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关师(三级)第六章员工申述与劳动争议
2018-09-27 15:30:38 8 举报
AI智能生成
劳动关系协调师(三级)第六章员工申述与劳动争议处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五节
劳动争议案卷
管理和案件信
息统计分析
劳动争议案卷
管理和案件信
息统计分析
一、劳动争议
案卷管理
案卷管理
1、档案管理
的基本知识
的基本知识
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每个阶段中制作并使用的文书,
所取得的证据材料以最后的结论或相关的法律文书等
所取得的证据材料以最后的结论或相关的法律文书等
2、档案材料的收集、
整理和立卷归档
整理和立卷归档
档案材料的收集;档案材料的整理(整理、排序定位、
剪裁折叠、去粗取精、翻译附卷);立卷归档
剪裁折叠、去粗取精、翻译附卷);立卷归档
3、案卷的查阅
和保密管理
和保密管理
案卷的查阅制度(5点)
案卷的保密管理(3点)
二、劳动争议案件
信息统计分析
信息统计分析
1、案件统计
的基本知识
的基本知识
统计的内容:统计数字;劳动争议调解情况的分析
2、劳动争议
处理统计指标
处理统计指标
劳动就业人数;社会保险;工资分配;
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维护;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维护;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3、劳动争议案件
信息统计分析方法
信息统计分析方法
确定案件信息统计分析的指标;
确定要分析的目标;数据的维护
确定要分析的目标;数据的维护
第四节
劳动争议仲裁、
诉讼案件办理
劳动争议仲裁、
诉讼案件办理
一、劳动争议
仲裁办理
仲裁办理
1、劳动争议
仲裁的概念
和特征
仲裁的概念
和特征
概念
要点
仲裁的对象是劳动纠纷;
仲裁机构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
自愿提交;
判决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
仲裁机构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
自愿提交;
判决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
形式
仲裁调解和仲裁裁决
特征
诉讼的前置程序;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强调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
部分案件实行“一裁终局”;处理案件迅速、及时,维权成本低;
劳动行政部门发挥主导作用
部分案件实行“一裁终局”;处理案件迅速、及时,维权成本低;
劳动行政部门发挥主导作用
2、劳动争议
仲裁的当事人
仲裁的当事人
用人单位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
劳动者
在法定就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
劳动行为能力(年龄、健康、智力、行为自由);
在用人单位管理下给付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
劳动行为能力(年龄、健康、智力、行为自由);
在用人单位管理下给付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
3、劳动仲裁
相关文书草拟
相关文书草拟
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授权委托书
二、劳动争议
诉讼办理
诉讼办理
1、劳动争议诉讼
的概念与特征
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
不服仲裁裁决,由法院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
特征
当事人具有特定性;仲裁前置;
标的具有特殊性;具有一些特殊的诉讼规则
标的具有特殊性;具有一些特殊的诉讼规则
2、劳动争议诉讼
的基本原则
的基本原则
合法立案、注重法院调解、及时并依法审理案件
3、劳动争议诉讼
的审判机构
的审判机构
一般是民事审判庭,个别地方是
专门审理劳动案件的劳动审判庭
专门审理劳动案件的劳动审判庭
4、劳动诉讼
相关文书草拟
相关文书草拟
起诉状、答辩状
第三节
劳动争议
调解处理
劳动争议
调解处理
一、劳动争议
调解的含义、
特征与原则
调解的含义、
特征与原则
1、概念
2、特征
自愿性;独立性;群众性;
自治性;非诉讼性
自治性;非诉讼性
3、原则
合法;平等;自愿(申请调解自愿、调解的方式自愿、
达成调解协议自愿、履行调解协议自愿)、公正、及时
达成调解协议自愿、履行调解协议自愿)、公正、及时
二、劳动争议
调解的主体
调解的主体
1、调解组织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职责:调解本企业劳动争议;
监督调解协议履行;建立预警防范机制
监督调解协议履行;建立预警防范机制
2、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3、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
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职责:指导、监督企业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调解企业的劳动争议
调解企业的劳动争议
模式(5种)
4、调解员
担任条件
为人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具有一定
的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应当是成年公民
的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应当是成年公民
三、调解协议书
1、基本要求
达成符合自愿的原则,遵循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
内容应该是合法的,并且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达;
制作同样需遵循一定的规范
内容应该是合法的,并且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达;
制作同样需遵循一定的规范
2、法律效力
具有劳动合同性质的约束力;
具有强制执行力
具有强制执行力
3、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
4、及时处理原则
四、劳动争议
调解的依据
与方法
调解的依据
与方法
1、依据
事实依据(原则的角度、效果的角度);
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2、方法
主动疏导;分别调解;冷却处理
五、劳动争议
调解的基本程序
调解的基本程序
申请调解;调解受理(5点);调解前准备(5点);
实施调解;调解终结(4点)
实施调解;调解终结(4点)
六、有效沟通
的原则和方法
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互相信任;充分理解 ;双向沟通
方法
用心倾听;耐心询问和分析;
充分利用语言表达的技巧
充分利用语言表达的技巧
第一节
员工申述处理
员工申述处理
一、员工申诉
1、概念
2、特征
内部性、直接性和正式性
3、分类
个人申述、集体申述
4、作用
提供救济渠道;
改善工作气氛;
审视制度与规章合理性;
促进组织的内部公平;
保障集体合同的顺利履行;
减轻高管负荷;
提高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善工作气氛;
审视制度与规章合理性;
促进组织的内部公平;
保障集体合同的顺利履行;
减轻高管负荷;
提高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员工
申诉的受理
申诉的受理
1、概念
2、内容
正面问题;
慎重考虑要求;
耐心阐述方案和理由;
及时表示关注
慎重考虑要求;
耐心阐述方案和理由;
及时表示关注
三、员工
申诉的调查
申诉的调查
方法
资料检索、直接调查、外部咨询、
提出处理建议与方案
提出处理建议与方案
四、员工申诉
的定期汇总与分析
的定期汇总与分析
定期汇总
原则:定时、及时汇总;
系统性和类型性汇总;
汇总记录的存档和比较
系统性和类型性汇总;
汇总记录的存档和比较
分析
必要性;主要原因;反馈
第二节
劳动争议
协商处理
劳动争议
协商处理
一、劳动
争议概述
争议概述
1、概念
不属于劳动争议:
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社团组织的人员;军队的人员
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社团组织的人员;军队的人员
2、要素
主体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内容
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
客体
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3、分类
个别劳动争议与集体劳动争议:
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
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
4、处理
方式
方式
衡量劳动
关系和谐
程度指标
关系和谐
程度指标
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缴费率、
工资正常增长率、劳动争议和调结案率、
安全事故发生率、企业与职工的双满意率
工资正常增长率、劳动争议和调结案率、
安全事故发生率、企业与职工的双满意率
需完善
的机制
的机制
用人单位内部的劳动争议预防协商机制;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者诉求表达机制;
调、裁、诉紧密衔接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者诉求表达机制;
调、裁、诉紧密衔接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解决途径
争议的协商、调解、仲裁与诉讼
二、劳动争议
协商的含义、
特征与原则
协商的含义、
特征与原则
1、含义
适用于:较为简单的个人和集体劳动争议;
集体劳动合同争议
集体劳动合同争议
2、主要特征
自愿性、双方性、灵活性
以及非选择性等
以及非选择性等
3、原则
平等、自愿、合法
三、劳动争议
协商的作用
协商的作用
方便快捷、稳定事态;止诉息讼、
缓解压力;减少损失、经济合理
缓解压力;减少损失、经济合理
四、劳动
争议协商
的程序
争议协商
的程序
1、协商前的准备
查明争议事实;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选择协商人员;确立协商的目标
(必达、预期达、期望达)
选择协商人员;确立协商的目标
(必达、预期达、期望达)
2、焦点
提炼与
法律咨询
提炼与
法律咨询
焦点的提炼(6类)
提供法
律咨询
的争议
律咨询
的争议
因确认劳动关系;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
和终止劳动合同;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
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
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
和终止劳动合同;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
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
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协商的过程
协商的结果
未能达成有效协议;
达成协议但未能有效执行;
达成和解协议,并积极履行
达成协议但未能有效执行;
达成和解协议,并积极履行
五、劳动争议
协商的注意事项
协商的注意事项
1、做好协商准备
2、引导协商过程
3、有效运用
协商策略
协商策略
进攻策略;退却策略;坚守策略;
迂回策略;双赢策略
迂回策略;双赢策略
六、和解协议
的草拟
的草拟
1、协商和解协议及法律效力
2、协商和解协议的法律救济
3、协商和解协议的作用
避免再次发生争议;
有利于仲裁审理工作
有利于仲裁审理工作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