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3
2025-07-06 11:44:4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育知识与能力3》是一本专注于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专业参考书籍,涵盖了教育理论基础、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生评价以及教育心理学等多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该书旨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帮助教育者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估学生表现并进行个人成长规划。它内容详实、结构清晰,适合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备考使用,同时也是师范专业学生的理想教材。此外,本书还特别强调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学法的应用,帮助教育工作者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学需求。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中学生心理发展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情绪
情绪的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情绪的特点
主观性
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
社会性
社会条件不同,同样的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不同
两极性
同一个人两种对立的情绪(喜极而泣)
情绪的分类
心境
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激情
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
应激
由于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险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比如火灾地震急刹车
情绪的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情绪源于身体的反馈
刺激-生理反应-情绪
坎农-巴德学说
情绪产生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刺激-丘脑-情绪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说
又称认知-生理结合说
生理唤醒+认知性唤醒+环境因素
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爆发性和冲动性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心境化和持久性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合理宣泄法
注意转移法
意志调节法
幽默法
补偿法
情感
概念: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理智感
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美感
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定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绪与情感
区别
情绪:自然需要,人和动物,产生早,情境性和动摇性,外显性和冲动性
情感:社会需要,人类特有,产生晚,稳定性和深刻性,内隐性和持久性
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意志
意志的概述
人自觉的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意志品质
自觉性
对立面: 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果断性
对立面:优柔寡断和武断
坚持性
对立面:动摇性和执拗性
自制性
对立面:任性和怯懦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和中学生能力的发展
人格概述
人格的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特征
独特性
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整合性
功能性::人格决定命运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验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气质
概念:即脾气秉性。先天的无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特征
胆汁质
优点:精力旺盛,热情率真
缺点:冲动鲁莽
代表人物:张飞、李逵
多血质
优点:活泼爱交际
缺点:少耐性,见异思迁
粘液质
优点:安静稳重,踏实,自制力强
缺点:可塑性差,死板
代表人物:林冲、薛宝钗
抑郁质
优点:观察力强
缺点:多愁善感
气质与教育
对待学生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胆汁质:直截了当、培养自制力
多血质:定期提醒,适当引导,培养专一精神
粘液质:耐心教育,多给时间
抑郁质:委婉暗示,多关心呵护
帮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应考虑学生气质类型
性格
概念:个性心理特征。后天形成,有好坏之分
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核心)
对周围人、事物的态度
意志特征
自觉确定目标、调节行为
随大流、盲目、意志力强、果断
情绪特征
情绪活动方式
理智特征
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人格特质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群体共有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最典型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5-10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的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表面特质: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
根源特质:决定外显行为的潜在变量
AB型人格理论
A型:进取心强,紧张,急躁,自我压力大
B型:安宁松弛,中庸,按部就班,不喜欢紧张的情景
C型:情绪抑郁好生闷气,性格内向
D:消极情感、社交抑制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口唇期(0-18个月)
通过吮吸、吞咽、咬获得快感。快感集中在口腔部位
肛门期(18个月到3岁)
对大便的控制,会帮助他们建立自我。
性器期(3-6岁)
开始有了性别的意识,他们开始变得更愿意跟异性父母更亲密,同时会对同性父母表现出排斥心理(俄狄甫斯情结)。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
潜伏期(6-12岁)
更重视和同性的交往,“性”中立
生殖期(12-18岁)
心理和生理都趋向成熟,最终做好了生殖的准备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婴儿期(0-1.5岁)
信任感vs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5-3岁)
自主感vs羞耻感
学前期(3-6岁)
主动感vs愧疚感
学龄期(6-12岁)
勤奋感vs自卑感
青春期(12-18岁)
同一性vs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30岁)
亲密感vs孤独感
成年中期(30-60岁)
繁殖感vs停滞感
成年晚期(60岁以上)
自我整合感vs绝望感
能力的发展
能力的分类
按能力的构造分
一般能力
在不同活动中变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特殊能力
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综合能力
按发展趋势不同分
流体能力
先天禀赋,先增长后降低
20岁以后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时间发展降低
晶体能力
后天学习,一直增长
以掌握社会文化和经验为基础的智力,是长期学习的结果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智能
逻辑数理智能
音乐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人际智能
自省智能
自然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早期经验
学校教育
实践活动
主观努力
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中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的概念
无心理疾病
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积极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抑郁症
持久的心境低落
表现:消极悲观颓废失去满足感
恐惧症
非理性惧怕
系统脱敏法
表现: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
焦虑症
紧张不安
肌肉放松法
系统脱敏法
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
强迫症
主要表现
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
森田疗法:顺其自然
行为治疗法:暴露与阻止反应
网络成瘾
过度的不正当的使用网络
强化干预法
厌恶干预法
转移注意法
替代、延迟满足法
团体辅助法
头晕胸闷空虚失落
心理辅导的目标与途径
心理辅导目标
基本目标:学会调适
高级目标:寻求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小组辅导
口诀:课程渗透辅导活动
心理辅导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学生主体化原则
个别化对待原则
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的方法
行为疗法
强化法:给夸奖
惩罚法:给惩罚、撤奖励
消退法
系统脱敏法:一步步减轻焦虑/降低恐惧
认知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改善学生的认知方法
A指诱发性事件
B指个体遇到诱发性事件后的信念、观点
C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绝对化
过分概括化
糟糕至极
人本主义疗法
采访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
精神分析法
移情
来访者将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反移情
咨询师把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来访者身上
对待挫折的方法
升华
将心理欲望从社会不可接受转向社会可接受的方向的过程
补偿
由于本身的某种缺陷而达不到既定目标时用另一种目标代替
退行
受挫时行为表现会十分幼稚
幽默
用机智、双关、自嘲等方式化解尴尬
宣泄
一吐为快将不满发泄出来
认同
建立与他人或团体的目标同一性,将自己与崇拜的人视为一体
文饰-合理化
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推诿
投射
以己度人
认知重组
对挫折情境的重新认识与评价
中学生德育
品德
品德概念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时候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个人;道德->社会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知
对道德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核心、基础
道德情感
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从内容上看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
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
自尊感和事业感
从形式上看
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
对某种情景的感知而引起的迅速的突然的情感体验
想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与具体的道德形象想联系的情感体验,比如对英雄的敬仰
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比如爱国主义情感、事业感、责任感
内部动力、催化剂
道德意志
个体自觉的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
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培养道德行为的关键
重要标志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法
道德发展四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
无约束力
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8岁
只根据行为结果判断对错
可逆阶段(自律道德阶段)8-10岁
动机判断
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0-12岁
公正平等,惩罚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恩茨偷药)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避免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满足自己的需求,符合自我利益
习俗水平(9-16岁)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
别人的赞赏认可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知法懂法守法,法律不可变
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法律可变
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
公平、平等、尊严、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
从众
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缺乏认识与体验,受群体的压力而跟随他人行动
特点:具有盲目性、被动型和不稳定性
服从
在权威的命令下、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意见而与大多数保持一致
认同
对榜样的模仿
特点: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内化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特点: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影响态度和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教育
社会风气
学校教育
同伴群体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办法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或惩罚
价值辨析
口诀:说服榜样群体奖惩有价值
中学德育
中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德育的含义
广义的德育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狭义上的德育
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
理想与传统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法制与纪律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学校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阶级教育
世界观教育
社会科学教育
思想教育
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的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劳动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道德教育
注重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塑造
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内涵
概念:按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要求,借助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本质
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客体、主体)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
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影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结果:与社会要求一致
品德形成过程
主体:个体。影响:受各种因素。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德育过程的矛盾
基本矛盾:教师提出的水平与学生已有水平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全面性:知情意行全面培养与发展
多种开端:具体实施具有多种开端,以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之中,集体之中)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受到多方面影响(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合力)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新需求与其已有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工作要持之以恒的进行,抓反复,反复抓
中学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理想性和方法性,正确方向发展
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名言: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贯彻要求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为激励,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与爱
名言:要尽量多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
贯彻要求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具体明确、严宽适度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协调一致,前后连贯
贯彻要求
三位一体: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合力
因材施教原则
个别差异
名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知行统一原则
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名言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先后,知为先,行为重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长善救失,通过优点克服缺点
贯彻要求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扬长避短
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正面引导、纪律约束
贯彻要求
正面教育
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规章制度、班规班纪
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原则
依靠集体教育个体,个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
口诀:陶行知集体疏导一连的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
中学德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与实时政策的学习
班主任工作
口诀:一教二班三活
中学德育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
摆事实讲道理
榜样示范法
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规范行为、优异成绩
比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
情感陶冶法
潜移默化、陶冶、熏陶
实际锻炼法
参加各种实践锻炼
品德评价法
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价
道德修养法
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自我反省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
口诀:说实情,评示道
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集体和班级管理
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
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动力
核心形成阶段
涌现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
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发展阶段
初步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成熟阶段
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健全的组织架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确定班集体的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主任刚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群体的概念
正式群体
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比如班级小组共青团
非正式群体
一些学生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既有积极也有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有助于学生自己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
有助于解决教师或正式群体一时照顾不到的困难等
消极影响
对同伴的不良行为基于无原则的支持,与老师班级对立
散布小道消息,破坏纪律,聚众闹事
容易被坏人利用而误入犯罪歧途
四种类型
积极型
娱乐型
消极型
破坏型
群体的功能
归属功能
获得安全感、踏实、温暖
认同功能
赞同和模仿
支持功能
得到群体的肯定和鼓励
塑造功能
人才培养或人格塑造功能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功能
维持功能
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
促进功能
促进学生的学习
发展功能
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
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奖励和强化适宜行为,忽视不良行为
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
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关注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
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
班级规模
班级的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类型和特征
积极的课堂气氛
消极的课堂气氛
对抗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
专制的、民主的、放任的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教师的情绪状态
学生的因素
学生堆积体目标的认同是良好课堂气氛的必要前提
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课堂物理环境的因素
教学的时间安排、班级规模、教室内的设备、光线、座位编排等
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
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集体促成的纪律
在集体舆论与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任务促成的纪律
某一具体任务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自我促成的纪律
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
反抗行为阶段
4-5岁之前的儿童,拒绝遵守指示
自我服务行为阶段
5-7岁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
人际纪律阶段
大多数中学生,建立一种相互的人际关系
自我约束阶段
明辨是非,自我约束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概念
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办学思想贯彻者
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工作的主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强硬专断型
仁慈专断型
放任型
民主平等型
和集体共同制定计划、做出决定、愿意给予个别同学帮助,鼓励集体活动,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了解和研究学生
前提和基础
观察法最基本的方法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中心环节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操行评价
班主任计划和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优等生
心理特点:自尊心强、充满自信、有强烈的荣誉感、有较强的超群愿望和竞争意识
先进生教育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不断激励,战胜挫折
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发挥优势,带动全班进步
中等生
心理特点: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
中等生教育
重视中等生的教育
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教育
针对中等生信心不足的特点,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后进生
心理特点: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薄弱;是非观念模糊
后进生教育
关爱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树立榜样,增强是非观
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心理
教师概述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连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威信
权力威信
信服威信
教师心理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
认知结构
本体性知识:教任学科的专业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
实践性知识:
通识性知识
教学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教师的行为特征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的期望存在“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个人教学效能感:相信自己的能力
一般教学效能感:相信教育的作用
教师的成长心理
新手型和专家型教师比较
丰富和组织化专门知识
解决问题的效率高
对教学问题的洞察力强
教师成长的历程
关注生存阶段
大量时间花在与学生搞好人际关系上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成绩、备课、上课
关注学生阶段
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某些教学材料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教学反思经验
终身学习意识
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的职业倦怠特征
情绪耗竭
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
去人性化
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个人成就感低
消极的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