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教育测量】12 能力测验(上)
2025-09-02 10:00:18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心理与教育测量】《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戴海琦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智力测验的一般问题
智力的理论研究
智力的心理
测量学理论
测量学理论
智力二因素论
提出人
斯皮尔曼
研究方法
因素分析法
包含
1.一般因素 (G因素):一切心智活动的主体,
包括经验的领会关系的推断和相关推理
2特殊因素 (S因素:在特殊情况 (特殊工作和特殊活动) 下才会表现出来
包括经验的领会关系的推断和相关推理
2特殊因素 (S因素:在特殊情况 (特殊工作和特殊活动) 下才会表现出来
智力多因素论
瑟斯顿
群因素论
群因素论
提出人
瑟斯顿
研究方法
因素分析法
包含
七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能力:
语文理解、言语流畅性、推理、空间表象、
数字、记忆、知觉速度
语文理解、言语流畅性、推理、空间表象、
数字、记忆、知觉速度
吉尔福特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内容因素: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因素: 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结果/产物因素: 单位、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含义
智力层次理论
弗农(阜南)
智力三层次模型
智力三层次模型
最高层:G因素
第二层: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两个因素
第三层:主要心理能力,如数学、语文、空间知觉等
智力的生物学理论
詹森的智力振荡理论
黑点表示大脑皮层的激活点,数字表示神经传导链的水平数
对结点的刺激超过其激活闽限,则将沿着结点链传递下去,直至最后的反应通道
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时间量,依赖两个因素:
1、激活传导所必须经过的链的水平数
2、结点的平均振荡周期
对结点的刺激超过其激活闽限,则将沿着结点链传递下去,直至最后的反应通道
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时间量,依赖两个因素:
1、激活传导所必须经过的链的水平数
2、结点的平均振荡周期
智力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成分理论
斯坦伯格(斯腾伯格)
斯坦伯格(斯腾伯格)
成分概括水平分类
一般成分
类成分
特殊成分
类成分
特殊成分
成分功能分类
操作成分
元成分
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
知识获得成分
PASS模型
——戴斯
——戴斯
注意一唤醒系统(基础):使大脑处于一种合适的工作状态
同时性、继时性加工系统(关键) : 对信息的编码加工
计划系统(高级):即计划、监控、调节、评价等
关于智力评估的实践探索
高尔顿将智力归于遗传素质,是智力的个别差异研究和科学测量智力的主要创始人
1904年,斯皮尔曼提出智力G因素,成为智力测验产生的理论基础
1905年,比内 (比奈)和西蒙合作制成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1904年,斯皮尔曼提出智力G因素,成为智力测验产生的理论基础
1905年,比内 (比奈)和西蒙合作制成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传统智力测验的若干问题
01结构效度
对于智力的实质尚未达成共识
以不同的智力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其结构效度具备不同的含义
以不同的智力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其结构效度具备不同的含义
02功能
对智力的个体差异的测量
对人群进行分类
预测个体未来可能成功的程度无法对个体真正的内在薄弱点做出精确诊断
对人群进行分类
预测个体未来可能成功的程度无法对个体真正的内在薄弱点做出精确诊断
03公平性
性别差异
职业差异
文化和教育差异
职业差异
文化和教育差异
04 预测效度
用智力测验对个体未来可能成功的程度作预测,假定所测的智力是个体相当稳定的特质。
而事实上,人的智力并非一成不变,它会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1 随年龄成熟而发展
2 随环境而变化
3 随个性特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
而事实上,人的智力并非一成不变,它会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1 随年龄成熟而发展
2 随环境而变化
3 随个性特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
05 智力测验被广泛应用的原因:
1.智力稳定性。
个体在相应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保持稳定 (有遗传和环境的原因)
被试到一定年龄后智力就稳定
2.用于选拔和安置人员时,效度较高
3.选拔人才时,更注重预测效度而非公平性。
4.尚未出现更好的智力评估工具
个体在相应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保持稳定 (有遗传和环境的原因)
被试到一定年龄后智力就稳定
2.用于选拔和安置人员时,效度较高
3.选拔人才时,更注重预测效度而非公平性。
4.尚未出现更好的智力评估工具
个体智力测验
比内量表
比内一西蒙量表
1905年:诊断异常儿童智力、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1908年:第一个年龄量表,首次用智力年龄来评估个体智力
1911年:增设成人组
1908年:第一个年龄量表,首次用智力年龄来评估个体智力
1911年:增设成人组
斯坦福一比内量表
1916年:推孟编制,首次引入比率智商的概念,开始以IQ作为个体智力水平的指标,
对每个项目施测规定了详细的指导语和记分标准
1937年:推孟修订,由L型和M型两个等值量表构成,适用年龄扩展到1.5~18岁
1960年:引入离差智商的概念,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的离差智商作为智力评估指标
1972年:重新修订常模,取样代表性提高
1986年:由桑代克等人主持,内容基本不变。组织结构革新,采用新的常模团体。
2003年:洛伊德 (罗德)修订,标准差改为15。
对每个项目施测规定了详细的指导语和记分标准
1937年:推孟修订,由L型和M型两个等值量表构成,适用年龄扩展到1.5~18岁
1960年:引入离差智商的概念,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的离差智商作为智力评估指标
1972年:重新修订常模,取样代表性提高
1986年:由桑代克等人主持,内容基本不变。组织结构革新,采用新的常模团体。
2003年:洛伊德 (罗德)修订,标准差改为15。
信度
对年龄大的被试比年龄小的被试信度高
对于智商低的被试比智商高的被试信度高
再测 (重测)信度与复本信度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
总的来看,斯坦福比内量表是一个高信度的测验
对于智商低的被试比智商高的被试信度高
再测 (重测)信度与复本信度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
总的来看,斯坦福比内量表是一个高信度的测验
效度
内容效度:测到的内容都被公认在智力范围内。
效标关联效度:与学业成绩、教师评定有显著正相关。
结构效度:
1.支持理论假设。
2.智力随年龄发展,成长曲线先快后慢。2测试结果显示智力的G因素存在
效标关联效度:与学业成绩、教师评定有显著正相关。
结构效度:
1.支持理论假设。
2.智力随年龄发展,成长曲线先快后慢。2测试结果显示智力的G因素存在
中国比内量表
1924年,陆志韦修订《中国比内一西蒙智力测验》
1936年,陆志韦和吴天敏合作发表第二次修订本
1978年,吴天敏主持第三次修订,1982年完成《中国比内测验》
1936年,陆志韦和吴天敏合作发表第二次修订本
1978年,吴天敏主持第三次修订,1982年完成《中国比内测验》
韦克斯勒量表
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英文版 (WAIS)
韦克斯勒发表了第一个成人智力测验: 韦克斯勒一贝尔韦智力量表I型。
韦克斯勒发表了第一个成人智力测验: 韦克斯勒一贝尔韦智力量表I型。
言语分量表
操作分量表
修订版(WAIS-R)
1981年修订。
由11个分测验组成,言语量表6个分测验,操作量表5个分测验
每个分测验题目由易到难排列,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交替施测。
由11个分测验组成,言语量表6个分测验,操作量表5个分测验
每个分测验题目由易到难排列,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交替施测。
第三版(WAIS-III)
14个分测验组成,言语分量表7个分测验操作分量表7个分测验
计算全量表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
每个分测验题目由易到难排列,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交替施测
计算全量表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
每个分测验题目由易到难排列,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交替施测
第四版(WAIS-IV)
1.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第四版(WAIS-IV)
2.增加评估流体智力、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的分测验
由10个核心分测验和5个附属分测验组成。
3.有4个指数得分,代表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言语理解指数(VCD)
知觉推理指数(PRD
工作记忆指数(WMD
加工速度指数(PSI)
2.增加评估流体智力、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的分测验
由10个核心分测验和5个附属分测验组成。
3.有4个指数得分,代表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言语理解指数(VCD)
知觉推理指数(PRD
工作记忆指数(WMD
加工速度指数(PSI)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1949年,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一版发行
增添迷津分测验,用于测量知觉的速度和准确性
放弃智龄概念,采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
增添迷津分测验,用于测量知觉的速度和准确性
放弃智龄概念,采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
修订版
(WISC-R)
(WISC-R)
包括言语和操作两个量表,共12个分测验,适用于6~16岁的儿童
第三版
(WISC-III)
(WISC-III)
言语包括6个分测验,操作包括7个分测验,共13个分测验
第四版
(WISC-IV)
(WISC-IV)
以6岁整到16岁11个月的儿童或青少年为对象,进行认知能力评估、个别施测
第五版
《WISC-V)
《WISC-V)
以言语理解、视觉空间、流体推理、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五大分量表作为主要指数量表,
各自包括2个子测验,总共10个核心子测验
提供了辅助指数量表,以提供关于儿童认知能力的更为细化的信息
各自包括2个子测验,总共10个核心子测验
提供了辅助指数量表,以提供关于儿童认知能力的更为细化的信息
韦氏幼儿智力量表
1967年出版(WPPSI),适用于4~6岁米的儿童
1986年,韦氏幼儿智力量表 (中国修订版,C-WYCSI) 出版
1986年,韦氏幼儿智力量表 (中国修订版,C-WYCSI) 出版
戴斯的认知测验
理论依据:鲁利亚-PASS智力理论
内容: 言语测验+非言语测验,四个分测验,12种任务类型
是一种动态评估智力测验
适用5岁-17岁11个月
团体智力测验
陆军测验
陆军甲种测验
文字测验,8个分测验组成
陆军乙种测验
非文字测验
瑞文推理测验/瑞文渐进测验
非文字型的图形测验
3个水平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5.5岁以上智力发展正常的人
瑞文彩图推理测验
幼儿和智力低于平均水平的人
瑞文高级推理测验
智力高于平均水平的人
认知能力测验
桑代克编制
初级型
小学低年级儿童
文字测验
小学四年级以上
数量测验
小学四年级以上
非文字测验
结果解释
离差智商
百分等级
标准9分数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