“六观宫商”(文章的韵律音调)
此为鉴赏一般文章的方法,若来鉴赏文学作品,可能会把完整的审美意象肢解
意义
表明南北朝文人开始注重对文学鉴赏的研究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