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动画语言
2016-09-23 17:25:5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动画语言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导言
定义
决定动画特质的产生意义的结构和其中的要素
创造和呈现意义的机制
动画语言的独立性创造了动画这种艺术形式
内容
运动过程分解
创造性地分解与重构运动形态的技术
动画运动还原
三个关系的处理(夸张适度,时间自主)
动态变化
距离分布
时间分配
制约分解与还原的条件
动画运动表现
运动过程分解
基本技术的关键环节
分解的定义
将连续变化的运动过程的每一个重要瞬间以静态的图形渐变方式表现出来
揭示这一运动过程的特性
如何分解
观察与体验
对生活的思考和梦想是动画生命之源
观察移动目标的来龙去脉
梦境、幻想、幻觉等
过程记录
理解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原理
描画之前要分析对象结构和运动规律
运动节奏和状态通常受结构制约,从而产生运动个性
假设角色身份气质,能否通过施加张力被夸张或改变
提炼与组织
是分解要领的关键
要点
确定动作变化的幅度
确定每一幅动画之间的距离
重要原则
距离太小、动态幅度偏小会造成迟缓效果
距离太大、动态幅度偏小会造成颤抖效果
通常分布
动态变化的复杂序列画面 距离分布小一些
反之则大一些,但不能迟大于形象元素直径,若要大于,则加上速度线
特殊效果
高速摄影效果(超慢运动过程)
分布最小、渐变幅度最小的布局
连续叠化的拍摄技术
超快的运动效果
渐变幅度大、画面间距超过运动元素本身,但必须加上速度线
原则
根据需要
目的与效果的统一
动画张数与影片质量级别、风格样式、表现内容性质有关
创造性分解
来源
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事物的理解
动画和现实的联系是关键
创造性要加入主观性动机、艺术化处理
要领
能够在分解运动过程时,挑选出重要瞬间,加以强化处理
适度的夸张
有意思的动作常通过细节动作的表现方式 来实现
设计动作/情节时,考虑要表达什么意思,什么思想基调?
步骤
在设计原画之前,
先分析构成镜头内容的几个动作变化的看点,以及各种因素的作用
先画出关键性动态,然后逐渐充实动作过程的每一阶段,增强戏剧性感染力
要点
1、在表现目的动作之前,先有一个相反方向的动作,并加一些眼神活动和细节
2、在动作结束前,先越过目的点,再回到正确位置
增强生命力和重量感
3、当一个动作姿势变换到另一个姿势时,不要让所有部位同时出发/到达
体现张力和美感
4、质地柔软的材质要跟随在主体运动即将结束或结束之后,渐次到达
强化和延伸动作力度与韵味
5、角色在运动过程中,有意识强调拉长、压扁的视觉效果
表现事物质感与力量
6、关键性动作瞬间,要选择轮廓清晰的角度刻画
7、表现动作过程,要强调视觉冲击力
透视角度变化
强化主观表现的能动性
动画运动还原
导言
艺术生命的技术机制
定义
对经过分解的一系列有关联的若干运动瞬间进行有机排列组织之后,再逐格记录在某种介质上,然后用某种技术设备呈现运动
技术
产生于19世纪末,成熟于20世纪初
诡盘、走马灯、魔术幻灯、光学影戏以及后来的各种新技术手段
方法
时间分配
负责速度与节奏
介绍
动画以24格/秒的速度放映
主观的、非现实时空速度和节奏
效果
匀速
每张动画拥有相同的时间尺度
均匀的变化过程
加速与减速
本质
动画时间分配自主性的体现
动画运动还原的创造性本质
表现方法
减少/增加动画占有格数,并配合动画距离与动态幅度的变化节奏
超快/极慢
不能单纯依靠时间分配
超常快:靠运动轨迹上的速度线变化,配合时间分配来实现
极度慢:附加的参照物变化
动态还原
定义
经过分解的一系列关联运动瞬间进行有机排列组织之后,按照摄影表的指示规定,将内容通过机器逐格拍摄或扫描到某种介质上,再用技术设备呈现出运动状态
性质
对事物运动的观察、理解、创造性重构生命形态的过程
呈现结果
加速、减速、超自然变形、非现实运动状态
不同的节奏感和不同的风格样式
基本方法
时间掌握基本方法
在拍摄范围内模拟演示动态的同时,估算动作过程总时间,根据节奏变化需要,把总时间均匀分配给每一幅动画(每一幅动画所占有的时间单位“格数”
窍门
需要突出的瞬间多占一些时间,交代过程的瞬间相对少一些时间
一般过程动画每张最多占2个画格,“一拍二”
目的
重新分配时间和运动的节奏
如何确定每一张动画显现的格数(时间),并将时间分配数据填写在摄影表内
创造性还原
关键
时间分配、动画与动画之间的变化幅度、动画密度的主观调配
创造性表现的前提
创造性思维
动画角色的吸引力在于运动趣味表达的重要含义
节奏性、戏剧感是依照动态变化样式的距离分布和时间分配来体现的
要点
1、镜头中的速度变化是观众最大看点
2、停顿的价值,逗留时间长短
3、主体动作停顿时,增加细节变化
4、每张动画之间的距离通常维持到活动形象本身体积的三分之一重叠
5、运动轨迹要强调起伏变化和透视关系,距离要强调渐变的韵律感
动画影像构成
前言
时空交汇状态
运动现象的分解还原仅是动画的基本技术,需置入动画情节才能产生意义
构成动画完美影像的因素
故事情节、角色造型形象、环境动态等
解读未来作品影像的内在结构
摄影表
图层关系
作用
表现视觉深度,也是动作表现的需要
媒介
通过摄影表 传达每一个镜头的视听觉效果
动态变化
通过解读摄影表 了解复杂镜头和动作变化
动画导演思维在时间轴上的权衡尺度
动画导演在摄影表左侧用文字提示动态变化
在右侧栏目内提示镜头变化
制约分解与还原的条件
动作理解
物理动作
运动本身的特征与结构(客观)
心理动作
角色心理特征对物理动作的影响
创作主体对物理动作的干预
情境动作
故事情节对物理动作的限制
物理动作的环境改变了
造型把握
扎实的造型基础
空间认识
理解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透视、比例、结构、体积概念
时间控制
动画符号系统中最独立的技术,动画生命力的体现
让假定性空间具有实在性意义和表现性张力
动画运动表现
导言
基本技术是让图形动起来的技术,表现技术是让动画动出生命意义的技术(创造性分解与还原的技术)
动画表现技巧
原理
动画的形变是力学原理的体现
强调形变程度的方法
拉长压扁
表现惯性程度和节奏特点
停顿时间
动画表现技巧
弹性
影响弹性变化的因素
作用力大小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力的作用点
惯性
继续保持物体先前运动状态的趋向
曲线运动
定义
物体的运行形态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曲线形运动过程
种类
弧形运动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力的作用,呈弧形抛物线曲线运动状态
柔软物体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受到外力作用后,运动轨迹产生弧形曲线运动(小草、红旗)
“S”形运动
柔软物体靠自身或外部力的作用,使力量从一段过渡到另一端产生的运动形态
特点
物体本身在运动中呈“S”形
其尾端顶点的空间运动轨迹呈“S”形(尾巴)
波形运动
物理量的扰动/震动,在空间逐点传递时形成的运动
注意速度变化的节奏和韵律感
循环运动
对重复运动的一种简化表达方式
视点及视点变化的表现
导言
视点决定机位,机位决定构图,构图相当于镜头视域的变化
视点变化包括对一个场面不同距离和角度及不同观看方式的效果表现
若干视点变化及变化方式来完整呈现一个事件
什么是视点变化
大场面
远距离、高视点,结合移动视点
小全景
表现角色与环境的关系
鸟瞰/仰视的正面或背面
中景画面
从主人公侧面表现动作特点,突出轮廓的剪影效果
近景画面
表现角色心理活动和态度
正面平视角度
如何表现视点变化
远离拍摄对象
让镜头里画面元素变小和变多
元素变化趋势:向内聚集
靠近拍摄对象
元素变大和变多
元素变化趋势:向外辐散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画面元素进与出的方向变化
向左转弯
左边进来一些东西,右边出去一些东西
向上移动视点
元素向下移动
俯视转向仰视
地平线逐渐下降,主体渐渐高出地平线
运动规律
人类
走
内动力趋势的重心转移、失去平衡、恢复平衡等一系列有机变化
运动规律
走路时,头顶高低起伏呈波浪形运动
手臂摆动方向和腿相反(别顺拐)
手的摆动以肩胛为轴心作弧线运动
脚的翻转
跑
原理同走,在某个阶段双脚离地
动物
四脚动物
分类
蹄行、趾行、蹠行
走路
原理
后脚推动前脚,重心转移调整等一系列变化过程
马走路:对角线换步法
跑
有四脚同时腾空的瞬间
身体姿态有伸展、收缩、拉长、缩短的状态(猫科动物明显,蹄行动物不明显)
两栖类/爬行类
同时具有鱼类和兽类的某些特征
两栖动物
有尾
大多栖息于水中,运动规律属爬行、爬游规律
无尾
蛙科
双腿后蹬腿时幅度大,前肢并拢向前伸出
爬行动物
鳄
龟
爬行动作与四脚动作相同
蛇
爬行靠脊椎骨交互运动带动肋骨间肌肉活动
不规律的曲线运动行进,呈S状
动力在传递过程中渐增,尾部摆动幅度最大
蜥蜴
鸟类
胸部肌肉产生力量,传到翅膀,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翅尖(羽毛)
小型鸟(雀类、蜂鸟)
动作快而急促,扇动频率高
飞行轨迹:漫天飞窜,没有规律
阔翼鸟
缓慢扇动/不扇动翅膀,借助风力和气流滑翔
昆虫
构造
六只脚,一对触角,一对/两队翅膀,划分为三段的身体
飞行方式
振翅飞行
种类
双翅目
蚊子、苍蝇、蜉蝣等
前翅体积大,后翅体积小,飞行时前后翅同时震动
蜻蜓可以震动双翅飞行,也可以停在空中原地振翅,也可以突然作短程直线上升,也可以前进/后退
鞘翅目
甲虫类
没有翅膀
蚂蚁
用足曲折前进
善跳类昆虫
蟋蟀、蚱蜢、螳螂
后一对胸足粗壮有力
表现方式
画出翅膀的上下振动
表现翅膀来回振动翅尖 是以8字形曲线运动
翅膀运动一般用残影虚线来表现,只画出翅膀上下两极的原画即可
鱼类
构成
头部、躯干、尾部
运动方式
肌肉交换伸缩
使身体左右摆动,是鱼类游行的主要动力
波浪形的曲线变化
鳍的摆动
平衡稳定,造成阻力组织前进
腮孔喷水
产生推力
植物
将生命运行迹象夸张为有意识生长/不得已衰亡
自然现象
思想感情符号
以自然现象本身形式为特征,本身没有特别意义
叙事
为故事情节发展提供必要契机
抒情
渲染
气氛、场景的渲染
烘托
拟人化的自然现象表现
赋予自然现象人类的情感和举动
不被运动规律局限
类别
风
空间分布有方向性
动画中的表现
随意性很强,提前设想效果
表现风力时,需要符合时间、空间关系和审美需求
空间中合理,节奏上允许,形状透视准确
常用表现方法
运动线(运动轨迹)表现法
考虑风力强弱,物体与地面角度关系,物体与运动方向之间的角度变化
曲线运动表现法
表现风力的强弱和存在
流线表现法
把代表风动势的流线画出来(可以加上沙石纸屑、树叶等)
火
形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是能量的衰减过程
表现方法
注重火苗的中线动态、轮廓、隧洞
不规则形状的游戏变化
变化方式
产生扭曲、变形、生长、分离、衰减、消失状态
雨
形状是不确定的分离与聚合
形态和下降速度因空间远近, 造成了形象差异和速度变化
运行规律受气流影响
重力、压力、风力的影响
大雨
速度快,方向感强,雨丝长而整齐
中雨
节奏变化丰富,方向有规律变化,雨丝较细且方向不一
小雨
速度慢,雨丝细而短,颤颤巍巍下落
表现方法
分层
调整循环张数,产生错落不齐的自然效果
雨的形态和距离
前层雨
设计为拉长的雨滴,雨滴之间间距大
中层雨
设计为雨丝,间距排列密
后层雨
片状雨丝,间距最小
循环运动
重复运动的简化
雨滴以相同速度通过画面,既不单调且有规律可循
雨的循环
入画、逗留、出画
其他表现方法
传统二维动画
赛璐珞片涂黑色,用竹笔刮出透明直线
实景拍摄合成曝光
水花与海浪
冲突不断升级
高潮
分解
平息
水的画法
注重方向线的运行(而不是轮廓线)
雪
基本形
六角多面体
分类
大雪
根据风速形成,更具方向性、节奏感
按风向拉长、撕裂
中雪
气压的作用
常用加速垂直下落的动态方式 表现气势
雪片大而均匀
小雪
最能体现雪花的造型特点,速度缓慢而方向无常
处理手法
虚化边缘
造型尽量简化
思维要跳出画框,好像从一个窗口来观察空间中事物的运动
表现雪的循环运动时,根据近中远景进行分层
表现出空间透视、速度透视产生的深度、层次、纵深变化
云
具有浓淡薄厚各种状态,将其视为可变柔体
基本形态
卷云
层云
积云
雨云
表现手法
表现空间时注意上下左右、远近的位置关系变化
作为情绪渲染或戏剧效果,可任意设计形状和动态
烟、气状物
上升过程不断衰减、变淡、消失
轨迹受气流影响
任意发挥空间动态想象力也艺术审美表现力
闪电
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变化
形状
树形/带形
结构
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线条,受气流阻力变形的线条的闪现与消失,能量的转化和衰减
空间
方向、位置造成的形状变化
如何表现闪电对地面的影响
画三张同一景物形象轮廓
灰(阴云密布的背景)
亮(强烈闪光照耀下的日景)
暗(阴云密布的夜景)
拍摄时与景物交替出现
准备一张黑纸/白纸强化闪电效果
表现方法
运行规律
生成,变形,消失
表现方法
直接出现闪电光带(树枝形,图案形)
不直接描绘闪电光带,只表现闪电变化的光线对景物的影响
爆炸
发生过程
先表现光的放射
带着碎片飞溅的光
烟雾中的粉碎物和砂石
表现规律
在空间上遵循不同方向分布的位移原则,呈直线型运动轨迹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